赵庆燕
摘 要:当数学遇上绘本,数学学科知识就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而是充满了趣味。在基于学生数学“关键能力”发展的绘本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绘本阅读、绘本改编、绘本创作,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小学数学绘本教学中,教师应以“关键能力”为抓手,培育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绘本与数学的无缝对接,让绘本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彰显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关键能力 绘本教学
学生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形成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两大衡量指标:一是关键能力,二是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是做事的基石,必备品格是做人的基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是必备品格的支撑,而必备品格能引导关键能力。
一、绘本阅读: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
学生数学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有丰富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生成和发展的。在绘本阅读中,学生能从丰富的信息中提炼、抽象、概括出数学化的信息。这样的一种绘本阅读,是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信息解读、题目解析的重要基础。在绘本教学中,笔者发现善于从绘本中提炼、抽象、概括数学信息的学生,其数学能力相对来说都比较强。在绘本中,数学化的信息往往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呈现的,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领悟。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时,笔者引入绘本《保罗大叔分比萨》,相比于教材中的有关素材,绘本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因为绘本图文并茂,其故事化的叙述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容易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在对绘本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看到双胞胎为分比萨而争执,通过比对发现两个人所分得的比萨一样多,让学生认识到了“平均分”的重要性。其次,绘本中好几个小朋友都问保罗大叔要一块比萨,但分得比萨的大小各不相同。“为什么都是分得一块,大小却各不相同呢?”学生能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度的思考,通过“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学生逐步建构、创造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的内涵。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将绘本中相关的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内涵。相比于枯燥的说教与讲解,绘本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内化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
绘本阅读不是机械地、盲目地阅读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绘本中找寻相关的数学化信息;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打量绘本,用“数学的大脑”去考量绘本;要引导学生对绘本中的情节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让学生对绘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索。
二、绘本改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解读绘本,还要引导学生改编绘本。引导学生根据绘本改编文字、增加形式、调整内容,能够让绘本内容更丰富、更精彩,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阅读,而是更积极主动地“创改”。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让学生全面地解读绘本;可以给绘本配上相关的音乐,让绘本故事有声化;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绘本,让绘本童话化、寓言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代入感”;可以引入多媒体课件,对绘本内容进行展示,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仍然借用绘本《保罗大叔分比萨》,将一些具体的故事情节隐去。在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保罗大叔分比萨”这一主题,同时呈现出两块相等的比萨,一块标注为“二分之一”,另一块标注为“四分之二”。“故事中孩子们看到自己分得比萨的‘标注,为什么发生了争吵?”引导学生猜想“争吵的原因”“争吵的过程”“争吵的结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多媒体呈现的“保罗大叔分比萨”进行积极的故事改编。有的学生认为,因为孩子们看到自己分得的份数不相等;有的学生认为,因为孩子们看到平均分的份数不相等。至此,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了深刻的理解,推断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接着,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聚焦功能,通过相关的点、圈、画、放大等方式,让学生的分析更生动、更鲜活、更形象。在对绘本进行改编的过程中,笔者还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如“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数会怎样?”“表示的份数越多分数会怎样?”“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扩大或缩小(乘或除)的份数不相等,分数的大小会有怎样的变化?”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引导学生阅读绘本,必须根据数学教学内容以及具体学情,对绘本进行相应的改编,让绘本更适合学生。只有让绘本的内容、形式更契合学生的数学学习,绘本教学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绘本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而是让绘本适合学生的学习。
三、绘本创作: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本创作,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实践证明,绘本创作能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写作能力、绘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就经常引入“绘本日记”这样一种独特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绘本的创编。当学生学习了数学新内容、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之后,笔者就引导学生用“绘本日记”这样一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知识点确证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一个个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用日记记录下来,并在日记的间隙处画上一些图画与解释的文字。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有的学生创作了《圆周率的发展》绘本,有的学生创作了《祖冲之的心路历程》绘本,有的学生创作了《割圆术的奥秘》绘本,有的学生创作了《“周三径一”的来源》绘本,等等。学生丰富的绘本,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借助“绘本日记”,学生能进一步走近绘本、展示数学、描绘数学、“畅玩”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发现数学的眼睛,培育学生探究数学的大脑;要鼓励学生进行绘本创作,引导学生的绘本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再创作、二度创作,既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数学,也引导学生用图画表达数学。当数学遇上绘本,数学知识就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而是充满了趣味。在绘本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启迪。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解读绘本,还要引导学生改编绘本、创作绘本,通过绘本与数学的无缝对接,让绘本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彰显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玉亭.小学低年级数学绘本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师,2017(19):72-75.
[2]高丛林.小学数学绘本教学的意蕴与价值[J].江苏教育研究,2017(2):23-24.
[3]彭小霞.小学数学绘本教学的意蕴、价值与运用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24):174-176.◆(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