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教育”思想下数学活动的“做思共生”

2023-08-07 04:53周婷陈磊
江西教育C 2023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周婷 陈磊

摘   要:“做思共生”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融学生的思维、想象、操作于一体。“身体在场”是“做思共生”活动的“基点”,“学科思维”是“做思共生”活动的“力点”,“学科融合”是“做思共生”活动的“远点”。“做思共生”不仅是一种生态性的学习方式,还是一种和谐性的学习方式。“做思共生”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具身教育”   “做思共生”

数学活动倡导学生的“动手做”活动和“动脑思”活动,将“动手做”活动与“动脑思”活动紧密结合,就是“做思共生”。在“做思共生”活动中,“做”是“思”的前提与基础,“思”是“做”的验证与表现。在“具身教育”思想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发现、体验、感悟。“具身教育”思想下的“做思共生”活动,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身体在场:“做思共生”活动的“基点”

身体既是学生数学活动的载体,也是学生数学认知的“寓所”。长期以来,在“唯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学生的身体常常受到一种漠视、打压甚至责罚。学生的学习被认为是“大脑的游戏活动”,是一种“上半身”的学习。殊不知,离开学生身体的认知,往往是一种浅薄的认知,是一种不稳定的认知。

在“具身教育”思想下,保持学生的身体在场,就是要以学生的身体感受、体验为基础。这样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有根基的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身体体验促进学生的大脑思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依据做的法子”。“做”让学生的数学认知与思维超越了纯粹的演算与推理,能将直觉、猜想、尝试等纳入认知活动。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往往就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从“面”“棱”和“顶点”等进行认知。虽然学生的认知比较有序,但是感受与体验比较浅薄。在“具身教育”思想下,笔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做长方体和正方体”上,通过“做”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建构、去创造。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尽管学生的发现、建构、创造有点“杂乱无章”,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感受与体验。正是在“做中学”,学生发现了“面”和“棱”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身体在场”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警惕学生的身体被工具化、被生理化、被客体化。在“具身思想”下,身體与学生的认知、思维是统一的,而不是分离的。身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载体与媒介,“做思共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既是学生身体从“遮蔽”走向“敞亮”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身体从“被囚禁”“被束缚”走向自由、解放的过程。

二、学科思维:“做思共生”活动的“力点”

在“具身教育”思想下,教师要警惕学生的“做思共生”活动沦落为机械的操作活动,应当提醒学生始终融入“思维”的活动。思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内核,是“做思共生”活动的着力点。只有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知识层面”转向“素养层面”。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是由数学学科特质所决定的。以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做到思”“从身到心”的发展过程,要摒弃传统的“传授—接受”型教学范式,走向“建构—探究”的过程。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推拉成长方形,进而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斜边;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进而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两种推导方式进行验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要在“面积不变”的前提之下进行。其次,在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之后,教师要启迪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一定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吗?”这样的追问,让学生自觉地审视自我的“做中学”活动,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认识到,长方形之所以能用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来度量,是因为长方形有四个直角;平行四边形之所以不能用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来度量,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思维是学生数学活动的源头活水,教师借助“做思共生”,不仅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可视化”,还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从“动作”走向“符号”。

三、学科融合:“做思共生”活动的“远点”

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是“具身教育”思想下“做思共生”活动价值的“近点”,而学科融合则是“做思共生”活动价值的“远点”。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科的整合点、聚焦数学的价值点,让数学学科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比较复杂的、学科交叉的数学问题,还有助于学生感受与体验数学学科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设置一些生活化、情境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生活化、情境化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解读、筛选、应用相关的信息,提炼出数学学科内容的本质属性。

比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笔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关于“蒜叶的生长”综合性实践活动:蒜叶的生长与什么有关?对此,学生积极猜想、进行实验设计、组织实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应用数学学科中的“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操作,有的学生选了两个盆放置泥土,其中一盆放置在阳光下,另一盆放置在房间内;有的学生选了四个盆,其中的两个盆放置泥土,另外两个盆放水(前两个盆用来观察蒜叶的生长,后两个盆用来探索根须的生长)。通过实验对比,学生精心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展开分析。这个数学活动能让学生“做思共生”,能让学生的“做”与“思”相互促进、彼此交融。

“做思共生”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基于学科融合的“做思共生”,是开启学生数学高质量学习的“密钥”。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具身教育”思想,实施“做思共生”的教学,不仅要整合数学学科知识,还要进行学科知识对接与学科方法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建构一种能融合学生的身体活动、大脑思维、心境参与的“共融、共通”的教学形态。

“做思共生”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它融合学生的思维、想象、操作于一体。在“做思共生”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不但“手”变得巧妙了,而且“心”也变得灵敏了。“做思共生”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助推器”,也是提升学生数学学力、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与媒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开展“做思共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刘东,杨东升.“做科学”教学范式的内涵及实践运用[J].江苏教育,2021(18):14-16.

[2]苏冬梅.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范式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20(34):56-57.◆(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