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长期以来被割裂为不同的环节,实质上教、学、做三者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文章通过对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从创设情境、注重迁移、学科融合、成果外显四个方面创新课堂教学策略,创建有效、有趣的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迁移;学科融合;成果外显
作者简介:纪昌敏(1994—),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认为要想使教育有效,须得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师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它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即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应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优化语文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创造等方式,主动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做合一”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其视作一种方法;二是将其作为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要将教、学、做三者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有机过程,否则,便會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生活的说明方面,主张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1]。在理解“教学做合一”内涵的基础上,笔者从情境创设、注重迁移、学科融合、成果外显四个方面着手,以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案例作为支撑,探寻课堂教学的新策略。
一、创设情境,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忽视情境创设,甚至可以说,情境创设的好坏,往往决定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简单而言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来影响学生的认知,从而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劳动的一个重要功效,就是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完善,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很少有新的概念的理解,也没有复杂抽象的思维过程,相反,更多的是偏向于具体情境或场景的情感化、生活化感知。情境创设本身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可见,适宜的情境不仅能够将学生带入教育场景之中,增强其感知能力,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确实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兔子的胡萝卜》时,笔者创设了情境——小鸟来了。在雪人站过的地方,小鸟遇见了兔子,并让兔子看一棵绿绿的胡萝卜苗。小鸟说,这棵胡萝卜苗是雪人让他照看的,它属于兔子。兔子和小鸟成了好朋友,他们会聊些什么?笔者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他们一起聊_____,聊______,聊_____……”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往往能达成多元的目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深化学生对童话中蕴含的道理的理解,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受到创编的快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除了创设情境,实物展示、生活照展示、角色扮演等活动也能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时,考虑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见过槐花,所以笔者在课前买了一纸箱的槐花带到教室。整节课教室都充满槐花的香味,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被香气熏醉”是什么感觉。学生近距离地嗅着槐花的香味,观察着槐花的形态,有助于品味文本如诗般的语言。情境创设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能力,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知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注重迁移,将课堂理论引入生活场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3]他把先生分成三种:第一种先生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孩子当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移到学生身上来了。陶行知先生认为第二种要比第一种好得多,这是对以前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的一种挑战与创新,是教师角色的一次历史性转换,教师不再单纯传授知识,还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第三种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注重迁移,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方法。当所要研究的问题与学生已解决的问题混淆时,学生常因分辨能力的限制而使学习迁移发生障碍,甚至出现负迁移的现象。而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有效地防止学生前后所学知识相互干扰,产生负迁移[4]。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途径。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广泛的知识,而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这就要求教师把语文课本作为一个载体,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迁移,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在上《肥皂泡》一课时,笔者根据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运用一连串的动词和连接词,把做一件事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为了让学生学会准确与丰富用词,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一个学生去做擦黑板的动作,其他学生观察后尝试用连接词和动词来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课后,笔者结合课堂实践进行反思,发现了一个问题:《肥皂泡》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而笔者设计的这个动作明显不具有童趣。所以,在下一节课,笔者将“擦黑板”改为本班学生喜欢玩的游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参与度提高了很多,学生也通过实践学会了相关的表达方式。
迁移就是将学生学习的对象性知识转变为日常生活本身,使学生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积极感受这种情感,这是语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迁移,将课堂理论引入生活场景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学科融合,在相互借鉴中感受语文之美
学科融合发展不仅是学科研究的基础,也是语文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创新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来推动本学科科研和教学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5]。现代教育理论也指出,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教师既是对象性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教育的研究者,应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语文学习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它们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注重跨学科教学,就能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辅助策略,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丰富課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语文教学,以语文教学为基础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以其他学科的成果作为养分,来推动语文学科的发展。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欣赏相关的配乐演唱,将轻松欣赏与用心体悟相结合,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教师可找《游园不值》的古诗新唱歌曲,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一起学唱,这样,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感悟会更加深刻。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更常见,教师设计课件总是会选择合适、精美的图片。除了教师展示,学生也可以动手去画一画。比如学完古诗《山行》后,学生可结合诗歌内容,想象画面,绘制一幅山行图。
多元的学习模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运用知识。学科融合教学能让学生在相互借鉴中感受语文之美,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成果外显,在相互交流中深化教学效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的“学”与“做” 需结合起来。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为实现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6]。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做”便是学生在课文中画出重点句子,或者完成课堂练习。其实,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研究如何挖掘出更多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独立设计导学单,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列举出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单,讨论交流,逐步完善;在教学完一课后,让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独立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带领学生阅读、感悟、赏析、积累,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又感悟到了什么,则无法看到,而成果外显能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经验分享。真实的语文课堂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拥有语文经验;二是教学就是语文经验的分享;三是教学生如何分享经验。在这样的成果外显过程中,学生既书写了自己的经验,也在讨论中进行了有效分享。画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新的经验分享方式,学生可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形式上渗透自己对文字、文化、生活的独特理解。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主体来看待,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教师要“做上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还要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从“书上学”变为“做上学”,让学生想学、乐学。通过“做上教”“做上学”,学生的各项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77.
赵伟.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57-164.
陶行知.教学合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3):1.
董泽华.试论迁移理论在语文综合学习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7(7):81-82.
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6.
彭梦琪.教学做合一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专题一).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