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层教学模式引领小学数学教学

2023-08-06 15:25:04陈益珍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小学数学

陈益珍

【摘 要】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分层教学模式有助于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通过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导学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作业分层等,促进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8-45-03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经验认知、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因此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存在差异性,教师需要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实施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此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学生分层,打好教学基础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模式的关键和基础,是否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直接影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以及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第一,学生分层需要体现发展性。当前,部分教师在分层教学中对学生分层时存在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层的情况,这种方式有失偏颇。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性格特点、心理状况、自我效能,以及生理和智力发展水平等,有些因素会随着学生成长呈现变化趋势,如学习方法、自我效能等。因此,教师需要在对学生分层前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对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因素进行充分考量,关注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强化学生分层的科学性和公平性。[1]

第二,学生分层需要具有潜在性。分层绝非对学生分等级,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学生归类,其目的是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但是许多学生会对分层产生误解,认为分层就是将他们分成优、良、劣的等级,这一错误认知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学生分层需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和差异的基础上进行,体现出潜在性特点。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基础层、发展层和提高层。其中,基础层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自我效能感不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层学生数学基础一般,具有较好的学习自觉性,具有一定的上进心;提高層学生数学基础比较扎实,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够自觉学习和探索学习方法。

第三,学生分层需要具有动态性。学生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动态性。教师要在课堂问答互动、随堂检测、课后测评等环节中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定期对学生分层进行动态调整。

二、目标分层,关注学生发展

教学目标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需要在课程标准的总体指导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例如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中,教师围绕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在学生对平面图形具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围绕平行线相关知识展开,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后期计算图形面积做好铺垫。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有关垂线和平行线的基本知识,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学习,认识这些图形,了解图形的底和高。教师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订分层教学目标。针对基础层学生,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为“结合已有知识,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底和高”。针对发展层学生,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理解图形的底和高,能够利用本课知识解决课后问题”。针对提高层学生,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图形特征,能够画出图形的底和高,将图形与此前所学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知识联系起来,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制订的基础层、发展层和提高层分层教学目标遵循了由低到高的渐进性原则,体现出教学目标“基础—应用—拔高”的梯度,从而让分层目标能够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教学目标可作为学生学习目标,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分层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进阶,实现分层教学的激励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导学分层,明确学习方向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预习。教师可以根据分层目标制订导学案,对学生分层引导,实现导学、导思、导做的效果。例如教学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层和分层目标进行分层导学。

例如针对基础层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题目:①平行四边形是(   );②(   )的四边形叫作梯形。设置此类题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夯实数学基础。

针对发展层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题目:①图中(见图1)有多少个平行四边形,多少个梯形?②两条直线平行,线与线之间距离为5cm,在平行线之间画一条垂线,请问垂线的长度是多少?此类题目重在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和掌握教材知识点,并围绕数学知识的应用进行深入思考。

针对提高层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引导性习题。例如结合以往所学,请用几何图形表示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关系。此类题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回顾之前所学内容,对已经掌握的几何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预习本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归纳思维。

在分层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采用导学分层的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课前预习,为学生指明自主学习的方向。分层导学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抓住预习重点,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分层,增进课堂互动

(一)问题分层

一方面,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增强学生思考的内驱力,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起到启发和导向作用,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师教学节奏。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问题的分层设计和分层运用,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首先,设置具有梯度性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起点不同,问题难度一旦超出学生认知范围,必然会削弱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自我的判断,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因此教師在设置随堂问题时,需要做好问题难度的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问题。例如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呈现一组汽车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回答以下问题:①你从每张照片上看到了什么?②这些照片是从什么角度拍摄的?③认识物体需要从几个方向观察?基础层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事物表象判断能力较强,问题①更适合基础层学生作答;发展层学生相较于基础层学生,思考问题比较深入,他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判断照片拍摄的不同角度,问题②对发展层学生针对性更强;而问题③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观察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因此更适合提高层学生思考并作答。教师分层设计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深入思考,在回答问题中获得学习成就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且还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有助于营造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

其次,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分层合理安排学生作答,并注意指答顺序。例如在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教学中,教师呈现立体图形的图片(见图2),并提问:通过观察图片,小明、小丽、小刚分别画出了自己观察到的图形(见图3),你能想象出他们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吗?

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于初学几何尚未形成空间感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发展层学生作答,如果发展层学生能正确回答出其中一人的观察角度,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互动中让基础层学生作答。基础层学生受到发展层学生的启发,很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反之,如果发展层和基础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存在疏漏或偏差,教师则可以让提高层学生进行补充。教师通过这种分层提问的方式,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互相启发,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辅导分层

课堂辅导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优化和改进自己的课堂辅导方式,帮助各层次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教学中,教师在辅导学生“乘法运算定律”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与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分层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提高层和发展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大多能够通过讨论和自主思考,掌握乘法运算定律的相关知识点,而基础层学生在理解方面会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合作讨论的时机,对基础层学生多加关注和指导,从而促进基础层学生向发展层转化。

五、作业分层,巩固教学成果

作业设计和布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业是巩固和强化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通常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作业设计,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客观差异,造成提高层学生“不解渴”,基础层学生“喝不着”的情况,影响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作业难度进行分层设计,尽量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作业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目标是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师围绕基础层学生展开作业设计时,可以采用组合新旧知识的方式设计题组,例如:①45-23=(   ),45-23.18=(   );②52+21=(   ),52+21.5=(  )。教师针对基础层学生设置的作业习题难度较低,而且将已学知识和新知识进行对照,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从中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体会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对于发展层学生,教师需要尽量设置具有应用性的数学作业。例如妈妈去超市买菜,买鸡蛋用了32.8元,买青菜用了24.9元,买鸡蛋比买青菜多花了多少钱?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如果妈妈只有50元钱,她还剩下多少钱?这样的题目能够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提升数学认知的同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提高层学生的作业设计,教师需要提高难度,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题目。例如小强有10元钱,买了一支钢笔花了2.35元,一本练习本花了4.05元,一块橡皮擦用了0.65元,小明还剩下多少钱?你能找到几种方法计算?学生在解此题时可以用连减的方式计算,也可以先算出一共花了多少钱,再求出剩余的钱。解题难度虽然不大,但是却能达到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效果。

分层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体现,教师需要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科学分层,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潜力合理施教,让分层教学模式发挥出引领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爱华,余必健.隐性分层教学及其应用[J].教学与管理,2020(26):1-3.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小学数学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48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9:20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8:18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7:59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