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西括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1)
党的二十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重申了“青年强,则国家强”,鲜明提出教育的根本问题,进一步明确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出了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1],为现代化建设强化人才支撑等重大部署。这些重要论述清晰指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坚定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高校的使命任务,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增添了新鲜内容,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旧中国,亿万青年的青春呐喊响彻中国大地,唤醒沉睡已久的中华民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青年义无反顾地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们勇于拼搏、甘于奉献,激发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青年在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勇立潮头、敢闯敢干、引领风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国有我,请党放心”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逐梦征程上,每一个奇迹,都凝结着青春奋斗的力量;每一次抵达,都闪耀着青年心中的梦想。
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征程上,各种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需要付诸更加伟大的斗争,需要一代代有志青年更加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2]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切实引领青年思想,继续凝聚青春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铿锵现实。
长期以来,各种反华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未停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的颠覆破坏活动从未中断,妄图通过争夺青少年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也从来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放眼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多样价值观念不断碰撞,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愈显激烈复杂。
高校是青年云集之地,是文化思潮交汇之地,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我们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错误!”[3]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高校必须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呈现的新特点新变化,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话语权,守好主阵地,建强主力军,打好主动仗。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4]他进一步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他要求“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4]。2022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又鲜明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5]由此可以清晰看出,党中央之所以将思政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是由高校的性质、青年学生的特点及思政课的属性所决定的。首先,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个人和社会、民族和世界、过去和现在、理想和现实、真善美和假恶丑,面对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要回答好人生的青春之问,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年学生遭遇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再次,思政课,“思”是重点,“政”是方向,具有启智润心、固本培元的关键作用。高校思政课直面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疑惑困惑,旨在通过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为学生廓清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指明正确方向、达至知行合一,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一言以蔽之,办好思政课,关乎我们党长期执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对于高校而言,“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思政课就是根本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这既为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也深刻回答了新时代高校要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6]334无数事实也证明,得其大者方可兼其小。青年唯有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把青春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和时代同频共振,和祖国同向同行,才能更好成就人生梦想,创造人生辉煌。建设“大思政课”,就是要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下定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复兴伟业,坚定不移跟党走,昂首奋进新征程。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面对新冠疫情肆虐,无数“90 后”“00 后”义无反顾逆行而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奏响了新时代青春之歌。“时代楷模”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主动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担负起百坭村脱贫攻坚的任务,以生命践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使命,人生永远定格在30岁这个最黄金的年纪。2022年8月重庆市大足区万古镇突发山林火灾。短短几天,1.5 万人扑向了火场,汇聚成救灾灭火的磅礴力量,再次让我们见证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建设“大思政课”,就是要涵养广大青年的责任担当,激发青年学生坚持“敢”字当头,激扬舍我其谁的锐气,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定执着,以“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在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7]须知,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越是伟大,越是艰难。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时代使命,新时代青年必须要能经受得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的各种考验。今天,随着物质生活不断丰裕,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吃苦的表现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但吃苦精神的本质没有变,吃苦精神绝不能丢。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8]建设“大思政课”,就是要铸就大学生“能吃苦”的青春底色,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多一些“没事找事”,多一些“自讨苦吃”,在勤学苦练、埋头苦干中强筋健骨,练就敢担当、能敢当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6]335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代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更加广阔,成就梦想的前景更加光明。青春是人生最美的年华,奋斗是青春最好的底色。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唯有奋斗,方能不负青春韶华、不负美好时代。建设“大思政课”,就是要激发青春奋斗的磅礴力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静心勤学、善于思考、知行合一,把奋斗精神体现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履行好每一项职责的实际行动中,以不懈奋斗增长个人本领,以真才实学助力国家强盛。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各种主义粉墨登场,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无不宣告破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让黑暗中的中国迎来了一线曙光。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逐步提出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人类和平发展崇高事业,科学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完成救国大业、兴国大业,推进富国大业、强国大业,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我国无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是我们党的执政所依、发展之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其着力点在于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石。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用“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二十大进一步用“六个坚持”深刻揭示了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首要任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5]。高校思政课要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引导青年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握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以科学思想指导伟大实践、引领社会革命。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说到底,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百年党史,归结起来就是一部我们党矢志不渝践行这个初心使命的历史。一百年来,在这个初心使命的引领和激励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完成了中华民族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现在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百年奋斗,沧桑巨变。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百年初心,历久弥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青年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所指出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5]。建设“大思政课”,就是要运用好党的百年历史,讲好一百年来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乃至生命践行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讲好一百年来党与人民心连心、手拉手、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引导青年学生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领悟党的初心使命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事实,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绽放更加绚丽的青春光彩。
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0]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深化了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4]高校党委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和加强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强化高位推动。要将“大思政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以高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大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打造以校长负责制为主导、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抓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组织体系,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多方协作、各项育人活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的一体化工作格局。要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依据,研究制定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具体方案,确保“大思政课”建设真正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融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从政策保障、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等各个方面予以全面落实,努力增强“大思政课”建设的计划性、协调性、统一性和全员性,切实提升“大思政课”建设质量与效果。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11]。要准确把握当下中国,就要树立大历史观,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把镜头拉伸到改革开放40 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多年、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 多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 多年、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中华文明5000多年、人类文明6000 多年的历史中来考察。“大思政课”要以贯通历史的大视野,引领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千变万化的局势面前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风雨无阻更向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真正了解中国本身,也必须要“跳出中国”登高望远,站在全球的视角来审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重心正从大西洋东移太平洋,综合国力“西降东升”趋势明显,全球治理下“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特色的“特”和“好”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立足于世界大视野,把世界变化融入“大思政课”,通过国际比较,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得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结论,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整个世界密不可分,各国之间命运与共。“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高校“大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天下观”,秉承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穿越历史长河,横观全球万象,能更好把握新时代我国所创造的奇迹,破解其成功的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经历了彪炳史册的“三件大事”。实践的成功取决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取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的成功实践为建设“大思政课”提供了有力支撑。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成就,尤其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抗击疫情等鲜活素材,让学生切实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实践伟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0]这就要求思政课要打破时空界限,从扁平走向立体,真正构筑起“时时皆思政,处处是课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育人场域。同时,不管是在课堂上讲,还是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都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在课堂上讲”需要把实践引入理论课堂,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支撑理论、升华理论。“在社会生活中讲”则需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让理论回归现实、回应现实、指导现实。“在课堂上讲”和“在社会生活中讲”结合起来,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学思”和“悟践”结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入脑入心入行。
为此,要构建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育人全场域。一要建好第一课堂,站稳学校小课堂。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各类课程的“定海神针”,将“接地气”“冒热气”的现实社会生活作为源头活水,大力推进思政课程“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内容建设,积极采用案例式、互动式、体验式、专题式、情境式教学等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亲和力和实效性,使学生在沉浸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思想之光、理论之美、大道之行。二要建好校园第二课堂,打造“身边的思政课”。通过积极组织主题鲜明的校园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沉闷枯燥的思政课真正“活”起来。三要建好社会大课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从“开门办学”走向“开放办学”,在夯实“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育人资源,通过参观考察、调研走访、社会服务、实习实训等,让学生近距离洞察社会、观照时代,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培养浩然正气,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四要建好智慧大课堂,打造“云端上的思政课”。以数字赋能为支撑,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全感知、全连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字化应用新优势,使教育教学更加精确精准、生动灵活、科学有效。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建构“大课堂”,需要建好“大师资”,内在要求激活多元育人主体,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
首先,要坚持全校一盘棋,促进不同育人主体协同发力,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发挥“头雁效应”,经常性深入课堂、走上讲台,结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节日庆典等活动,带头讲好“思政大课”。思政课教师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打造思政“金课”,切实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班主任、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与学生“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优势,将思想引领融入日常管理工作各环节。
其次,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高校要主动和区域内外中小学建立常态化纵向沟通交流机制,拓宽各学段教师交流渠道,共建教学内容,共享教学资源,探寻教学规律。针对不同学龄段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认知差异,遵循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精心设计和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推动思政课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最后,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横向协同育人体系。高校要实施“引智讲学”行动计划,遴选一批校外专家院士、劳动模范、行业标兵、改革先锋、领导干部、青年榜样等作为兼职教师,加入育人队伍,以他们的成长经历、奋斗故事、独到见解共同讲好思政课,使课内和课外有效联通、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阐释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政课学习效果如何,与家长、家庭、家风密切相关。要注重家校合作,通过开展与家长共讲家风故事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感悟一代代中国人把小家融入国家、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引“大思政课”建设是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保障。高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自觉增强政治担当,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