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疫情时期提高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思考

2023-08-05 22:51张焱
国际公关 2023年12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指标体系评估

张焱

摘要: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大学办学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教育界高度关注的领域和研究对象。全球新冠疫情使世界范围内大学国际化发展进程受到显著影响。本文对后疫情时期教育国际化各方面因素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估,把大学国际化办学放在“世界坐标系”中进行全面审视与科学研判,探析出提高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发展路径,为大学国际化水平的有效提高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

一、新冠疫情对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高等教育国际化即各国家、各地区之间进行跨区域的高等教育科研文化沟通互鉴活动,通常表现为召开国际会议、学者之间的访谈交流、大学学术交流活动、举办相关学术论坛。在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突破上述方式的限制,构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新形态。[1]如今,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常态化,但并不意味着疫情完全消失、一切都回到了疫情之前,疫情随时可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小规模暴发,并从国外回流,这将对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国际教育合作。[2]在疫情影响下,世界各国大学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或多或少地陷入了停滞状态。[3]尽管疫情下的教育国际化遇到挑战,但教育国际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并未改变。中国大学的对外交流学习也应逐步适应 “后疫情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要求为疫情常态化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冠疫情长期存在的形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国内为主、内外并行的发展方针,要深刻认识到疫情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对外开放,高等教育肩负着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历史使命。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对外开放作为拓宽高等教育内涵的关键渠道,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圍、更高层次上加速促进国内大学与海外高水平大学、著名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深入交流与全方位协作,及时了解业内动态与行业发展前沿信息。[4]

“与疫同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各国开展工作的基调,大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也不例外,并且,疫情防控也将成为衡量大学国际化办学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综合考察国内大学在后疫情时期统筹推进国际化办学方面的成效,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国际化各方面因素和指标体系的分析和研究论证,把大学国际化办学放在 “世界坐标系”之中进行全面审视、多维考察、科学判断,构建符合实际、富有活力、客观公正、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估体系,明确发展路径,提升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

二、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评价指引

(一)引导大学树牢五个国际意识

后疫情时期国际化战略理念主要包含国际视野、国际坐标、国际竞争、国际前沿、国际传播。[5]国际视野,指的是大学在办学工作上不应拘泥于传统,不应过于保守而踌躇不前,应当审时度势地参与国际化办学交流,在坚守自身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理性学习国际先进的办学模式和学术发展成果,推动国内高等教育与时俱进,把握世界主流发展趋势。从地理思维走向空间思维,尽量减小疫情带来的冲击;从国家思维走向人类思维,用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国际主义理念”代替基于地理和物理空间的 “国际化”理念。国际坐标,是指大学要高瞻远瞩,积极追求世界一流水平,以世界一流为标杆迎头赶上,在国际坐标体系下着眼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以 “世界眼光”规划大学的未来,积极借鉴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经验,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国际化道路上进行探索实践。国际竞争,要求国内大学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展现自身优势学科和先进领域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在相关范畴内引领全球学术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强化学校自身的国际品牌建设。[6]国际前沿,指大学的教育办学、学科建设等工作要时刻关注国际社会的前沿,参照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提高自身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国际传播,即通过塑造国际品牌、提高大学美誉度,促进国内大学文化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发展,向国际社会彰显我国大学的文化软实力。

(二)引导提升国际化办学主动性

大学国际化作为大学未来发展的一种战略性选择,既对大学自身的学科建设、办学模式、教育安排、学校文化等产生深远影响,又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7]进入后疫情时代,大学国际化工作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同时也迎来巨大的机遇,大学需要更细致的思维、更谨慎的态度、更雄心勃勃的精神,扎实推进新一轮国际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顶尖领域、特定范围、学术角度上代表国家开展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竞争。目前,一些大学乃至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表现在内部动力不足、“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更加愿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而较少产生本土创新等。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国际教师水平不足、国际学生水平低、国际教学体系分散、国际氛围薄弱、国际化素质不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大学从学校层面向世界顶尖大学看齐,反思自身不足,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坚持特色化与国际化的发展方针,积极借鉴汲取现有经验,利用既有优质资源,创新自身的发展模式与教育机制,不断使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使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的学院层面在国际范围内寻找对标学院或学科,分类推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实践中努力走出一条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创新的分布式国际化发展之路。[8]

(三)引导拓展办学国际化内涵

大学国际化并不单依靠挖掘国际资源这一个方面,还依靠自身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办学理念、开拓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等多方面的整合发力。同时,国内大学只有面向世界、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参照系,才能有高度的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和超越意识,才能知彼之长、明己所短,进而产生锐意进取、逆水行舟的改革意识,促进人员交流、加速信息交流、拓宽学术交流,与海外大学一同商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下的在线教育真切面临的变革和挑战,一同谋划交流合作以及即将迎来的新发展。[9]大学应该更加积极寻找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突破口,有效推进大学国际化从单项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从增量到存量的深刻改革和国际化办学实质突破。用综合性、深入协同型国际合作取代单一性、流于表面型合作;用以质量求实效、主动追求高精尖的国际化交流取代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顾自身需求的国际化交流,用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扎实的能力、更加远大的目光、更加先进的模式主动参与国际交流,积极提升影响力与感染力。

(四)引导实现内外资源的有效结合

教育国际化处于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位置。积极探索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拓展后疫情时期新领域,才能实现共赢。[10]受疫情影响,一些大学在吸引国际师资力量、招收留学生、开拓国内外大学学术交流等方面存在着措施落后、渠道有限的突出问题。为了充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应对疫情常态化的挑战,我国大学应当积极探索疫情时代下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手段,充分学习国内外大学在疫情时期开展国际化交流的新理念、新方法。围绕国际化办学,坚持立足前沿、注重实效,放眼长远、突出重点,积极参与、适时引领的原则,加强国际化内涵建设。既要开阔视野、面向世界,又要以我为主、扎根中国。为此,大学应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努力做到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育理念的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与全面提高,防止简单的复制复刻。[11]唯有在不断学习国外大学先进的国际化办学理念、规划与执行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发展的方向,掌握发展的质量,实现发展的目标。另外,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可以昂首阔步走出去,与国外的大学开展深入合作,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模式。

三、国际化办学水平评估体系要素

(一)突出“目标性”原则

对于我国大学国际化的水平,不能简单地运用一套固定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评判,应当根据大学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探索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评估体系,突出 “目标性”原则,注重 “综合绩效评价”,服务大学 “双一流”建设。具体而言,整个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目标意识和整体意识,同时贯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构建方针,从而建立起一个逻辑上有明确导引、程序上有完备方案的科学评估指标体系。以学科建设为例,国际化 “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强化特色、鞏固优势的同时融合国际、契合前沿。因此,当考察 “目标性”指标时应综合考虑大学学科建设的指导原则、建设方案、实施程序与阶段成果等,观察大学学科建设的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成果是否契合既定目标。[12]

(二)突出“多样性”原则

国际化既包含大学的内部和外在变化,也包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变动。这一过程注重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强调文化的多元共存。因此对大学国际化程度的评估,应当将大学办学的自主性程序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坚持 “简政放权”,放弃不必要的行政监管和程序设置,充分赋予大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办学的权力。注重统筹运用政策法规、综合监督等举措,避免过多地使用行政手段直接介入大学的内部事务,促进大学切实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鉴于大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开展国际化评估时,应确保所有大学在评价体系中都能找准自己的适合位置,体现出对不同大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突出引领方向。

(三)突出“发展性”原则

国际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大学发展的必然方向,不仅有利于我国国内大学面向世界,紧跟世界潮流和占领科学研究前沿阵地,也有利于我国大学内视自身不足,取长补短。传统和主流的国际化培养模式与途径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3]由此,对大学国际化水平的评估,应重点聚焦国际化的内在形成机理,即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为实现国际化水平提升而制定的目标,充分考虑疫情带来的实际影响,评估时要避免简单的结论判断,而应当从既有目标的确立、制定方案的可行性、程序构建的质量、目标的完成度等,重视国际化内涵的培育与提升,关注大学如何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推进国际化建设和培养学生新途径。强化跟踪指导,对国际化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战略层面到实际操作层面、从组织方式到运行机制进行一系列的考察分析,重点聚焦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重点问题。开展国际化评估,绝不仅仅是发现各类存在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引导大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相应领域的真切问题,不断提高大学国际化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突出“安全性”原则

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师生安全是根本任务也是首要前提,后疫情时期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须以 “安全性”原则为首要原则,在确保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确保师生安全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国际化交流活动。以 “安全性”为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提倡各大学打破传统办学模式,创新国际化办学方式,通过线上交流、线上学习的途径开展国际化教学建设。

(五)突出“简明性”原则

对大学开展国际化评估时,应注意避免和当下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学科建设评估等雷同。若希望得到被评估大学的接受与认同,应当从指标的确立、方案的制订等方面考虑被评估大学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避免评估指标、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避免指标虚而不实、不能反映出大学国际化建设的成果;避免评估程序过于繁杂、评估周期过长、评估成本过高等,突出 “简明性”原则。同时,需要兼顾评估指标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在满足评估工作需求的基础上达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要关注大学国际化建设的质量要求,避免大学国际化建设只追求完成评估指标数量而轻视完成质量的现象。即评估国际化时避免 “功利”手段,同时强调评估的责任义务与意识。

(六)突出“实践性”原则

大学国际化建设应统筹对外开放与对内反思两个方面,既要注重国内大学积极融入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又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挖掘自身特色与优势并加以发扬。同时,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所有相关教育与改革需要国际化战略的深入与渗透;高度重视学生国际化,加大国际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力度,大学国际化建设评估要重视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育能力,构建立体化培养体系。在疫情时代下,以学生的安全为前提,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对此,应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坚持线上交流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既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国内外教育资源的互换,也能制定安全措施实现学生的赴外留学与外国顶尖学者的入境指导,全面服务于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

四、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路径

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一般体现在四个层面:首先是国际化理念与意识,即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主动将国际化视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根据学校特色制订合理的国际化办学方案,明确国际化办学的建设路径,扎实推进各项建设计划的有效实施;其次是大学国际化的实践能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强化学校自身的国际品牌建设中的执行能力;再次是大学国际化的发展与创新手段,搭建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平台,丰富学生交流项目等;最后是大学国际化政策、措施的落实效果、动态状况和绩效评估。工作中要强化国际化目标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更加注重体现国际化内涵的导向,对大学国际化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衡量,不是比规模、比数据,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

(一)牢固树立国际化意识和理念

评判一所大学国际化辦学水平,从显性层面主要看财政投入力度、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教学运转、组织架构体系支撑、后勤服务保障等指标落实情况,从隐形层面主要考察大学的国际化思维、观念、理念、意识、国际视野、政策、国际化氛围以及有效的执行力等因素。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意识和理念,只有付诸实施,才能切实引导学校的发展方向;经过实践检验,才能不断优化、丰富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大学需要坚持国际化的观念不动摇,以国际化为基本目标开展相关工作,将国际化的要求贯彻到学科建设、办学模式、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之中去。

(二)全方位提升国际化综合能力

后疫情时期大学国际化发展的愿景,需要通过制定长远且安全的发展战略、明确国际化规划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断提高执行力来实现,使国际化在大学独特定位和竞争优势的培育及实现办学目标与社会责任中起到关键作用。要突出线上国际化水平的综合考察,如线上教学、学术研究、中外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同时需要建立起由学校、学院等规划构成的多层次、多系统协调统一的规划体系,加强协调衔接,切实落实各项规划。这就要求大学统筹协调国家、学校的各类办学资源,聚焦核心能力建设需求,精准投入,在国际化建设方面,提高合作交流层次,扩大国际影响。同时,评估应有侧重点,避免各方面面面俱到,突出对核心要素的考察与评估。

(三)深层次推动发展与创新

大学国际化需要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在后疫情时代,制定出符合大学实际的综合、安全、有效的方案,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根据大学学科优势和发展特色,聚焦发展重点,打造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平台,助力大学教师和学生成长;开展多层次学生交流项目,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全英文授课课程与专业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完善国际化管理办法,提供制度保障,如涉外交流合作管理、外事工作管理、因公临时出国 (境)管理、加快推进国际化建设的工作方案等,为开展国际化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及支撑。

(四)多角度看待结果与绩效

一所大学的国际化成果是通过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所实现的效益,科学的评价指标可以引导高等教育国际化健康发展和质量逐步提高,一般可以通过财务收益、社会效益、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等体现。这些均可以设置相应的标准,通过综合分析来进行判断。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国际化硬件建设、支撑国际化发展的软环境建设 (规章制度、运行体制与机制、国际化氛围营造等)、加强国际研究、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等。针对办学国际化的评估考核内容不可能涵盖大学所有领域,为提升效率,让大学明确关键点,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大学。这样更加有利于大学及时反省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做好经验总结和整改工作。

五、总结

大学国际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调动外事、教学、学工、人事、财务、后勤、学院等多方力量,密切配合,高效联动。后疫情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各大学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数字化和在线教育,深化国际合作,树立全球化意识,在 “十四五”规划伊始,肩负起提高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任,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助力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有使命担当的大学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应强,姜远谋.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向何处去[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2):1-9.

[2] 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4):13-20.

[3] 杨慧宇.新冠疫情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展望[J].江苏高教,2021(01):69-73.

[4] 顾明远,滕珺.后疫情时代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09):3-7+13.

[5] 周岳峰.新冠肺炎疫情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影响[J].世界教育信息,2020,33(05):13-15.

[6] 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06):77-82.

[7] 吴玫.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

2011(05):52-57.

[8] 杨福玲.大学国际化发展与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9] 冯晋豫,孙旭东.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优先选项[J].世界教育信息,2012,25(19):55-59..

[10] 王位.全球六种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及启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1(04):25-32+62.

[11] 金帷,温剑波.如何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寻求一个本土化的概念框架[J].现代大学教育,2013(03):5-9+112.

[12] 农春仕.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2):47-52.

[13] 李秀珍,马万华.韩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02):98-105.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指标体系评估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最终评估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