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云,陈吴娜,杨怡凡,刘正欢,杨慧蓉,邓雨晗 (云南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以下简称《规范》)从以人为本出发,对我国居住区分类体系做出了调整。按照居民在合理的步行距离范围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将居住区分为15 min 生活圈居住区、10 min 生活圈居住区、5 min生活圈居住区和居住街坊四个等级,并据此制定不同类型居住区需要配套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实现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与设施供给相匹配[1-3]。城市的老旧小区建设标准较低、缺失公共配套服务及设施,社区生活圈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空间载体,更是当下城市更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改善各级服务设施配置的居民满意度,是提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幸福感的有力措施。
实际居民生活中合理步行距离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人口密度、人口结构、设施规模、设施服务水平、路网形态、地形等,难以简单的采用某一固定数值进行测算。因此依据各地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合理的步行距离(即居民生活圈的测度),是研究居民社区生活需求与设施供给匹配的关键性技术参数之一,也是研究的热点[4]。吴夏安等[5]基于不同密度的模型分析,针对15 min 生活圈居住区指出《规范》中的步行距离应为800~1100 m。邹思聪等[6]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不同类型人群日常活动特征,发现不同年龄群体的日常活动空间存在显著差异。常飞等[7]基于互联网地图API,测度了兰州市5 min、10 min、15 min 三个层级的社区生活圈,发现《规范》建议的生活圈半径缺乏对现实地理条件的考虑,是理想化的表达,忽略了真实城市中异质性的广泛存在。以上是各学者从空间视角进行的针对不同地区合理步行距离的测度,但本质上步行距离合不合理的评价者是设施使用者——居民,而目前从居民感知角度开展合理步行距离的研究相对缺乏。
云南省在2021 年全面开展城市更新工作,要求从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找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加快补齐设施短板,推动社区养老、教育、卫生、商业等基本设施全覆盖,构建整洁有序、生态宜居、健康舒适的和谐社会。本研究结合昆明市政府的城市更新工作,以呈贡区龙城街道社区生活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社区满意度问卷调查,在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获取受访者地理位置。同时根据区域来研究设施POI 数据,运用空间网络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从居民满意度视角来测度各项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并据此进行设施服务区空间分析和可视化,清晰呈现各项设施服务区空间布局盲区,为补龙城街道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的短板提供针对性的指引。
研究区域为昆明市呈贡区的龙城街道,地处呈贡区老城区,东与洛龙街道相望,南与乌龙街道相连,西与斗南街道毗邻,北与洛羊街道接壤,总面积为13.4 km2,是呈贡传统的居民聚集区。龙城街道地势东高西低,存在丘陵、山地地貌,主要山脉有张官山、叫昌山、李家山,境内最高峰位于张官山,海拔1975.8 m,最低点位于古城社区与江尾社区交界处,海拔1889.1 m,如此便导致区内步行交通条件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出行。区域内居住用地面积大,建筑年代时间跨度大,既有近几年建设的封闭社区,也有老旧开放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影响居民的满意度。
从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基本功能为出发点,选取居民最为关切的7类9项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教育、医疗、菜场超市、公园广场、常规公交、文化、养老设施,其中教育设施含幼儿园、小学和中学。
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利用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获取调查对象的地理位置,通过ArcGIS 10.5网络分析中的最近设施点分析功能,测度居民距离各类公共设施的最近设施点,并获取步行距离。
基于State 15.0 统计分析软件,研究不同满意度评价水平下居民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的分异状况,揭示研究区域各类设施居民满意度与出行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更符合当地居民实际状况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合理步行距离,作为设施服务半径。
根据确定的各类服务设施服务半径,运用ArcGIS 10.5网络分析方法进行设施服务区分析,以确定设施服务区。同时可视化服务区对街坊地块的覆盖情况,在空间上清晰呈现设施覆盖水平薄弱地区,从而在城市更新中依据居民满意度评价进行针对性的设施“补短板”工作。
通过公开地图(OpenStreetMap)获取路网数据,在ArcGIS 10.5 软件中处理得到的路网模型,并构建网络数据集作为网络分析的基础数据。
从高德地图API 端口获取幼儿园、小学、中学、菜场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园广场、常规交通、文化、养老和居民点共10 项设施的POI 数据,同时结合影像地图和居民点数据绘制区域内居住用地街坊地块。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居民满意度,项目组于2021年4 月至5 月,结合人口结构及空间分布等因素,通过微信小程序,按每个社区不小于居住人口的10%开展问卷调查,让每位受调查者根据意愿对各类设施进行满意度评价,评价分为5 个等级,由1~5 分别对应特别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特别满意5 种满意度水平,最终经数据清洗后得到有效问卷8688份。
通过ArcGIS 10.5进行网络分析,求解受访居民距离每项最临近设施的步行距离,考虑方差齐次性的影响,运用Stata 15.0 并采用Kruskal-Wallis 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居民满意度与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相关性的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在秩和检验统计分析中,除文化设施外,其余设施项目居民满意度均与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的P值小于0.05,表明此8项中二者呈现显著相关性。
表1 居民满意度与最短出行距离Kruskal-Wallis统计检验结果表
对每项设施按不同满意度水平统计居民平均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结果见表2。根据表2 数据特征,将9 项设施分为2 类,中学、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菜场超市、公园广场和常规公交作为第1类,社区养老和社区文化作为第2类,绘制满意度与平均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折线图,呈现设施之间的关系(图2、图3)。
表2 不同满意度水平平均最短出行距离统计表(单位:m)
结合表1和图1可见,第一类设施呈现随满意度水平提高平均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此类设施服务区服务半径确定可以以满意和特别满意的居民平均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为依据;结合表1、表2和图2可见,对于社区养老设施呈现随居民满意度下降平均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反而下降的趋势,社区文化设施则呈现居民满意度与平均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无明显相关性的特征。
图1 第1类设施满意度与平均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关系图
图2 第2类设施满意度与平均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关系图
鉴于养老设施呈现的满意度水平与平均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关系出现背离常识的现象,为此对居民满意度与年龄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表3),可见二者呈现显著相关性(Prob = 0.0000),同时绘制二者分布状况柱状图(图3)。可见养老设施满意度随受访者年龄段的增加,选择不满意和特别不满意的人数在同年龄段中占比呈明显增加趋势。鉴于养老设施直接使用者的年龄特性,高年龄段居民的评价结果更具参考价值。根据分析,高年龄段居民在较小步行距离状态下呈现较高的不满意评价,因此养老设施服务半径应选择比选择不满意居民平均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更短的数值,考虑居民出行特征以及便于设施集中布置,最终采用同幼儿园相同的服务半径。
图3 养老设施不同年龄段满意度水平分布图
表3 养老设施参评居民满意度与年龄分布相关性分析
同理,对文化设施进行不同年龄段满意度水平分布分析,发现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rob = 0.2259),柱状分布状况如图4 所示,可见各个年龄段受访者选择不满意、特别不满意和满意、特别满意的占比无明显差别,与秩和检验分析一致,因此其服务半径以满意度高的平均最临近设施距离较为合理。
图4 文化设施不同年龄段满意度水平分布图
综上所述,根据居民满意度确定相对符合研究区域特征的各项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并进行取整,具体数值见表2。
根据确定的各项设施服务半径,进行设施服务区分析,分析结果见图5。图中清晰呈现出现状各项设施对研究区域街坊地块覆盖情况,从而在城市更新中可以“按图索骥”,针对每一项设施未覆盖区域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居民满意度。
图5 各项设施服务区分析图
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与当地居住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地形、路网结构等因素有关,在城市更新中不宜简单的根据设施类型按《规范》中800~1000 m、500 m、300 m 的服务半径来确定服务区,应根据当地实际状况科学确定。本文通过设施最临近点分析和获取居民不同满意度水平下的出行距离,并进行统计及分析,发现龙城街道的主要9 项公共服务设施中,除养老和社区文化设施之外,其余设施的居民出行距离随满意度的提高而降低,因此以满意度高的平均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作为设施服务半径较为合理。而养老设施呈现满意度低的居民出行距离反而越短、不满意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特征,考虑设施使用主体为老年人,因此设施服务半径在最短出行距离基础上适度减低,采用同幼儿园相同的标准,利于设施统筹布局。文化设施居民满意度、年龄与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故采用满意度高的居民平均最临近设施出行距离作为设施服务区半径。
②对根据居民满意度确定的设施服务半径进行服务区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可以在空间上清晰呈现设施对街坊地块覆盖状况,从而利于在城市更新中,在充分尊重当地居民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设施完善工作,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