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实验学校 石蓓蕾
“问题”是贯穿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常常以教学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或者根据问题的答案来检验学生的真实学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不少问题。问题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课堂交流、优化教学氛围、检验学生学情。但是在提问环节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如提问为预设性课堂提问、问题提出缺乏类别与层次,没有形成问题链等。基于此,本文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运用参考文献法、集思广益法、实践研究法、管理评价法、定性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提出在妥善准备问题、问题导入课程、优化问题情境、处理学生反馈、课堂层次化设问、鼓励学生提问等环节做好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提问质量。
课堂提问指的是教师设计与知识点相关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或者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及时解决。
课堂提问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首先,课堂提问发挥了“导学”或“助学”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而如果生硬地去传递知识,学生不仅对学习没有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不会太深刻,还可能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后进生,其学习习惯不好、数学基础不牢固,往往课堂参与度也较低。而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不再是“教”的角色,而是“导”的角色,构建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氛围更好,势必让学生的“抬头率”更高,同时能监督后进生融入课堂,增加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跟上大部队。
其次,课堂提问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将问题连成串,以问题链为载体,来串联整个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质疑,从多个维度去分析数学知识,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甚至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和同学提问,教师进行解答或者同学探讨解决,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彻底、更深入,自然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课堂提问能够实时检验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了解学生哪里学得不好,哪个知识点未能完全掌握或者不熟练,然后针对性地完善教学计划,让后续教学更有方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诸多影响,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不足,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一股脑地塞给学生,不厌其烦地对数学知识点和习题进行反复讲解,忽略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生本课堂的构建。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沉闷,缺乏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消磨,学习质量较低。
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教师就要去了解学生思维层面的认知能力。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来看,知识越简单,知识越有类别,学习效果越强;反之,知识越难、越繁杂,学习效果越差。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类别性和层次性,一个个的问题是零碎的,未能形成问题链,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一定的学习压力。
事实上,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问,更是学生向教师或同学提问。学生向教师或同学提问的过程才是思维层面对知识进行二次精加工的过程。相比较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前者是预设课堂的体现,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希望学生回答的答案,都是教师预设的,是教师思维与认识的体现,而后者是生成课堂的体现,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是学生思维与认知的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提问,或者由于学生不善于提问、羞于提问等压缩提问环节,那么教学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也会让学生陷入羞于提问的恶性循环。
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提问也常常存在“满堂问”,教师未能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符,这也是教学误区之一。要想充分发挥提问的真正价值,就要让课堂提问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尤其是对后进生提出一些比较难的问题,不仅会造成教学迟滞,也会对后进生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
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但学生迟疑较长时间,如何推进也是一个令教师头疼的问题。有的教师可能由于课时紧张而压缩学生回应的时间,或者不重视学生的回应,导致课堂提问的价值降低,甚至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教师在课前阶段需要妥善准备问题,准备的问题越有效,教学时就越充分,教学问题应紧扣教学知识点,向学生提出核心问题。教师在准备问题时应遵循几个原则:第一,问题的全面性。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准备问题,对一个数学知识点或教学单元进行全面剖析,详细地罗列在教案中,问题可以准备得多一些,即使课堂不一定能用上。第二,问题的链条性。问题应当具有类别性和渐进性,最好能够链接成串,抽丝剥茧地展开提问,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考路径。第三,问题的层次性。对所有准备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其难易程度进行简单标记,分成难易两层即可,或者分为基础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第四,问题的生活性。生活化教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生活实例相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课堂提问环节也是如此,教师可以提出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更充分。
1.以问题导入课程。
课程导入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课程前5 分钟左右的时间,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便教师不做要求,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也能有充足的学习热情。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数学视频资料,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数学研究命题,可以给学生讲一段数学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可以带领学生做数学游戏等,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引入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导入阶段提出的数学问题应该是简单的、有趣的,不要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向学生展示折线统计图,却隐藏了图标,让学生判断折线统计图的趋势以及折线统计图反映了什么,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再导入正式的教学内容。
2.以问题优化课堂教学。
在课堂正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情境应该是生动的、鲜活的,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解决“抬头率”低、“低头率”高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创建一个相对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问题,有计划、有条理地向学生提问。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清单,促使学生进行全面自主学习。学习任务清单罗列教学问题,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问题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将大的学习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的学习目标,针对每个学习目标分别配置相应的问题,剥丝抽茧地展开提问。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学习任务清单中的教学问题主要围绕四个部分展开:第一,认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熟读定义,能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第二,观察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面、棱、顶点),明确长、宽、高的定义;第三,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定义与计算;第四,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定义与计算。分类且循序渐进地提问,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3.以问题深化学习。
师生之间要良好地互动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引领学生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避免学生固化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从而对知识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针对长方体的定义提出问题:长方体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四棱柱,如何理解“直”这一定义呢?不直的四棱柱又是怎样的?还是不是长方体呢?
4.以问题检验学生学情。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的思维早已疲倦,教师不宜再向学生讲解知识或者弥补错误,可以带领学生展开课堂测试,以提问检验学生的真实学情。具体来说,教师准备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去解答,学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所学内容,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为后续针对性的教学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链条才是完整的、有效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设计学习任务清单,既要注重导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要注重多维互动以及互动反馈,优化导学和互动情境,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时间,强化问题解决和反馈的路径。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深入探究,通过翻阅教材或实践探索获得答案,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对教学内容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知。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其围绕话题分享自己的观点或困惑,互相质疑、互相解答,激发头脑风暴,进入“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探讨解决新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小组长负责记录不同的观点或难以解决的困惑,集中向教师请教。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合作探讨时,每个小组成员必须有自己的认识和问题答案才能参与到探讨中,否则可能导致一些后进生或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疏于学习,变得“人云亦云”,这样不仅会导致生生互动没有效果,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开展生本课堂更提倡强化提问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如果“满堂问”,可能问题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对后进生提出较难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其学习的自信心,还会使课堂凝滞。针对这个问题,在因材施教理念下,教师应进行层次化提问。首先,在准备环节将问题按照难易程度进行简单分层,并做好标记,通过日常对学生的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层次。其次,在课堂中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较难的问题,发掘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后进生提出较简单的问题,避免打击其学习热情,引导其逐渐融入课堂学习中。
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更是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相比前者,后者更重要,因为前者是预设课堂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后者则是生成课堂的体现,以学生为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提问本就是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学生在自主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问题。因此,教师应预留出专门用于学生提问的时间,很多学生不敢提问、羞于提问,本质上是因为学生害怕自己的提问被嘲笑,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学生的任何提问都不能轻视,而是认真回答学生的问题,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久而久之,学生就变得敢于提问了。
处理对学生的回应也非常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与学生做朋友,多关心学生,不要用言语伤害学生,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保持耐心,心平气和地与学生展开互动。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思考时间需要时间,组织措辞也需要时间,教师要耐心等待,如果因为课时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教师要将问题记录下来,下堂课让学生继续回答。
总的来说,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助于优化数学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检验学生学情等。课堂提问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探讨活跃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质量。但是课堂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严重影响了课堂提问的应用效果,教师要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创新更优秀的问题导学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