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究

2023-08-04 12:18韩瑞欣
国际公关 2023年11期
关键词:路径探究现实困境乡村振兴

韩瑞欣

摘要:文化赋能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文化赋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现实中,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不高、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程度不够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在分析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实践路径,以为守护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和勇于文化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现实困境;路径探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作为重要资源禀赋,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显著意义。因此,推动文化赋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之举。这就要求在推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瞄准现实存在的难点、痛点,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对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目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贯彻落实。

(一)落實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目标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是对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目标的落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中央在政策法规建设、财政金融保障建设、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落实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持。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在法律层面上为推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做出解释,[1]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谈到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在财政金融保障建设方面,中央财政持续将基层文化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保障重点,安排财政部乡村补助资金扶持包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文旅项目在内的重点对象,依托国家开发银行为乡村文化项目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在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乡村旅游精品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持续发力,[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 (2018-2022年)》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着重在农村思想品德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生活等方面发力。[3]

(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做到乡村振兴为了人民,乡村振兴依靠人民,乡村振兴成果由人民共享。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人民生活得到切实改善,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作为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乡村振兴承继着落实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任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资源,能够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文化赋能的社会效益,使文化赋能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三)实现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是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标要求是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因此,有必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引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要求贯彻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4]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要在充实农民的钱袋子上有贡献,也要在丰富农民的头脑中有体现。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和力量源泉。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兴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我们始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发挥文化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特点,坚持用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处理乡村振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

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不高、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程度不够、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一)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不高

乡村文化遗产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水平不高的问题,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出挑战。伴随乡村文化衰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趋于严峻。一是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不作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选择进城求学、就业,出现乡村人口外流,导致乡村文化遗产在传承上出现断层。这种现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是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忽视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问题,政府和公众缺乏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导致文化遗产流失等问题。二是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乱作为”。文旅结合是目前文化遗产保护中常见的做法,是落实文化遗产 “活起来”的重要举措。但各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和缺乏科学规划的问题,部分文旅项目中存在大拆大建的现象,严重破坏当地文化风貌,导致乡村文化遗产特色消解和 “千城一面”现象的出现。上述情况不仅不能发挥文化赋能的正面导向作用,反而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带来阻力。

(二)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程度不够

乡村文化价值认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关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没有乡村文化价值的高度凝聚认同,就没有乡村振兴愿景与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冲击和农村人口流失的影响,建立在农业生产和情感联系基础上的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出现裂隙。原有正向激励不再有效,对负面行为的惩戒制约也效果乏力。换言之,乡村文化价值出现认同危机和价值失序,导致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被部分消解,乡村文化中的糟粕似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高价彩礼、恶俗婚闹等现象在乡村生活中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乡村精神文明风貌的建设,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无独有偶,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存在着认同弱化的问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耕文化,跟工业文化相比显得吸引力不够足,常被吐槽为 “土气”。在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量快消工业文化进入乡村,其中蕴含的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消极价值观不断削弱农民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尊老爱幼、和睦友邻、勤俭朴素等优良民风不断消退。

(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乡村文化产业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对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显现出蓬勃生机。但在发展过程中受创新能力的限制,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出现动能不足的问题,成为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制约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中,人才创新活力不足问题显得尤为明显。农村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大量人才涌向城市就业,选择留在本地就业的人才也存在着学习深造机会较少、提升空间有限的问题,乡村基础薄弱、配套不足等问题也制约人才使用。乡村在人才引进、扶持和用人机制建设上的不足限制人才创新活力的迸发。乡村文化产业还存在经营特色创新不足问题。在经营过程中,开创特色文化品牌意识淡薄,低水平同质化问题严重,难以推动本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开发模式创新也存在不足。目前,乡村文化开发过度依赖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企业、农民等主体参与度低,存在角色缺位现象,单一经营模式挫伤其他主体的参与热情,不利于创新活力的释放。

三、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面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现实困境,要在守护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和勇于文化创新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探索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进而推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有序进行。

(一)做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守护文化根脉,讲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文化赋能理应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激发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动乡村文化遗产 “活起来”。通过利用短视频、纪录片、公益广告等传媒文化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激发公众主体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借助人工智能、线上交互场景、大数据等数字文化形式推动乡村文化遗产走进公众日常生活,提供深度体验乡村文化遗产的机会,激发公众保护热情,使人人得以成为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一分子。牢记 “保护第一”,坚持科学规划。在实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做到保护先行,不搞破坏式开发,将守护中华文化根脉视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目标。针对当前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中存在的乱作为现象,科学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制定乡村文化遗产时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保护过程中重点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文化遗产IP,不急功近利和盲目跟风,走保护与开发并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的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二)重塑乡村文化价值认同

重塑乡村文化价值认同,为乡村振兴 “铸魂”是文化赋能的重要使命。文化赋能在培育文化自信和维系中华民族最深层的集体记忆中担负重要责任。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动农村移风易俗,破除乡村文化中不良倾向。加大宣传教育,通过编排乡村栏目剧、表彰先进事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农民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大力兴建公共文化设施,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提供空间场所。强化农民主体建设,重视农民作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发扬者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审美素养,注重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鼓励农民自发举办各类有益文化活动。正视乡村优秀文化的當代价值,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教化和归化作用,强化对道德失范行为的约束,大力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勤劳善良、诚实守信等品质内涵。构建和而不同的城乡文化格局,在尊重城乡文化特质差异基础上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注重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善于挖掘和利用好乡土文化,打造 “记得住乡土味道”“记得住乡愁”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三)激发乡村创造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激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动能,营造敢于人先、奋勇争先的乡村创造活力是文化赋能的内在要求。只有依靠文化赋能,积极破解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创新活力不足问题,才能实现高质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要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在人才引进上,实施 “筑巢引凤”计划,吸引人才回乡创新创业;在人才培养上,与高校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依托相关机构培养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在人才使用上,建立健全人才创新容错机制,激发人才想创新敢创新的动力,同时建设布局一批乡村创意工坊、创新驿站,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供平台支持。在乡村文化产业经营方面,要继续深化品牌意识,打造 “一村一业”特色品牌。要在立足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下功夫、谋创新,依托本地人文历史、风景风貌、手工技艺等资源禀赋谋划特色产业,扩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针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问题,探索建立 “政府鼓励、农民主体、企业参与、市场主导”的多方共建新模式,资金来源由过去依靠政府财政资金转向多渠道筹资,支持企业驻村领创和农民自主创业,提高生产全要素利用率。

四、结束语

文化赋能作为落实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认识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树立问题导向,围绕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在守护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文化创新上下功夫,切实以文化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4)[J].湖南农业,2021(10):13.

[2] 中办国办印发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N].人民日报,2022-08-17(001).

[3]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22年)》[J].农村工作通讯,2022(22):65.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32.

[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猜你喜欢
路径探究现实困境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