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赋能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研究

2023-08-04 09:26葛运城
国际公关 2023年11期
关键词:工作模式志愿服务互联网+

葛运城

摘要:志愿服务对于社会治理的作用至关重要。要结合日新月异的科技,推动志愿服务走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道路,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本文通过相关分析,提出 “互联网+”助推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优化路径,助推志愿服务工作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模式

一、“互联网+”赋能志愿工作的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主旨是 “互联网+传统行业”,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传统行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可以帮助传统行业打开发展的新局面,进而实现共建共享,促进传统行业与信息化技术统筹联建成为现实。“互联网+”的初衷是共享,为社会带来便捷,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是其时代特征。“互联网+”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技术,它是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对 “互联网+”的概念进行诠释。第一,在技术层面,“互联网+”是集主流的信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在社会各个领域、行业均有深度融合发展;第二,在功能层面,“互联网+”不是单纯地将互联网技术堆加在一起,而是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石,全方位、多角度融合,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在本质层面,剖析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作用,优化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要素分配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带动社会高质量发展。“互联网+”不仅是一项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 “互联网+”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为全人类、全社会带来了全新的生产和思维方式,遵循 “创新、开放、共享、包容”的价值理念,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赋能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社会文明进步不能缺少志愿服务的参与。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领域,希望为社会治理贡献一份力量,随着社会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志愿服务所涉及的工作任务也迅速增加。志愿服务工作关乎社会上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已经与人们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优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可以巩固志愿服务的成熟经验,规范工作方式,完善协调模式,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实用性价值,助推志愿服务有序化、规律化、科学化、精细化地向纵深发展。[1]

二、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一)运行的逻辑起点

在 “互联网+”时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不仅没有褪色,而且得到了更加出色的延续,加之传承与包容的中国精神,完美地诠释了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精髓和灵魂,引领志愿服务不断前进,为社会治理注入新力量。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长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一直坚持并发扬着这些优良传统的精髓。志愿服务精神是雷锋精神的衍生和扩大,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不畏困难的优秀工作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筑就了坚实基础。中国志愿精神具备包容的特点,对于国外的志愿精神,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因此,弘扬 “互联网+”时代的志愿服务精神是优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逻辑起點。

(二)运行的主要力量

青年是各行各业的生力军,也是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力量,为我国蒸蒸日上的志愿服务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志愿组织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和民间性的特点。在 “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化、网络化在志愿服务组织中的作用愈加重要,组织、调度等工作获得了较大的便捷,为志愿组织的培育、完善与协作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志愿者大都来源于社区,由于社区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对于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尚未达到较高的水平,志愿者之间的统筹工作还存在着协调和技术层面的壁垒,这些不利因素都制约着精准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优化。

(三)运行的逻辑基础

“供与需”是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要切实处理好 “供与需”的关系,将志愿服务给予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充分展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向精准化、高质量方向迈进。志愿服务是一项基本的社会服务工作,但这项服务工作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迭代,发展出新的工作模式。“互联网+”环境下,考虑到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权益保障等方面尚可进行相应的优化完善,志愿服务的 “供与需”、专业化、质量化仍有提升空间,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 “互联网+优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得到解决,经过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优化,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使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2]

(四)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主要功能

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者是核心资源,要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配置志愿服务资源,从而实现志愿服务工作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迈进。随着人们生活理念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也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但目前志愿资源显得捉襟见肘,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目标还未达成。另外,还存在志愿资源投入效果不佳、注重眼下任务忽略长远目标、资源 “碎片化”严重难以利用等问题,严重阻碍着精准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推进。“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主要功能是对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优化。这种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可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获取更多的志愿资源,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使网民通过获取相关信息而潜移默化地产生志愿服务精神。在 “互联网+”的作用下,志愿服务的工作方式更加简单、便捷,志愿服务资源得以在网络上流动,大大提高了志愿服务效率,并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五)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内在逻辑

志愿服务工作的稳步开展离不开志愿资源这一载体,“互联网+”技术贯穿于志愿资源当中,促进志愿服务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志愿服务的持续创新充分保证了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通过以 “互联网+”为中心的先进技术将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中的各个模块进行 “链接”,精准化解决 “供与需”的问题,优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提升社会地位。数据化驱动和体系化管理是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独特的运作方式。目前,志愿服务资源 “碎片化”是志愿服务一个较大的缺陷,结合现有的体制和志愿服务本身的特性去考虑,很难做出改变。可通过 “互联网+”来优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推动志愿服务信息互联互通,找出志愿服务切实的需求,完善 “供与需”的平衡机制。整合、优化数据,实现数据化的整体驱动,破解志愿服务资源 “碎片化”难题。[3]

三、“互联网+”助推工作模式优化

目前,以 “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治理为抓手优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是极具创新性的做法,但是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安全、资源配置以及文化传播方面的挑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挑战制约着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发展进程。为了使志愿服务更好更快发展,不断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注入新力量,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信息优化

充分发挥 “互联网+”的优势优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其首要考虑的便是信息安全和信任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其风险系数也大大降低,但是线上线下信息协同一体化作业机制仍有待完善。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这些特性使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数据传输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网络环境,解除了志愿服务转向 “互联网+”模式下安全方面的困顿,实现了 “互联网+”与业务的协调统一。此外,构建志愿服务专业化、场景化方面的工作亦不能缺少,要利用主流网络平台、App等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疏通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信任路径,广泛交流,全面宣传,使志愿服务工作更具置信力,增加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公信力。

(二)优化资源开发和整合机制

充分发挥 “互联网+”的优势,在对后台数据库的处理问题上,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搭建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平台,集招募、筛选、培训、考核和权益保障等程序于一体,带来便捷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运用互联网技术高效收集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涉及面广,准确率高,进而整合志愿者、志愿组织和服务对象之间的资源,一方面可以高效呈现社会上不同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清晰明了地呈现个人的个性化、切实需求,进一步满足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给予更加专业化、标准化的志愿服务。同时,对 “互联网+”运行模式下的 “碎片化”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同类信息整合,减少资源的浪费。

(三)推动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 “互联网+”的优势,以现代新兴科技为媒介,可以解决一些志愿服务工作模式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形成一套全新的运行模式。从需求端去发现人民群众真实需求、人民群眾满意的志愿服务类别,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志愿服务数据库,云计算以计算资源为服务,支撑大数据的挖掘,大数据对实时交互的海量数据查询、分析,充分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宏观层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志愿服务信息数据库,进行数据的交互、分析和深度挖掘运用,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让志愿服务衔接顺畅,从而提供高质量志愿服务;在微观层面,现代科技为志愿服务工作带来智能化、便捷化,也为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交流

充分发挥 “互联网+”的优势,促进志愿服务文化的建设,提高志愿服务工作模式软实力。壮大我国特有的文化属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利用科技手段不断传播先进的志愿服务文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凭借文化引领前进,聚焦文化开放包容的优势,共助志愿服务工作模式软实力向纵深发展。在文化传播、交流方面,良性拓展,借助互联网的浪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志愿服务文化、志愿服务精神机制,从而使志愿服务文化扩大覆盖面、提升参与度、强化影响力。整合 “互联网+”平台资源,使我国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在文化建设领域实现 “走出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提供中国志愿服务的中国方案。[4]

四、结束语

志愿服务是整合志愿资源、互帮互助、升华精神的一个过程,要想高效地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精准化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充分发挥 “互联网+”的优势,是优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关键一步,基于 “互联网+”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是高质量完成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保障,它能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给予社会治理更多的帮助,惠及全球。

参考文献:

[1] 姜良.“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与实践研究[J].国际公关,2022,151(19):83-85.

[2] 周海林.“互联网+”背景下大连市志愿服务创新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2.

[3] 程慧,贾广宇.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联动机制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01):113-120.

[4] 朱海龙,陈宜.“互联网+”背景下精准化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04):92-98.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志愿服务互联网+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