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践中的困境及对策探讨

2023-08-04 02:25:08王宇晴
时代商家 2023年30期
关键词:实践困境对策探讨内部控制

王宇晴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需要有效地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实现企业风险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产权配置,有利于缓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为企业经营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分析结果不断地扩大市场份额,创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本文介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践面临的困境,总结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践对策,结合企业的经营实际,建立风险分析模型,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实践困境;对策探讨

想要实现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整合,需要对企业实际经营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动态化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因素,规范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框架,严格参考相关法律规定,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措施,结合企业业务开展的基本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优化部门责任分工,增强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活动,通过信息收集、分析与管理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实现对企业现金流的风险评价,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措施,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协同效应

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忽视了风险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缺乏对风险隐患的重视,未进行风险类别细分,风险管理工作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偏好分析模型,计算得到风险容忍度,突破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主动制定风险预防措施,对企业当前面临的风险问题进行动态化监督,及时发现并修正经营错误,降低企业风险损失,内部控制工作和风险管理工作单独存在,无法抵御当前市场转型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需要做到两者齐头并进。以维护企业持续发展为核心,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原则,充分发挥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协同效应。

(二)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風险管理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源泉和动力,企业内部控制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推动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建立的风险管理框架包含了内部控制工作的所有内容,但并不是完全由风险管理取代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工作。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实现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延伸与拓展,从辩证统一中发现企业的经营矛盾,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要做到相互促进、有效融合,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为主要目的,突破企业经营发展的局限性。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管理目标、管理范围、管理主体存在许多共通与交叉之处,想要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融合发展,就需要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提高人们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设立明确的风险识别目标,细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的统一化、集成化发展。

二、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践困境

(一)内控制度趋同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单一化、形式化的发展特点,由企业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确立存在个人意识偏好,盲目的借鉴其他企业内部控制经验,各项制度规定以强制性、约束性为主。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不足,优秀风险评估人才缺乏,内部控制部门职能欠缺,忽视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价值,难以及时捕捉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动态风险因素,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企业管理都会对企业内控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失去了企业内部控制具有的风险管理作用。企业针对风险管控提出的管理策略缺乏独立性,风险管理与内控措施的实施流于表面,无法从企业整体经营发展实际入手,甚至一部分企业忽视了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的重要作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转型发展带来的冲击,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程序。

(二)资产运营结构不明确

企业面临的风险类型主要分为市场风险、项目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其中运营风险是影响企业最终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企业现有的内部风险辨别机制不合理,高风险的预测范围有限。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低,无法结合市场信息分辨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问题,最终的风险评估结果不准确,导致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企业内部控制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的制定。了解企业资产运营结构是打造优质内部控制环境的前提与基础,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通过数据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明确当前企业的资产运营结构。

(三)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企业管理者认为绩效评价体系是一套具有较强约束力的政策和程序,将绩效评价作为财务部门和内审部门的工作任务,认为内部控制工作等同于财务控制,而绩效评价是对已经完成项目的检查,占据大量核心业务人员的工作时间,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一认知是片面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为优质的客户服务提供基础保障,许多企业管理者将绩效考核的主要目标设置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采用的绩效考评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综合评价制度的约束。

(四)信息化水平不足

想要提高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成效,需要做好信息披露,由于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不足,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联系,向上级提交的信息数据无法保证真实性,影响到最终的信息披露结果。内部控制工作成效与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存在密切联系,一旦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将无法保障企业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许多管理人员按照传统的考核标准,对实际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综合考察,最终得到的考察结果缺乏科学性。静态化的风险管理忽视了企业经营发展与外部市场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市场各类风险因素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需要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系统。当前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信息化发展意识不足,基础一线员工缺乏对信息技能的掌握,即使企业设立了风险管理系统,也无法在风险发生的过程中有效的进行应急措施执行,导致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受到限制。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部门监督管理权限由企业管理者和监督部门承担,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风险评估的准确率较低,监督部门与市场部、生产部、财务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在企业内部未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企业监督职责得不到有效划分,忽视了对管理层决策行为的有效性,管理者对各项经营决策放任不管,只是盲目的下达管理任务,权职分配不清。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对当前员工的业绩未进行严格审查,即使发现经营管理问题,也忽视了风险严重性,未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缺乏必要的监管与考核,在实际运营中面临着严重的风险隐患。

(六)内部控制理念落后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缺少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融合发展的重视,严重影响到企业内部综合管理质量,管理者片面的认为内部控制工作是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忽视了内部控制管理对企业经营决策制定的影响。内部控制工作是实现对企业经营发展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需要扩大内部控制工作的覆盖面积,将其融入到各项业务流程中,但企业的管理者只是片面的追求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经营利润的提升,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只是简单的进行企业项目审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三、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實践对策

(一)优化企业内控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方向包括预防性控制、发现性控制两种类型,预防性控制是结合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常见的技术性错误和寻思舞弊问题,根据市场经营趋势制定风险预防性措施。发现性控制是通过系统的检查与监督,及时了解到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遗漏和错误,发挥出监督管理的控制作用,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稳定开展。现行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有财产保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实际运营分析制度、企业职务控制制度,为了保证各项监督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积极引进信息技术,搭建企业会计财务系统、授权审批系统、绩效评估系统,真正做到企业内部职责分离。通过信息系统自动化完成海量数据和财务报告的检查与复核,保证财务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企业固定财产和投融资资产进行全面保护,当出现异常数据报告时,需要通过内部风险预警系统,以无效交易的模式发出警报,不断升级和调整预算管理程序,确保企业各项经营计划的稳定开展。内部系统的完整性和持续性是实现数据综合管理与规划的重要前提,审计部门要针对各部门提交的数据信息展开调查,落实不相容职责分离制度,健全企业内控管理机制。

(二)适应资产运营结构

企业内部风险管理需要了解企业当前的经营实际,分析企业的资产运营结构,对企业生产、企业营销、企业投资、企业融资、企业财务等各方面信息进行统一整合。采用对比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式,对未来的市场经营趋势和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排查,为企业实际经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及时的发现企业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查明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制定出科学的改进措施。为了避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需要工作人员深入到企业经营发展一线,及时的发现问题才能够缓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做到以点带面,检查各项管理政策的落实情况,明确未来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改进空间,实现财务与业务之间的深度融合。业财融合发展模式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的重要理念,企业运营分析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密切相关,资产运营结构并不是单一指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而是需要财务与业务部门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从人员、机制、流程等各方面查找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科学的制定考核评价指标,对各部门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将最终的考评结果作为员工薪酬和职务晋升的参考依据。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实施,将绩效评价嵌入到企业项目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整体质量,提高企业经营决策制定的准确性,为实现企业终极发展目标提供助力。内部控制制度并非对经营过程的约束,而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及时查找企业存在的经营错误和员工的操作失误。

(四)提高内控信息化水平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需要以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企业内部管理呈现出数字化、无人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建立与实际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实现对各项经营业务的自动化控制。尽可能的降低人为操作带来的失误与影响,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企业领导能够通过网络途径,向基层员工宣传需要承担的工作职责以及配合管理部门完成内部控制的基本任务,在企业内部建立匿名举报途径,针对实际工作中可疑现象和行为,直接上报到上级管理部门。信息系统能够自动化整合客户、供应商以及政府机构的数据内容,有助于管理层制定科学的经营发展决策,根据网络系统合理进行市场追踪。企业内部管理组织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动态化监管,满足立法部管制部门的强制性管理要求,向客户和供应商宣传企业建立的道德规范和经营政策,有助于投融资工作的稳定开展。

(五)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融合,发挥出控制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辅助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各项监督管理活动,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发挥出企业审计部门的职能性作用,完善企业现有的监督管理机制。保障监督部门的独立性,不断拓展监督管理部门和企业审计部门的职能范围,赋予监管部门更加全面的监督管理权限,在企业内部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调整考核内容,将监督管理工作质量与执行人员的业绩挂钩。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稳定运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积极进行海量数据收集与分析,了解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的各类风险问题。

(六)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严格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行为,强化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工作,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有效进行企业内部组织风险识别,得到准确性的风险评估结果。员工时刻谨记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子,只有在企业内部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才能够让各部门员工积极配合管理部门完成风险排查与审计工作,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四、结束语

分析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融合趋势,了解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协同效应,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践面临内控制度趋同性、资产运营结构不明确、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不足、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环境,保障企业内部信息传输与储存的安全性,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风险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晓芳.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探究[J].新金融世界,2021 (12):192-193.

[2]郭婷.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品牌研究,2022 (17):51-54.

[3]李重耀.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财讯,2021 (22):83-85.

[4]田鹂.国有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1 (30):134-135.

[5]周静.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中国商论,2020 (2):127-128.

猜你喜欢
实践困境对策探讨内部控制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基本理路
共同物流视角下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对策探讨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探讨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6:01:14
对业余足球俱乐部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58:54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05:09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3:56:3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08:22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实践困境”与“迷男方法”中获得的商业启发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基本方法和对策分析
企业导报(2016年5期)2016-04-05 13: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