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利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了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使命和时代任务,明确了新形势下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向和原则。从历史的进程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目标与方针、机制与体系、学科与人才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目前要服务于全面改革、优化国家治理和意识形态安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解决教育与管理建设上下功夫,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和教学实效上下功夫。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历史成就;实践困境;改进思路
2016年12月7日-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和部署安排,指明了今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針和规划。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取得的成绩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专门形式和特定类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又肩负了党和国家交付的政治与教育的任务,并结合时代和社会变迁与党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努力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国家安全富强、民族繁荣进步服务的基本遵循,坚持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取得了巨大成绩。概括起来,这些成绩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方针,顺利实现了对“又红又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和创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秉持了过去革命年代党领导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提出并努力实践着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变化了的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针,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列为铸魂工程,把立德树人确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办学办教方向,也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2.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体制、教育机制和研究机制,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化、课程化和制度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马列主义类、思想品德和形势政策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在高校业已形成的政治教育本科教育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又沿着学科化、学制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和迈进,逐步形成了包括专科、本科、二学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学制结构,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机制,形成包括课程教育、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育人的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建立了学科评议组、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会、课程研究会等多主体的学科、学术、教学、课程组织管理与教研机构。2006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也获得了独立的学科支撑,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教学与研究上的交叉互补和良性互动,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研的一体化。
3.培育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形成了一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专兼职队伍,培育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虽然在发展变迁中也遭遇过一些挫折和困难,在新形势下也面临艰巨的任务和风险挑战,但其总体发展趋势是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一是培养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守马克思主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专家、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二是建立了一支立场坚定、作风优良、能挑重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队伍;三是形成了专兼职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围点打援”“处突应急”工作的庞大的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不可或缺并且日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四是培育了大量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青年学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人才。
目前高校思政理论教育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正处在改革、转型和过渡期之中。这个过渡,适应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与任务,从教育阶段上说,是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过渡;从发展程度上说,是从前现代化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过渡;从实践绩效上说,是从粗放型教育向精细型教育、从低质向高质阶段的过渡;从教育类型上说,是综合教育向独立教育的过渡。从总体上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正面临着特殊的形势和问题。
1.推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转型的命题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教育改革是题中之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命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出现了模式固化、教学脱节、质量和效果不佳、反响不良的弊病,不改革就无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的转型,无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无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化人育人的质量,难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效果。基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和类型的考量,我们认为,这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是全面转型式的改革,是守正创新、坚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性质、目标和方向的改革,是减负、提质、增效的改革,是整体性、模式性的改革。这场改革必然带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深度转型。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过渡,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高效化提供正向的动能和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服务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趋势,顺应并跟上网络时代与新技术革命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实现思想引领,强化思想指导,在高校青年学子的思想管理和教育治理上有所作为,在新的形势下彻底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滞后的局面,改变思想僵化、方法落后的窘境,这就需要高校以坚定的政治意识引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和转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顺利推进,服务于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实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高效化提供正能量、正动力。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直面社会发展现实和意识形态现实,正视意识形态复杂化和矛盾冲突尖锐化的趋势,捍卫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安全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内乱象丛生,杂音不断,各种思潮纷纭,思想冲突凸显,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高等教育受到来自西方世界的实用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尊重中国的历史和传统,结合当代中国的国情与实际,从政治的高度和现实的形势出发,直面问题,正视困难和挑战,以改革精神破除旧弊,以政治勇气应对风险,在不断创新创造中解决意识形态复杂化和矛盾冲突尖锐化给大学生造成的思想困惑与价值困扰,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捍卫社会主义的制度和道路,捍卫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安全。
4.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学理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平衡点有待精准锚定
目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性的学科,也是革命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性不能背离其政治性,彰显学科的人文性也不可以掩盖学科的社科性,这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保持马克思主义学科独立性,增强其学科、学术认同度的一条原则,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底线。截至目前,马克思主义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还只有十年时间,依托该学科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理性有待增强。毫无疑问,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领导模式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术独立发展限制也较多,学科理论较多地受政策性和形势限制而由政策向理论的转化程度不够,造成学科理论被政治政策所代替,教育教学被政策宣传所代替。不难想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若未实现由政策到理论的有效转化,必然会影响理论自身的魅力和价值,再加上教学课时限制,致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政策遮蔽了。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必要精准地把握学科学理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平衡点。
5.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师资匮乏和教育能力偏低
目前,与其他专业和学科相比,我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师资人数虽然总量较多,但仍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难题,堪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之虞:一是学校内部师资配比困境突出,挤占思政课教师编制现象严重,由此导致师资匮乏。按师生比,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思政教师缺编甚至严重缺编,教师教学任务多、教学负荷重,事业压力很大,以致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总体上呈现出疲于应付的状态。二是从业教师和辅导员学科背景较为杂乱,不少高校是将无法安置到专业岗位的人挪用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岗位上来。由此,从整体上看,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师资学科背景杂乱,学科功底和基础不强,师资素质偏低,以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付上、胡乱上”的状况比较突出。
6.知识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之间的冲突严重
现代高等教育的通病是片面重视唯科学主义和唯技术主义,以致于高校内人文教育和社会教育阵地被挤占,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遭到旁落。在高校中,一种普遍的现象是由于对专业主义和分数的过分强调,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吸引力被严重引导到成为“专才”上。当然,这其中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教育重点偏好的原因。正是由于种种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高校的知识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在特定的教育发展阶段,出现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轻视的现象可以被解释,但不应被忽略。基于此,现代高等教育及其学科布局也需要作出适当反思和调整,高校需要把教育目标调整到全面、科学和健康的轨道上来,致力于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理想和信仰、具有批判建构精神和健全人格、掌握学习方法和基本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通才而非仅仅是钟情于技术、技能的偏才、专才、怪才。
强化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基本思路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方向、管理、课程、师资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战略部署,为切实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有必要理清推进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思路。
1.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高校要坚定信心,坚持为社会主义办学、办社会主义大学的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青年学生,引导他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把学习领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学科理论深度结合:既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又要深化对党的政策的研究,将政策转化为理论,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感染力,避免因为政策的暂时性和变动性而带来的课程理论肤浅化的问题,为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理论保证。
2.切实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系统和实现过程中的管理建设问题
一是严格教育教学纪律。当前,我国高校中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和教师授课是能够经得起检验的,不过也有一些高校放松了对思政课授课质量和授课纪律的要求,导致课程教学在内容上和立场上随意性较强,甚至会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出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不能受到正确的引导,甚至会被部分不合格的授课和课程实施者引入歧途,出现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厌恶和曲解。针对这种现象,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应强化纪律约束和过程监督,应建立和完善教学督导制度与辅学制度,开展广泛而扎实的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制度,保证思政课教学的方向和质量。二是解决高校思政课与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程的衔接问题。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应当构成一条逻辑清晰、内容衔接、层次分明的教育链条和课程链条。目前的情况是,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初高中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上逻辑不够清晰、内容安排也有不够分明之处。初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和思想层次应当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明显区分,避免课程知识和教育价值的常识性再现和低水平重复。此外,高校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也应适度贯通,避免相互之间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复,避免因为专业化切割所造成的教学内容的不吻合甚至相互冲突。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和目标实现问题。目前,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依然倚重传统的课堂灌输模式,教学的实践性相对薄弱,学生的课程体验感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要实现课程、教材和教学三个体系之间的有机转化,就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和目标实现上下功夫。
3.采取具体措施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一是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拿出具体措施。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更丰富的内涵、更大的职责、更广泛的任务、更严峻的挑战和更崇高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开展理论、方法和路径研究,多出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育人效果。高校应当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做到“在马研马”“在马信马”“在马爱马”“在马言马”。二是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拿出具体措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论性虽强,但绝不应当等同于政策宣讲,而是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课程教育教学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导他们将理论变成自觉的行为。三是应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上拿出具体措施。为更好地激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和认同度,高校应当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出台可以落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政策,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师工作环境和落实有关待遇,组织思政理论课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做到学在前面,做到真学、真信、真用、真教,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成长引路人。
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号:16JJD7100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