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夏君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通过对我国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探索,表明其存在赛事制度不完善,没有统一的赛事组织机构,俱乐部的布局需要加强,运动员缺少专业的足球指导教练。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求摸索出一条业余足球俱乐部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 业余足球 俱乐部 现状分析 对策探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我国业余足球俱乐部中的几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新乡市业余足球大联盟、宏业纺织淘缘足球俱乐部、飞星足球俱乐部、福华肥牛TOD足球俱乐部[1]。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三种方法: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问卷调查一共发出150份,收回138份,其中121份有效[2]。访谈主要采访了以上俱乐部的业余队员和管理人员。
二、业余足球俱乐部发展现状分析
(一)当前现状
我国现阶段业余足球爱好者大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队伍,一种是以球会友在闲暇时间通过足球运动强身健体,另一种是以培养青少年足球为目的的足球训练。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业余足球俱乐部在总体数量上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各个行业的社会层次都有参与到这项活动中,但是目前上升势头并不明显,新生代业余足球俱乐部出现连年下降的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业余赛事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乏统一组织管理的结构。对足球来说,比赛是检验一支足球队伍水平、促进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路径。但是我国没有一个系统的足球赛制规则,这很大程度上给业余足球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虽然我国业余足球有一些足球联盟或者小型联赛等赛事,但是这对我国庞大的足球人员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在赛制、奖金以及档次上远远达不到要求。各个赛事之间缺乏交流,赛事体制不够完善,没有一个统一管理部门来规范赛事制度,协调各个球队之间的赛事进程。
其次,缺乏专门的足球训练和运动员体型保健。在调查成年业余足球俱乐部之后发现,俱乐部成员大都是同学朋友直接建立其的联系,在工作的空余事件进行小型的娱乐活动,以达到健身娱乐的目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俱乐部没有专门的足球专业教练,更加没有运动员体型指导教练。在进行足球运动时,运动员没有强烈的身体保护意识,常常出现由于身体对抗而导致的伤病。不要说现在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的队员在足球水平上没有达到一个高的水平就连强身健体的目的都没有很好的达到,最后还导致了由于健康问题而花费了大量资金。
最后,大都数俱乐部发展前景堪忧,整体布局需要改善。经调查发现,大多数成年业余俱乐部的队员结构多由城市白领或教师组成,而且俱乐部的领导人员也不是专业的足球人员,只是一个兼职项目,另外都有一份社会职业,在俱乐部花费的时间很少,更加谈不上思考怎样提升俱乐部的管理水平,这导致了大多数俱乐部整体都处于一个松散的状态,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长期规划,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成长目标。再从我国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布局来说,地方俱乐部呈现出一种发展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青少年与成年人之间的差异性不合理,因此以后应该加强地区县市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发展。适当增添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的数量,降低青少年与成年人足球水平的差距。
三、业余足球俱乐部发展几点对策
(一)完善赛事体系,健全管理制度
我国业余足球俱乐部总体上来讲比较松散,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业余俱乐部之间应该组建一个非官方性质的结构,每个俱乐部应该选派一名工作人员作为代表入驻该机构。新建的机构主要只能是负责举办各种类型的足球赛事,提升和扩大业余足球赛事的水平和影响力,并且力保赛事的公平和工作。在业余赛制举办中应该更加贴近群众,在城市小区、大学学校举办小型规模的足球赛事,更好的服务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发展。
(二)利用高校资源,补充指导训练
我国具有丰富的科研教育资源,大学教育已经大众化,各省市地方院校比较多,所以业余足球俱乐部可以与高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聘请专业的足球教师,定期对业余运动员进行足球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训练。同时邀请足球方面的专家对队员的形体进行培训与讲解,以减少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造成损伤。
(三)加大对青少年的培养力度
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在数量或规模上与成年业余足球举了比相比较已经远远落后,但是青少年足球才是中国足球的未来,今后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培养青少年足球,建议在各级学校都设立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在课余时间段里开展足球训练,形成小学初中和高中到大学的新鲜足球血液,开辟一条从业余化向职业化输送足球人才的一条心道路[3]。
四、结语
足球水平要在整体上提升必须大力发展业余足球,切实加大业余足球的管理水平,增强青少名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 匡泉,马明,姬越.新乡市业余足球俱乐部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1(10):260-260.
[2] 包晗.业余足球俱乐部的社会作用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 赵亮.北京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运作特点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