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俊晓
1999年,19岁的我走出师范学校大门,一头扎进自己挚爱的教育行业,开始追寻萦绕心头的梦想。24年过去,无情的岁月在我的脸上刻下沧桑,唯一不变的是我对教育的坚守、对课堂的钟情和对孩子们的爱。
爱在学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五、六年级学生全面复学。根据疫情防控要求,需要把一个班分成两个班上课,教学工作量是往常的2倍。连续超负荷运转20多天,又要迎接期中考试,检查完考场已是晚上7点,疲惫不堪的我突然眼前一黑,从1米多高的台阶上摔了下来,被同事送进了医院。
六年级孩子面临毕业,我不忍心耽误他们,伤好些后,就回到学校,回到可爱的学生身边。因为说话受到影响,我把每节课的复习内容提前一天写好给班长,由班长组织学生先把题做一遍,然后讲给我听。第二天上课,班长带着同学们讲题。后来,班干部发现班上有个别学生成绩掉队,大家一合计,也学着我给学生上网课的样子,由成绩优秀的学生自发组建钉钉群,每天晚上7:30准时发起视频会议进行小组帮扶,班长还将难题、易错题录制成小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方便学生学习。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我班学生的成绩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3个月后,这群孩子毕业了。一天,班长给我打电话,说想见见我。我连忙跑出去。我被班长带进一个房间,几十个孩子把摆放着生日蛋糕和鲜花的小车推了出来。他们唱着生日歌,挨个给我送上祝福。
如今,这群孩子已升入不同的初中就读,但他们常常专门在学校门口和我“偶遇”,还有学生买了小点心放门岗上留言而去。门岗师傅感慨地说:“咱们逸夫的老师和孩子们的感情真深啊!”
爱在课堂
怎样才能上好课?从备课开始。我先把自己浸在书本里,以学生的心态认真研读、反复琢磨,再把自己的学习体验还原到讲课过程中。
公开课、示范课,要让人津津乐道、可学可用。常态课,也要抓牢学生的心。我每年录制一节优质数学课,上传到河南省“一师一优课”平台,连续4年被评为省级优课。多年来,我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追求更加完美的课堂呈现,坚定“数学育人”的教学理念,形成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思维飞起来”的教学风格。我连续3年被市教体局选为“国培”送教下乡特聘专家,先后到多个乡镇做讲座,传播教学经验,为培育年轻教师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爱在教研
一是基于课堂改革的校本研发。借助导学案,是课堂教学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的有效途径。为了编好导学案,2016年暑假,我用整整1个月的时间,带领五、六年级数学组的老师研究教材、学情和学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两个年级的导学案顺利完成,保证了开学后的使用。
二是基于数学与生活的校本研发。学校现在所用的数学教材更加注重实践性、趣味性、应用性,每册都有两三节综合实践课。然而,不少教师忽略了这项内容。在关老师的带领下,我和教研组的同事编写了《数学与生活》校本教材。借助校本教材,教师把学生从课本枯燥的数字、静止的图片引向多彩、鲜活的生活,鼓励孩子们用手抄报、数学日记等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现出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是基于信息技術2.0的校本研发。2020年,我自学了钉钉录课、视频会议等技术,对全校教师进行网上培训。我还把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上传到百度网盘,统一制成二维码和链接,发到班级群,学生扫码就可以观看。二维码永久有效,方便学生随时查漏补缺。这就是我们的“数学微课本”。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我把“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停地学习、实践、思考、探索,向着理想的数学教学迈进。
(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