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宝清
(张家口市宣化区林业局 河北 张家口 075100)
臭椿,树高干直,树姿优美,生长迅速,抗逆性强,可吸尘及二氧化硫,兼具观赏性和环保性,是城乡绿化美化较为普遍的树种之一。近年来,由于生境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臭椿病虫害发生较为普遍,使其观赏性及生态价值不能充分发挥。根据生产实践,现将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1 发病症状。苗期病害,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病菌多从地面表土层上侵染幼苗的茎基部和根部,尤其危害臭椿组培苗或当年嫁接苗的茎基部,感染部位缢缩坏死,呈棕褐色,组织腐烂。如幼苗刚出土不久,表现为猝倒;如茎部已木质化,则表现为立枯;严重时幼苗成片萎蔫、枯死。
1.2 发生规律。真菌病害,病菌有较强的腐生性。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次年4 月下旬开始侵染,河北5 月份和8、9 月份最严重。以出土后20 d 内的幼嫩苗受害最重。土壤湿度过大、播种时间过早或过晚、土壤黏重、多年连作、施用未腐熟肥料、播种过迟等因素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1.3 防治方法。①育苗前施足基肥,保证苗木健壮生长。②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苗。③幼苗出齐时,用72.2%普力克水剂700~1 000 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洒茎基部或直接浇灌苗床,间隔7~10d,连喷2~3 次。连阴雨要多次用药[1]。
2.1 发病症状。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幼苗,雨后及时松土排水,可防止该病发生。大树也能感染发病。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随着根部腐烂程度加剧,地上部新叶首先发黄,展叶迟,叶小,后期病情严重时整株叶片发黄、枯萎。
2.2 发生规律。根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田间病株及病残体上越冬,并可随病残体存活多年,病健根接触、病残体随灌溉水等在土壤中移动是病害传播蔓延的主要途径。该病多发生在旧林地、河滩地种植的苗圃和树木,管理粗放、树势衰弱易导致全株死亡。
2.3 防治措施。①加强土肥水管理,增强苗木长势,提高抗病性。②苗木消毒:栽植前用1%硫酸铜液浸根3 h 或20%石灰水浸根30 min。③幼苗基本出齐时,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或50%苯莱特1 000~2 000 倍液喷雾防治。④挖除重病株和病土消毒:用五氯酚钠250~300 倍液消毒土壤,或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 倍液灌根。⑤生物防治:施用木霉菌制剂或5406 抗生菌肥料覆盖根系,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3.1 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及嫩梢,发生在叶片两面,正面居多,病斑淡黄色,不规则形,上布白粉,后期着生许多小黑点(子囊壳)。
3.2 发生规律。真菌病害,以菌丝体等在寄主上越冬。5 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可多次侵染。
3.3 防治方法。①平衡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②清除病残体,翻耕和覆盖无病土。③发病初期,可用0.3 波美度石硫合剂、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40% 福星乳油8 000~10 000 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 d,连喷2~3 次。
4.1 为害状。臭椿皮蛾,鳞翅目食叶害虫,以幼虫为害臭椿以及臭椿的变种红叶椿、千头椿等植物的叶片,造成缺刻、孔洞或将叶片吃光。发生期树体上可见体色鲜明的黄色幼虫和叶片被害状。
4.2 发生规律。以蛹在树枝、树干上越冬。1 年发生2 代,幼虫取食叶片为害,1 年中有2 个为害高峰,分别是5~6 月和8 月上旬,以第1 代幼虫为害严重。
4.3 防治方法。①于冬春季在树枝、树干上寻茧灭蛹。②人工震落捕杀幼虫。③保护胡蜂、螳螂、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昆虫。④虫量多时,于低龄幼虫期用2.5%溴氰菊酯3 000 倍液等菊酯类药物或灭幼脲Ⅲ号1 000 倍液喷杀。⑤灯光诱杀成虫。
5.1 为害状。鳞翅目食叶害虫,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咬成缺刻、孔洞甚至全部吃光,有网幕。
5.2 发生规律。①河北地区1 年发生3 代,世代重叠,以蛹在草丛、表土、树皮缝等处越冬。②幼虫为害期在5~11 月,以8 月为害最严重。幼虫群集为害,有吐丝结网习性。幼虫共7 龄,5 龄后进入暴食期。
5.3 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加强监测,防治美国白蛾的传播和扩散。②摘除带卵叶片,集中销毁,深埋处理;树干绑草把,诱集幼虫化蛹,集中销毁;晚秋、初春季节,寻蛹销毁。③灯光诱杀成虫。④幼虫下树前,释放天敌周氏啮小蜂。⑤联防联治。幼虫破网前用4.5%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加水稀释1 000 倍进行防治;破网后树冠喷洒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1 500~2 000 倍液。
6.1 为害症状。樗蚕,鳞翅目食叶害虫,樗蚕蛾每年发生2 代,以蛹越冬,幼虫以为害叶片、嫩芽为主,樗蚕蛾幼虫虫体大,造成叶片缺刻或孔洞,严重时把叶片吃光。
6.2 发生规律。樗蚕1 年发生2 代,卵成块产于叶背面,以蛹过冬。幼虫孵化后,群集取食,长大后分散为害。成虫有远距离飞翔力,有趋光性。
6.3 防治方法。①在幼虫结茧后可人工摘除。②发生严重时可喷洒5%高效氯氰菊酯1 500~2 000 倍液,或25%灭幼脲1 500~2 000 倍液。
7.1 为害症状。刺蛾,鳞翅目食叶害虫,刺蛾种类多,有黄刺蛾、双齿绿刺蛾、扁刺蛾等。食性杂,寄主广。小幼虫将叶片吃成网状,大幼虫把叶片吃光。
7.2 发生规律。1 年发生1~2 代,以幼虫结茧越冬。成虫趋光性强。6~9 月为幼虫为害期。
7.3 防治方法。①黑光灯诱杀成虫,可诱杀千余种害虫。②保护天敌,如螳螂、马蜂、益鸟等。③药剂防治,如喷施Bt 粉剂、灭幼脲、甲氰菊酯、菊杀乳油等药剂,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8.1 为害症状。斑衣蜡蝉,同翅目吸汁害虫,以成虫、若虫群集在叶背、嫩梢上刺吸为害,引起被害植株发生煤污病或嫩梢萎缩、畸形等,初为害期主要检查树木,特别是臭椿枝、干上的卵块,并观察孵化情况。
8.2 发生规律。①1 年发生1 代,以卵在枝干等处越冬。翌年4 月卵孵化,5 月上旬为若虫孵化盛期。小若虫在嫩枝、幼叶上刺吸为害,受惊动便蹦跳而逃。严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②成虫出现在6 月,成虫与幼虫常群集为害,此时树木受害更加严重。③雌成虫将卵多产在大树枝向地一面避风处。
8.3 防治方法。①于秋冬季刮除树干上的越冬卵块;保护利用若虫的寄生蜂等天敌。②于若虫为害期喷施5%吡虫啉乳油2 000~3 000 倍液、48%毒死蜱乳油800~1 000 倍液、3%啶虫脒1 000~2 000 倍液。
9.1 为害状。鞘翅目蛀干害虫,幼虫先咬食皮层,长大钻入木质部为害;成虫以嫩梢、叶片、叶柄为食,造成树木折枝、皮层损坏,树势衰弱以至死亡。
9.2 发生规律。1 年1 代,以成虫在树干周围土中越冬或以幼虫在树干内越冬。在土中越冬的成虫于次年4 月中旬~5 月中旬出土后交尾,5 月底幼虫开始孵化为害;以幼虫在树干内越冬的于次年5 月化蛹,成虫盛发期为7~8 月,8 月下旬初孵幼虫先咬食皮层,稍大后钻蛀为害树干、主侧枝的木质部[2]。
9.3 防治方法。①成虫有假死性,可人工捕捉。②成虫盛发期,对树干喷施8%氯氰菊酯微胶囊200~300 倍液。③幼虫期在植株根部浇灌10%吡虫啉乳油600 倍液。④树干涂药。若虫孵化期,利用臭椿沟眶象若虫咬食皮层的特性,将树皮隆起、流胶、有粪屑处刮开,涂抹药剂。用煤油和吡虫啉的混合液(1∶1)毒杀初孵幼若虫。⑤在距离树干基部30 cm 处,绑缠塑料布,呈倒漏斗形,上面涂抹黄油,阻止臭椿沟眶象成虫上树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