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生成的三重逻辑

2023-08-03 20:25曾林龚晨
桂海论丛 2023年2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科技创新

曾林 龚晨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不同场合围绕加强科技创新展开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在继承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科技创新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精神以及总结借鉴国内外科技创新经验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理论的突破性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其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其间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科技创新;生成逻辑;历史向度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3)02-001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研究”(19BKS08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强国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1]465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1]196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实践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主要从历史向度来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文化和实践三重逻辑。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产生的因素和推动力量,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一方面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总结和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党中央对世界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趋势及我国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科技思想的汲取与赓续,也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科技观、创新观和强国观相关观点论述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继往开来的创造性阐释和构建,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思想的汲取和赓续

作为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的开创者,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3]的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1861—1863年)》中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在《资本论》中又作了进一步深入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生产方式时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4],这表明他们已经从历史的维度考察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论述了科技发明对生产力和人类精神的进步意义。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相当独立的因素和力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5]。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同样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他进一步提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6]可见,马克思、恩格斯都是从生产力这个基础来阐发其科学技术思想,他们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真知灼见。

列宁高度认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俄国国情提出了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俄国要运用电气化来发展工业和农业,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共产主义”的著名公式,指出“大机器工业及其在农业中的运用,是社会主义的唯一经济基础”[7],“一旦我们实现了电气化,我们在经济上就会强大百倍”[8]。1919年6月,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进一步强调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他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9]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只有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战胜资本主义,而无产阶级也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大机器和大工业,才能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高度关注科学技术,并且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科技创新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正是汲取和赓续了他们的科技思想。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10]2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11]为此,他强调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这是对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2]这一论述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具体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源头。

(二)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科技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非常重视科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我们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13]。1956年他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14]的号召,这一号召“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15]。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化保障。此后,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一文中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16]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毛泽东同志在相关会议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关注科学技术和技术革命,认为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唯有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才能走出一条工业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的本质作用作了深刻阐述。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7]86“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17]87在他看来,科学技术自身不但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科学技术实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8]此后,他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观点。得益于此,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事业迎来了可喜的繁荣,生产力大大提升。

在继承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科技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他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9],指出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张“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設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20]他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的重要论断,阐明了科技的持续创新和进步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强调科技创新对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有着深刻的影响。

胡锦涛同志基于当时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建设对发展科技的客观要求,在继承和借鉴我国历代领导人科技创新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技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他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22]为此,他要求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政府、企业、市场、科研机构、大学等科技创新的主体,形成科技结构合理、资源高效配置、要素之间相互衔接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回望建党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进程,可发现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是始终如一、一以贯之的,积累了宝贵的科技创新经验,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发展科技事业上的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正是建立在宝贵经验基础上,在一脉相承中坚持并与时俱进,进而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技创新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科技创新思想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料和宝贵的经验借鉴。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独创性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提出要将科技创新融入经济发展领域,并将其作为第一动力来推动经济发展。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10]7他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0]2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将科技创新视为全面带动各领域发展的核心力量,科技创新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敏锐地抓住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本质特征,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站位新时代,从全局和全球视野上对科技创新作用的新概括、新提炼。从马克思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重视发展科技这一传统,并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自己的治国理政经验,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科技创新思想,把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提高到了全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0]3他指出:“总的要看到,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10]41他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23],要求我们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观照古今,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思想的智慧和精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和科技哲学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极其厚实的文化根基。

一方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精神,对创新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譬如:商朝开国君主成汤有“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24]之说;北宋程颢、程颐两兄弟有“不日新者必日退”[25]251之说;明朝李贽有“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25]255之说;清朝纪昀有“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26]之说;等等。这些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为什么要创新以及如何去创新的见解。中国古人尚且能认识到除旧革新的重要性,那么处在瞬息万变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就要更加重视创新,坚持创新,与时俱进,否则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创新精神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阐述创新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从动态的角度来认识创新,要跟随时代的变化更新观念,应势而动,随势而为,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推进创新、创新、再创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挥创新精神,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这句话倡导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探究事物研究规律的科学家精神,同时也要有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去服务大众、满足人民需要的人文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潮头深刻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0]3正是由于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才提出了把创新摆在新发展理念的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不仅赓续了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自信自强精神,体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也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智慧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表达出了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另一方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技哲学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5000多年发展史上,各种思想流派百舸争流,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蕴含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比如:儒家提倡经世致用,对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有重要影响;道家提倡天人合一、以道驭术,教导人们技术应用要受伦理道德的制约,科技发展要顺应自然规律;法家主张发展耕战、厚生强国,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墨家主张道技合一,注重思想理论与科技实践的统一。在这些科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数不胜数的辉煌成就。纵观历史,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涉及许多方面,比如,农学、医学、数学、天文学、制造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发展成就,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墨家提出的相关科技哲学思想中,我们能发现古人的智慧在闪烁。我国传统的科技哲学思想独具价值,这些优秀的思想至今仍然值得吸收、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传承并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文化根基深厚,散发着经久不息的传统文化魅力,有力彰显着我国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对新征程中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和科技战略支撑,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在时代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具有宏阔的国际视野。他指出:“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2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生成于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极端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之中,既是对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实践经验借鉴,又是对国内外科技发展经验的总结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基于大历史视野考察了人类社会的科技革命发展史,明确阐释了科技创新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影响,深刻揭示了其生成发展的历史向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

人类发展历程表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也极大提升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进而为新的文明形态塑造提供了强大动能。历史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凡是抓住科技变革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的国家,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获得快速发展,从而崛起成为强国;相反,没抓住科技变革历史机遇的国家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近代中国的遭遇便是最直接、最深刻的例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为什么?其实,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10]23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灿烂文明的古国,在农业文明时代曾铸就了自己辉煌的历史,创造了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辉煌科技成果,曾经达到过世界的顶峰,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但明末清初之后,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我国屡次错失了科技革命的良机,在科技发展与创新上失去了创造力而导致停滞不前,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从而不断从世界强國沦落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千百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来,我国没有抓住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后又饱经战乱和列强欺凌,导致我国科技和人才长期落后。”[28]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国的科技实力直接决定着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前途命运。这也告诉我们,国家要强大,人民要生活好,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科技支撑之上。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推动了经济迅猛发展,每一次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全球力量格局和发展版图。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推动产业革命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机遇,那些抓住了这一历史发展新机遇的国家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就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进而也就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有的甚至成为世界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10]39—40“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10]27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英国首先以蒸汽机的发明为先机,抓住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契机,开启了大机器生产的时代,使得本国的生产力大大提高,超越了传统农业强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大国。19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德国也是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契机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以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为标志引发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依靠其强大科技实力,成为世界头号强国,GDP占全球的1/4。日本也正是抓住了此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人类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谁掌握了新技术,谁的生产力就能得到提升,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所以各国都将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本国发展战略的最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29]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努力实现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以高科技为特征的当今时代,以科技创新带动国家发展是我们所能做的最正确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华民族创新文化传统以及借鉴国内外科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一切有益于创新的理论学说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基础上进行的突破性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继承性、时代性,贯通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深刻把握其生成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助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0.

[7]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0.

[8]列宁.列宁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

[9]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98.

[1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357.

[14]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6.

[15]王湘穗.中国奇迹的奥秘[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83.

[1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1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2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8.

[2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5.

[2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46.

[23]习近平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N].人民日报,2022-06-30(1).

[24]思履,文若愚.彩色图解论语·中庸·大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365.

[25]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一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26]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3.

[27]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9(2).

[28]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9.

[29]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

责任编辑韦荣锋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科技创新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网红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引导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