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苇
“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作家们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创作意趣。尽管都以爱情为主题,不同文学作品也各有所长。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向来将目光放在东西方文学的比较上。例如,关于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就经常被拿来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比较。除了东西方之间存在异同,东方文学作品之间也同样存在。本文将重点分析东方文学中爱情作品的异同,以古波斯诗人内扎米的《蕾莉与马杰农》和我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为代表。
一、两者的相似性
(一)来源及主题的相似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学创作的养料。早在先秦时代,就有来自民间的文学,如著名的诗歌总集《诗经》,本文要探讨的这两部作品同样来源于民间故事。《蕾莉与马杰农》在内扎米创作之前就已经有了现成的故事流传于阿拉伯地区,但是不够详细和完整。《梁祝》也是如此。据说在东晋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当时主要以口头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梁祝的故事逐渐由口头转为语言文字,在传说的基础上,情节结构等更加完善。在主题上,两部作品都是表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和对封建制度的鞭挞。
(二)故事情节的趋同
这两个故事在情节的发展上十分相似,大抵是讲述男女主人公在学堂相遇、相知,最终在相处的过程中相爱。他们会度过一段幸福的“校园时光”,紧接着女主人公会因为特定的缘故被迫回家,“第三者”出现;男主人公提亲被拒,女主人公被迫嫁于他人,最终双方殉情去世。
(三)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
这两部作品都来源于民间故事,故事情节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经过文学加工后,具体体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
在《梁祝》中,体现浪漫主义手法的情节是祝英台女扮男装。在人们的认知中,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性,女子假扮男子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但祝英台的身份隐藏了三年,通过该情节使故事更具传奇性、戏剧性。《梁祝》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情节当属结尾。祝英台来到梁山伯的坟前,突然风云骤变,一道天雷直击坟墓,坟墓一分为二,梁山伯出现,祝英台走进坟墓,坟墓合上,两人化蝶飞出,该场面十分令人震撼。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传达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
《蕾莉与马杰农》的结尾与《梁祝》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在长诗末尾插入一个主线之外的故事,说一个叫杰德的人有感于蕾莉和马杰农的痴情,便为他们编写爱情故事。杰德经常梦到这般情景:在天国的花园里,一条小溪的岸边,两位天使在华美的宝座上饮酒谈天,情意款款。宝座边站立着一位老人,杰德向他询问两位天使的名字,老人说那是两个忠贞于爱情的人,他们在凡间被称作蕾莉和马杰农。这是世人对两位恋人在彼岸世界的善良想象,世界各地的人们总能使用特定的想象方式,为爱情觅得永恒的栖所。
二、两者的差异性
(一)爱情萌芽、表达的不同
爱情的产生总有一定的方式。《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三年的同窗共读,日夜陪伴中爱情悄然来临,是典型的“日久生情”。而《蕾莉与马杰农》中男女主人公是在开学第一天第一面就陷入爱河,这是典型的“一见钟情”。两者在推进、表达爱情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梁祝》中梁山伯并不知道祝英台的女子身份,在日常相处中两人同吃同睡,但是从来没有过越轨行为。他们的爱情是委婉、含蓄的,尤其是祝英台因母亲生病被迫离开的时候,还有在十八里送别过程中,祝英台用了很多明喻、暗喻来表达她的爱慕之情,她把自己比作水里的鹅、佛像前祈祷的女孩儿等。她也一再向梁山伯暗示,她就是家里的小九妹;但头脑简单的梁山伯丝毫不懂,他根本不考虑爱情,只把祝英台当成自己的兄弟。从初见到相处,再到最后挑破“窗户纸”,两人的爱情节奏非常舒缓,有娓娓道来之感。而蕾莉和马杰农的爱情节奏就非常快,从初见便开始在学堂里眉目传情,不到一章笔触,两人之间的谣言就开始满天飞,紧接着女主人公被迫回家,男主人公发疯。求亲、战争、父母去世、蕾莉再嫁等一系列事件接踵而来,整个故事发展十分迅速,有轰轰烈烈之感。两人的爱情也十分直接,用直白的语言直接表达两人的爱情,如马杰农经常在蕾莉家附近大唱恋歌、大喊蕾莉等。
(二)人物角色设定差异
作为爱情的双方,这两部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性格上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男主人公性格不同。梁山伯是一个憨厚老实的人,在他与祝英台相处的过程中面对其不小心露出来的马脚,整整三年,他都没有发现祝英台的女儿身。面对祝英台的表白暗示,他也疑惑不解,最终在师娘的解答下才恍然大悟。另外,他为人品格正直、爱戴百姓。美中不足的是他性格过于懦弱,在追爱过程中不够勇敢,面对祝家的拒绝,并没有再想其他办法,只是独自一人郁郁而终。而马杰农就与之完全相反,他是爱情里的主动方,他敢于直接追爱,不顾他人口中自己的形象。相比梁山伯,笔者认为他对爱情的渴求已经到达了痴狂的程度,没有爱情仿佛使他的世界一片黑暗。为了追求爱情,他还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担心、忧虑,以致死亡,这是他性格里自私的体现。此外,他还是一个不懂感恩,甚至恩将仇报的人。诺乌法勒好心帮助他,为了他愿意舍弃自己的钱财和权力,还为了他直接和蕾莉部族开战,却遭到他的责备。在战场上,他要求诺乌法勒出战,让将士们为他抛头颅、洒热血,可是他同情的是蕾莉阵营的战士。当两方谈和,结束战争后,他又气势汹汹地跑到诺乌法勒面前,指责自己的希望被他碾碎,逼迫别人二次出战。这种一味要求他人为自己做事,却不感激的行为令人气愤。两人相比较,梁山伯的人物形象更加完美一些。
其次,关于女主人公祝英台和蕾莉也有很大差别。祝英台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自由,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社会要求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祝英台大胆地乔装成男子,到学堂里与男子们一起学习、生活。面对自己的爱人,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主动要求其上门提亲。当她被迫嫁给马文才时,她大胆地辱骂媒人和马家,最终宁死不屈,勇敢与爱人同生共死。她是一个彻底的反抗者。蕾莉则是封建制度下的矛盾體,整体偏懦弱、顺从。一开始,她敢和马杰农大胆恋爱,这是很了不起的;但当她受到众人责难后,她没有任何作为,只是在内心表达自己的爱情。她的父亲将她嫁给萨拉姆,她也不敢反抗,可结婚后又用极端的方法捍卫自己的清白:与马杰农通信,约他见面;在距离只有十米时畏畏缩缩,最后只能郁郁而终。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她既是刚烈的,又是懦弱、顺从的矛盾性格。
(三)体裁、艺术手法的不同
这两部作品在体裁上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梁祝》是一部戏剧。戏剧的主要目的是演出,让观众看得懂、有体会。因此,本部作品艺术形式比较简单,以缓和的叙述为主,语言较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手法描写。《蕾莉与马杰农》是一篇爱情叙述长诗,诗人将自己所有的知识都在诗歌中体现出来。因此,诗歌语言十分丰富、高深。《蕾莉与马杰农》结构复杂,既有波斯古代诗歌的传统格式,如祈祷、赞美先知、序詩的安排,又有完整的形象系统,通过寓言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典型特征。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整篇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
(四)悲剧根源的不同
虽然同为爱情悲剧,但两者在原因上存在一定差异。中国的悲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梁祝》主要是封建阶级观念根深蒂固,使两人不能通婚。梁山伯出身庶族,祝英台出身士族。因此,祝父只同意将祝英台嫁给马文才,因为“门当户对”。巨大的身份差异、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使两人成为封建时代的牺牲品。在《蕾莉与马杰农》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妇女在中世纪的伊斯兰没有恋爱自由的权利,由父母“包办婚姻”,而且当时社会舆论之风盛行,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大众口中的谈资,无法冲破封建束缚的樊篱,两人的悲剧有时代的因素。二是笔者认为大部分原因离不开男主人公的自作自受。他们两人不存在像梁、祝之间的阶级地位差,反而是门当户对。女方父亲拒绝这门亲事的原因是马杰农的癫狂,他认为马杰农已经被疯狂制服、患病。然而,马杰农疯得有点儿莫名其妙,仅因蕾莉被带回家就发疯,最终又因为此原因被拒绝。随后,他的疯狂日益加深,甚至还让人去攻打蕾莉部落,最终导致两人不能结合。《梁祝》的悲剧根源主要是外在因素,而《蕾莉与马杰农》是外在、内在兼有。
三、溯本求源—存在异同的原因分析
(一)相同的原因
关于两部作品在故事情节、中心主旨等方面的相似,笔者认为不同地域凭空出现类似的情节是不太可能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分析了《蕾莉与马杰农》与《梁祝》存在相关性。
关于梁祝民间故事的产生与发展,目前学界普遍认同梁祝故事起源于魏晋时期,随后迅速走红,至唐朝时已在江南一带流传甚广。“根据断断续续的记载,主要是地方志书和文人笔记的记载,经过宋元明清,到民国前,梁山伯祝英台故事的流传地,已经由最早流传的江浙地区的几个地点通过南、北、西三条路线扩大流传到了八个省区。”(刘锡诚《梁祝的嬗变与文化的传播》)《蕾莉与马杰农》起源于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民间故事。有人认为,马杰农是真实存在的,但经实地考察,发现马杰农其人其事近乎子虚乌有。在内扎米还未扩写时,其已经在当地口头流传甚广。
回溯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中亚等地就与中国往来密切,贸易、文化等交流频繁。唐朝时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当时,张鸿年在其著作《波斯文学史》中就有谈到当时我国古代各族的哲学思想纷纷传入中亚,对其文化有深刻影响。因此,有关梁祝的故事极有可能在此过程中流入阿拉伯地区并形成热潮。除了这两部作品外,《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与之十分相似。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三个故事却有基本相通的情节,说明在特定条件下的此类现象具有代表性。他们都具有相似的背景,发生在封建社会强化时期,当时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因而寄托于民间传说、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景和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在这些作品中,他们不只是梁山伯和祝英台,也不只是蕾莉和马杰农,更是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渴求自由爱情的男女。所以,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也是在美学意义上的普遍意义。
(二)相异的原因
针对两者的差异,经济原因是最主要的。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人际交往比较少,存在闭塞性,因此人们的性格大抵是内向含蓄的。经济发展还影响了思想上的选择。由于经济劳作是以男子为主体,因此女子的地位就变成了依附,存在诸多限制。另外,儒家思想的“三从四德”“男女有别”等观念一直束缚着男女之情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时期,女子几乎不与异性接触,对待两性关系也是“发乎情,止乎礼”。因此,中国传统的爱情更加注重日久生情,男女在抒发感情时也都较为含蓄。同时,儒家强调阶级差异,普通人家的儿子是不可能与大户人家的小姐走到一起的。
《蕾莉与马杰农》所处的时期,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在经济的推动下,科学技术也十分繁荣,因此当时人们的思想十分活跃。但是,古波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封建化也在不断加重,长诗描写的就是封建历史图画下因传统社会道德而“流产”的爱情悲剧。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人际往来,在交往过程中练就了他们开放的性格,所以表达爱情更直接、更大胆。古波斯相较于中国地理位置上距离西方更近,容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综上因素,造成了两部作品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以上两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因为文学作品受到不同民族、地域的影响,所以具有各自的民族性。同时,文学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两者也存在相似性。中国读者并不是很了解古波斯文学,本次探讨的意义是让中国读者更加了解了波斯文学。我们要开阔眼界,多多涉猎其他国家的文学,具备比较文学的眼光,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