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虹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语言不通,所蕴含的语境也会有所差异。根据理论,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语境是为作者表达思想、呈现观点的途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通畅,经过艺术加工、文学提炼,因读者自身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于语言语境形成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最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截然不同。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读者不仅要读通、读懂,更重要的是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积极构建关联语境,以此来全方位剖析作品内涵。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解析
读者若要理解,必须要从语言入手,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解读作品。英美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首先在阅读时应将关注点放在语言特点上,其次将语言特点与作品内容相结合,从而精准把握、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品味英美文学作品的艺术精髓。
(一)戏剧化特点
对于英美文学而言,古希腊神话的发展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因此相比于其他古典文学,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的戏剧化特色会更加显著。在归纳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时,笔者认为先应该全方位了解我国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再将二者进行对比。我国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含蓄婉约之美,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则具有直白之美。除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之外,二者的结局特点也截然不同。我国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往往是跌宕起伏的,但最终都是以“大团圆”为结局,很少会有极度悲伤的结局;通常为先悲后喜,以此来冲淡作品的压抑氛围,表现出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期许。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往往为故事的主线,人物的感情抒发和对理想的追求构成了故事的张力。比如《老人与海》,作者用了大量内心独白的语言来展示老人的内心世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保持你的头脑清醒,知道如何像个男人一样受苦”,通过这些内心独白将老人的硬汉子性格、不折不挠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充分彰显出人面对困难依旧保持优雅,精神永不可被战胜的主题。在英美文学中,使用“独白”这一创作手法由来已久,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并形成了英美文学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戏剧独白的优点体现在能够把作者与故事人物完全分开,可以让读者更直接地体会人物当下的所思所想,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作者对人物的总体看法。读者在面对这两种情况时,能拓展出广阔的想象空间,沉浸在作品中,与人物展开跨时空的交流,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味其内在情感、思想境界。
(二)引用经典故事
英美文学作品在古希腊中获得了诸多写作素材,从中汲取养分,进而使作品更厚重、更具艺术性,所以引用经典故事是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的又一大特色。以《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为例,诗人雪莱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在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用于塑造人物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使读者通过阅读就能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英美文学作品的作者来自多个国家,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地域文化都截然不同,面对此种情况,他们通过应用神话原型进行创作,经过二次加工之后不仅可以让人轻松理解,避免了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解读偏差,同时也令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风貌。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就拿Achilles'Heel(阿喀琉斯之踵,也译为“致命伤”)一词来说,其出自《伊利亚特》,在特洛伊之战中,希腊联盟中最勇敢、最精锐的部队,是阿喀琉斯所统帅的。在阿喀琉斯一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就把他放进了冥河的圣水里,期望将他锻造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但因为脚跟被捏住没有浸泡到圣水,使得脚跟成为阿喀琉斯全身唯一的弱点。特洛伊之战,阿喀琉斯以其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无可匹敌的力量击杀了特洛伊主将,自己则毫发无损。但是,太阳神阿波罗将阿喀琉斯的弱点告诉了特洛伊王子,这也导致阿喀琉斯的脚跟被箭射中,最终身亡。后来,有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用这一经典故事来传递“美中不足”这一信息。
(三)充满人性美
英美文学作品语言中蕴含的人性美,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本质进行深刻剖析,可以看出作者为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注入了情感,同时也包含对人物美好品性和真实性情的描绘,这部分内容往往会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而随之发生变化。另外,英美文学作品都善于运用不同文体和语言来刻画主人公的性格、品质、精神等,此种语言具有代入性特点,能把主人公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凸显出独特的人性之美。以《简·爱》为例,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没有漂亮的外表和富足的家庭,从小寄居在舅妈家受到了诸多歧视、虐待,直到遇到男主人公,令女主人公抛开世俗观念勇敢地与他在一起,二人在人格、精神上都是平等的。英美文学作品正是应用了这种充满人性美的语言,令作品本身的传播力大大增强,更好地触及读者的内心,引起其对人物的情感共鸣。此外,人性美的语言不要求用华丽的辞藻来装饰,只需要朴实无华进行叙述,就能将人性美中特有的风格韵味展现出来,还可以让读者对当时社会中大众的生活建立一定认识。
(四)极具地域特色
英美文学中充满了欧洲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地方方言的运用又使得作品语言更为鲜活,更接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是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对一个时代的象征意义,其语言的艺术特点又能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该时代的特点。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也会将自己的观念、情感融入作品中,因而作品也是作者思维方式、观念的客观体现。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分析,有助于了解到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心境。比如,欧洲特色文学作品在讲述战争中的人与事时,往往会运用一些修辞的技巧,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和作品内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此外,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更加浓重,原因在于作者从欧洲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启发,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欧洲特色语言令文学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使人在阅读赏析的同时就能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悲剧意蕴。在英美文学中,语言特点往往与作者的创作风格密切相关,而作品语言就是创作风格的载体,很多作者都会应用句法来阐释观点、表达创作意图,这也成为点评作品的重要依据。英美文学的语言特色,往往表现为均衡化的和谐之美,充分发挥了语言在情感抒发方面的应用潜能。语言批评同样是英美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语言结构,由于时代差异,作者对语言性质、功能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英美语言批判已经被赋予了一个新的特征,在创作中更多地关注着文学理念,并與批判范式的思想相结合,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活动进行了密切的关联。
二、英美文学作品的关联性语境运用
(一)扩展语境,理解作品深层内涵
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作者对语言关联性的合理应用,能够起到补充语境构建缺陷的作用,使读者在阅读中将作品中的逻辑关系整合、梳理起来,从而精准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有效地扩展语境,充分地挖掘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以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阿拉比》为例,如果读者只阅读一遍,通常难以发现这篇作品的经典之处,但要是结合语境对故事情节展开深层探究,就一定能够窥见隐含在作品中的精妙。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刚刚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儿对爱情朦胧的感觉的故事。对于他来说,爱情尽管非常美妙,但又是那么遥不可及,所以想象中的爱情终究无法成真。曼庚姐姐是男孩儿的邻居,她的身影始终在男孩儿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从此处可以看出男孩儿对邻居的爱慕之情已经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当男孩儿知道曼庚想要去集市但又不能去时,男孩儿决定去集市上为她买礼物。可因为火车延误,等他来到集市上看到人群已散,此时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可怜虫,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羞愧。这篇作品的故事情节比较琐碎,使读者在初次阅读后难以理解作者的用意,如果能顺着情节延展思维,就能发现作者漫不经心的叙事其实恰好迎合了男孩儿心中的忧郁、空落,就如同他对邻居的这种“爱”,并没有具体理由。这些都源自于少年的游戏、街道的目光等物象,体现出少年青春的冲突、美妙、简单、漫无边际。作品中隐含的思想内涵还有很多,远远不只是一篇少年失恋小说,这也是它能够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阿拉比之行其实是男孩儿认识自我、获得成长的过程,在充满压抑的时代背景下,任何美好的理想最终可能化为乌有。
(二)补充语境,把握信息逻辑关系
通过分析有关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关联性语境的应用通常涉及语境建构。就存在形态而言,语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可传播性,其中不仅涵盖日常生活,价值观、人生观等也包含在内。通过阅读赏析英美文学作品,读者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中思想的熏陶,随着时间的推移,令读者原有的思想艺术出现些许变化,最终反映在内在品质中,使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深度剖析英美文学作品的关联性语境,可以把它视为一个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精神升华的过程。就文学作品的创作而言,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表达的内涵多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合理加工。因此,若要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情感内涵,就一定要重视解析语境关联性,关注表达内涵,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层面,应立足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心境。一般来说,多数语境的把握是建立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因此时常会忽视掉个别语境。为了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关键是要充分了解英美文化,接着在阅读中进行语境关联。就拿“Today is Friday, They are going shopping”来说,直接翻译的意思是“今天是星期五,他们要去购物”,在了解英美文化的情况下,就能迅速关联到语境的意思—周五通常为英国开工资的日子,所以为什么选择这一天购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可见语境具有补充功能,能够让作品中的信息更具逻辑性。
(三)应用社会文化语境,解释作品蕴含的文化
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以感性为基础、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形象,配合一些情节来营造氛围,使读者切实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创作心境,从而达到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目的。也就是说,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必然包含了作者本身对生活的感悟、生活经验,通过故事框架以及生动语言,将其或隐晦或直接地表达出来。因此,读者在阅读时要从语言表达的视角来感受作者的意图及心境,这一过程也是读者走进作者,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从客观的意义上说,关联性语境是读者基于作品中的语言,发挥合理想象自主构建起来的。以《威尼斯商人》为例,多数人在阅读该文后都会对安东尼奥这一慷慨、忠诚、亲切、温柔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相反对吝啬、贪婪且狠毒的夏洛克形象则充满厌恶。如果深入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读者就能对夏洛克这一形象建立更加全面的认识,主要原因在于夏洛克为犹太人的身份,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就能了解当时的社会民众为何会对夏洛克存有偏见了。很显然,这部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任何问题都要以辩证的角度来看待,所以,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不仅是经济上的纠纷,更体现出人性矛盾的对立统一。结合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就能发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融入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夏洛克固然是原始积累下的“吸血鬼”形象,而立足于人道主义立场去分析,读者就能感受到他长期所受的压迫及屈辱,再结合起来阅读就能理解这一人物的所作所为、心理活动,这便是关联性语境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应用。
综上所述,在阅读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若要全面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主旨思想,关键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精准地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意识地将关联性语境融入其中,从整体视角对作品展开客观分析。值得说明的是,英美文学作品的语境功能上存在一定相关性,对此读者在实际阅读时需要灵活应用语境,或利用一项功能,或组合应用功能,重视挖掘隐含的文字信息之后的文化背景,確保精准把握作品的文化底蕴,获得积极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