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峰
摘 要:服饰搭配课程基于“一观三信三新”(一观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信指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职业自信,三新指新业态、创新力和新主力军,以下简称一三三)思政育人理念,深入挖掘中华纺织服装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思政元素,以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讨论式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确立育人和育才融合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目标;通过建设德艺双馨师资团队,以大国工匠为标杆,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以职业为依据,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育人路径,培养出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职业自信和具有创新力的高素质高技能新主力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饰搭配;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3)02-0070-06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服饰搭配课程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工匠精神,课程与思政融合,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一三三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一三三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29日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理念。通过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和讲好中国精神的育人路径,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岗敬业、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美育精神等,进而确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职业自信;课程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参赛以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育人路径,建立立德树人和一三三的思政育人教学框架(图1),培育在新业态中具有创新力的新主力军。
2 实施育人和育才融合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目标
2.1 建设德艺双馨课程师资团队是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目标的有力保障
一三三课程思政育人,需要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美育精神引领的服饰搭配课程师资团队,保障“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实现。德艺双馨师资团队,通过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以及专业素养三方面的建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和职业实践中起到积极的模范和表率作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和匠心教育。
(1)教师政治素养。“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教师要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目标,夯实立德树人意识,坚定教育强国信念,学习政治理论和国家相关政策、职业教育相关文件,在“大思政”的前提下,将美育精神的政治观与课程完全融合。
(2)教师文化素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最好的养料,学习和深入挖掘服饰搭配课程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典型案例、服装美学背后的优秀思政元素,研究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将美育精神渗透到课程之中,在中国大地上讲好中国故事。
(3)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有深厚专业知识、高超专业技能和精益求精专业态度,还要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前沿知识、行业动态,以及新业态环境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要求,同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2.2 文化统领课程与思政双向融合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目标的价值支撑
(1)文化统领服装搭配课程全系统。教师做好文化统领服饰搭配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实现课程实施格局上的提升。既从“大思政”格局出发,以优秀的“红帮文化”①統领课程,又从文化复兴格局出发,发挥每门课程、每个育人过程中的文化复兴与文化育人功能。“课程思政载于知识之车,寓于道德之所”[3],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不断积累起来的文化,总结的经验,彰显的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工匠精神等,内化为服饰搭配课程发展的动力。
(2)挖掘文化思政元素与课程双向融合实施全系统育人。服饰搭配美学解决人的形象美,实质是通过形象美完善人的人格和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拉斯金认为“美与道德基本上是同一义的”[4]19、鲍姆加通美学观点“美是完善”[5]300。在课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服装搭配外在美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更要充分挖掘构成形象美各元素背后的思政元素。服饰搭配的审美教育是透过服饰的物质形态提升内在文化和体现真善美人生境界,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无用”品牌的服装案例充分彰显设计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再创造的高超设计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东方美学低调气质。“中国李宁”采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赋予服装精神营养,引起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引发文化和精神上的共鸣。从服装单品画像模块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深度挖掘传统色彩文化,色彩故事,色彩工艺,服饰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遗产文化精髓,制作优秀思政案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项目实施、作业中(表1)。
2.3 培养大国工匠全过程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
“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6]。“中国古代工匠精神是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7]。现代的大国工匠评选标准是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立足本职工作,做到极致,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不管是传统工匠还是现代大国工匠,都是以德为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联系,追求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设计师马可说:“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有家国情怀,也有对土地、农村和童年的眷恋。”树大国工匠为标杆是以小见大的目标树立,既有朴实的扎根一线的工匠精神,又有为国谋事的格局和爱国的情怀。立大国工匠标杆,在道德上学习德艺双馨的品质;在行为上实践螺丝钉精神,“反复形成自由,由单调成为创造”[4]43的职业精神;在思维上实现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创新精神。
3 构建一三三课程思政理念的育人路径
3.1 思政元素提取,紧密融合一三三思政理念与服饰搭配课程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给予我们无限的创作元素。文化既有延续性又有时代性,审美更是具有时代性。深度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在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与服饰搭配课程内容紧密相融的“人”与“物”的案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8]164,通过文化的创新再利用,赋予服饰搭配以故事、文化、主题、生命和灵魂,就会让人产生共情和共美。例如,孟晚舟“信念红”服装,服装色彩的穿透力激起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又如,李子柒的中式服装,意公子的绿色服装,成为她们中国文化传播的标识。文化的创新体现出当代的价值,成为传播和营销的工具,反过来促进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挖掘和再利用。
3.2 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育人项目,实施课程与思政融合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产业升级变化快速,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项目为依托,实施课程与思政融合。
(1)依托項目实施课程与思政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通过调研掌握产业的新技术、新规范、新趋势,以及在新国潮3.0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中兴起的新业态,了解本土化、在地化设计趋势,实施“文化+项目”的课程思路。文化成为项目精神和价值的支撑,项目是实现服饰搭配表现的形式和创新手段,通过“文化+72变”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新形式。例如,以舞蹈“只此青绿”为载体的服饰色彩项目教学,以“只此青绿”背后的“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在与大学生相仿年纪时创作了流传后世之作为契机,激发学生的“三信”,完成“青色项目”的服饰搭配72种创作;又组织学生从国内外青色的色彩文化、工艺文化等方面调研,围绕关键词“青与蓝”“青出于蓝胜于蓝”“克莱茵蓝”“青色工艺”(扎染、蓝印花布、夹缬、蜡染)等众多的文化信息、符号开阔视野,更坚定了学生对“中国青色”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魅力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再通过技能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将依附在不同材质、款式、造型、搭配技法的青色,制作成“文化+72变”的服饰搭配作品,直接表达出中华民族元素在服饰搭配项目中的创新。
(2)以职业为依据实现课程与思政融合。以职业为依据将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融合,将学生的角色转换为以市场导向的职业角色,角色发生变化,角色的行为标准、道德标准、内容标准、工作态度、创新意识等都依据职业人才标准进行制定与考量。首先培养学生的大局观。树立成为一位美育工作者的职业理想,立足于中国大地为美育水平的提高而奋斗,同时致力于将东方美学输入到国外,增加中国文化、中国美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培养学生审美观。服饰搭配师服务个体形象和品牌形象塑造,个人的审美标准和职业态度直接影响到职业水平,加强个人的审美水平、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再次培养学生的整体观。服饰搭配是整体形象的搭配,通过单件物品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整体美中彰显细节美。最后培养学生服务观。服饰搭配师是服务品牌、服务人的职业,培养学生缜密的职业思考方式,不以个人的喜好、时间来完成项目,一切以集体利益、服务对象的需求为重。
3.3 以能力为本位的育人与多元化教学形式融合
(1)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融合。课程与思政紧密融合,需要讲方法,讲策略。通过案例法、启发式、项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学内容及作业。例如,通过“喜曼蓝富(文化+项目)”②教学,通过分析“喜曼蓝在西藏受游人追捧”,引导学生去讨论,形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信念。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话题,让学生思考中国民族元素是如何在其他领域中应用和转化。再如,围绕社会热点事件和关键词,“新国潮3.0版”“新中式服装”“汉服文化”等,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去挖掘这些词的含义,背后的演变以及在服饰搭配形象中的表现方式。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最后,布置“四一”作业①,磨炼学生的心志,锻炼学生的恒心和毅力,通过多练捕捉流行时尚的信息,激发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堂是教与学的载体,教师做好文化引领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第一课堂依托项目通过案例、讨论等方式实施课程与思政融合。第二课堂在任课老师选拔和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组队,充分利用老师和学生团队的课余时间,通过产教融合的非遗项目带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学生在第一课堂所获取的中国文化元素和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第二课堂参赛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挖掘和提炼,学中研、研中创、创中践、践中宣,反复打磨与实践。由于学生经常处在校内、校外强者与强者之间的竞争平台中,激发了学生敢于挑战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探索创新的工匠精神,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在新环境中的创新力。第二课堂优秀学生个性化的成长经历又会反哺到其他同学的培育之中,形成以点带面、以老带新的良性可循环教学生态。
(3)考核评价与思政融合。实行数字化的过程考核,综合评价学生“一三三+知识+技能+素质”育人成效,实施课程与思政融合人才考核评价。首先通过学习通、钉钉等数字化平台建立课程的学习资源库,教学团队将课程内容录制视频上传到平台,将历届优秀的作业以及校外优秀的学习资源在平台上传建成共享资源,供学生借鉴和学习;其次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出勤、课堂互动、课堂作业、资源学习进行过程记录与考核;再次充分利用现代学生会上网查资源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新媒体手段建立个人的自媒体账号(从学生的账号来看,集中在抖音和小红书2个平台),作业按要求发布到自媒体账号中,向全社会公开个人的学习成果。最后是提前制定数字化的过程考核评价体系。运用数字化的过程考核改革,全方位、立体化地让学生对每一次实施项目进行系统、多元展示,全面考核学生中国文化元素以及优秀思政元素的应用与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团队之间沟通协作能力等。
4 结束语
4.1 培育“四心”的教师团队
一三三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课程与思政高度融合的教学方法,逐渐做到“用心”拥护党的教育事业,“爱心”对待学生和同事;“匠心”从事教育职业和专业,“专心”做好一件事情的“四心”教师团队,做到课程与思政的全方位育人。
4.2 培育主动弘扬传统文化的师生团队
课程思政的高度融合,学生养成了主动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和一切有关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政元素,积极主动参加第二课堂、竞赛以及项目的实践,逐渐认识到,祖国强大,人人都是基石,这信念来自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职业自信以及创新能力。
4.3 一三三理念融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实践2年多以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角度、多手段将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教学中,讲中国故事,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为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思想坚定、有创新能力的服饰搭配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2-10-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9/c1001-28936053.html.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刊,2017(01):31-34.
[3]田鸿芬,付 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04):101-103.
[4]柳宗悦,徐艺乙.工艺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43.
[5]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0.
[6]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话[EB/OL].(2020-11-24)[2022-10-12].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1211/Articel01002MT.htm
[7]焦勇.數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从价值重塑到价值创造[J].经济学家,2020(06):87-94.
[8]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64.
[9]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10]李笑瑜,李红燕,王彩凤,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在高职实践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20(04):4-5.
[11]刘慧玲.试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大学教育,2002(02):72-74.
Abstract: The dress matching course is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of one view,three confidence, and three new.One view refers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ree confidence refers to cultural confidence,national confidence and professional confidence,and three new refers to the new business form,innovation and new main force,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ne-three-three.It deeply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imperceptibly integrates them into the course with cases,projects,enlightenments and discussions,establis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by virtue and knowledge.By building a teaching team with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and moral integrity,taking great country craftsman as the benchmark,taking the market as the guide,relying on projects, taking careers as the basis,combining the first classroom with the second classroom as the carrier,and taking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path,we aim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nd high-skilled new main forces wh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high cultural confidence,national confidence,professional confidence and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dress match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