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胜 李君 黄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教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坚力量,肩负着落实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任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高素质教师是促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的关键力量和战略支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教师要成为大先生”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重要的价值意义、丰富的内涵意蕴和可行的落地路径。新时代教师要不断努力提升能力素质,自觉主动做“大先生”,积极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生成的事物,是结合新时代我国教师发展新状况,对教育工作、教师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后提出的关于新时代我国教师发展的一个全新命题。从“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的主要文本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的重要论述有一个清晰的演进过程,即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大先生”,教师自觉坚定成为“大先生”的信念。
其一,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既要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同时也要塑造灵魂、生命和人,足见教师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是无上光荣的。但是,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书匠的层次上,而要有成为“大先生”的远大志向。
其二,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明确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就是要求教师要致力于在为学、为事、为人等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和榜样,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正能量和加速度。
其三,教师要做模范和榜样的“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乃至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的言行,既要做到言行引领,又要做到道德引领,自觉成为社会与世人的楷模和榜样。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是新时代我国教师发展的重要目标,即要把教师培养成为高素质教师,要引导教师自觉做“大先生”。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的重要论述,聚焦高校教师,主要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教师发展、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等方面,并为高校教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但从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来看,“教师要成为大先生”早已超出高校范畴,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战线的共同奋斗目标,大、中、小、幼等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教师正在朝着成为“大先生”的光荣目标奋力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十分关心教师的成长发展。“教师要成为大先生”这一全新命题的提出,为促进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教师教育工作开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高素质教师和优秀人才培养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的价值意义是多方面的,从教育事业发展和优秀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主要包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助力。
其一,“教师要成为大先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教师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第一要务。教师要努力成为高素质教师,要自觉做“大先生”,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作为。这不仅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也是检验教师能力素质的试金石。
其二,“教师要成为大先生”是大力助推优秀人才培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师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要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优秀人才,要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能,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整体提升。“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充分表明高素质教师就是优秀人才,以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从而形成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落地见效的强大伟力。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充分彰显了教师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从培养造就教育家的视角来看,“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也为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大先生”是教育家的内在秉性和独有特质,这诠释了教育家教育报国的大情怀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大志向。从教育强国的视角来看,教师只有自觉做“大先生”,才能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最大智慧,才能够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发挥最大力量。从教师发展的视角来看,教师发展与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是密切联系、相互贯通的,教师发展对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起着直接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包括学校、学生、教师、社会等不同层面以及教师的信念、情感、知识、能力、价值观和育人育才、引领社会风气等内在要素。就“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的内涵意蕴而言,“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的核心主题是“大先生”,也就是说,要对“大先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何谓“大先生”?一言以蔽之,“大先生”是“为学、为事、为人”的统一者,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其一,“大先生”是“为学、为事、为人”的统一者。“大先生”品格崇高、品行高尚、品味高雅,始终追求崇高的品格,始终引领高尚的品行,始终坚守高雅的品味。这种品格、品行、品味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建立在坚实的“为学、为事、为人”的基础上的。“大先生”是学以报国、事以兴教、人以德才的“大先生”。“大先生”应始终坚定终身学习以报国强国的理想信念,始终执着教育教学以振兴教育事业的实干精神,始终恪守德才兼备以育人育才的使命担当。
其二,“大先生”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换言之,即“学为人师”和“行为世范”的统一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统一者。“大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崇德向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先生”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使命任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不仅直接规定了教师的职责、使命、任务,而且为教师应当做什么样的教师指明了方向。教师首先要努力成为高素质教师,成为优秀人才。“教师要成为大先生”是与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教师发展的新要求息息相关的,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师道思想精华,而且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独有特质。
通过对“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的缘起背景、重要意义、内涵意蕴进行分析,为教师坚定成为“大先生”理想信念打下了基础,也为教师成为“大先生”展开实际行动提供了准备。教师要实现成为“大先生”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做到立志和实干同步共进,既要做到仰望星空、志存高远,也要做到脚踏实地、实干奋进。也就是说,教师要把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深度融合,形成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切实为教师成为“大先生”添能助力。
其一,志存高远。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首先要做到安心从教,要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要关爱学生和启发学生,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教师要做到勤学乐教,要对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幸福的归属感,在教育园地始终如一地勤劳耕耘,真正把教书育人作为天职。一是坚守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有生命的事业和有价值的事业。教师要做到以人格道德立学,以学术志业立人,做人格修养和学术研究的楷模,做学生向善进步和向学进取的榜样,以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来感染学生和启发学生。二是秉持淡泊名利。热爱教育是教师的本色,淡泊名利是教师的特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生命和价值,教师理应把教书育人作为奋斗终身的事业。三是胸怀爱与责任,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要做学生健康成长、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是促进专业发展,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师要做专业知识的“经师”,要做德行兼备的“人师”,做“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其二,实干奋进。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师要想把教书育人的天职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首先就是要做“四有”好老师。做“四有”好老师是成为高素质教师的基础前阶,是“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教师要自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自觉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自觉学习者、坚定践行者、主动传播者,做具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素养的人民教师。二是要提高师德师风水平。人以德为先,人无德不立,教师亦以德为先,亦以德立人。教师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是道德高、能力强的人,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一面旗帜,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巨大动力。教师必须把提高师德师风水平作为一项基本功,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人置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三是要提高能力本领。以德为先,注重能力,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建设十分重要。教师承担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和塑造“灵魂——生命——人”的重任。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本领,把不断提高学科专业能力本领作为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来抓。四是要提高觉悟境界。教师是爱与责任的典范。教师的成功在于学生的成功,在于能够为党和人民源源不断培养优秀人才。教师的觉悟境界就是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心系学生健康成长,关爱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觉悟境界,把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离不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动能助推,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撑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教师要成为大先生”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性支撑,新时代积极力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必能为提高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添砖加瓦,必能凝聚天下英才的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