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媒介形象的嬗变及其原因分析
——以《人民日报(1949-2018)》的报道为例

2023-07-31 03:38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海关通关信度

周 磊

一、引言

政治传播学认为,政府媒介形象由三个方面构成:政府想要建构的形象、大众媒介为政府建构并广泛传播的形象(政府的媒介形象)、公众接触并认同的政府的媒介形象,这三种媒介形象越统一越一致,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就越高。政府媒介形象包括政府整体的媒介形象,也包括政府各个组成机构的媒介形象。

中国海关在中国政府机构里具有代表性,中国海关所做的所有工作,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但是这一切需要公众的感知和认可,否则就会因为丧失群众基础而影响到行政效果的达成,最终影响到行政的合法性。正如吉登斯所言:“政治合法性是指服从政府权威的人对这种权威的认同。”(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2页。新中国海关成立伊始,就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努力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向媒体报送消息,塑造新海关的媒介形象,但是大众媒体到底为中国海关呈现了怎样的媒介形象?本研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材料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人民日报》在中国传媒体系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正如汤森·沃马克所言:“它提出问题,进行论证,并且得出结论;讲道理、进行劝说,试图指导公众接受某个特定的观点;通过好典型和坏典型来说明如何贯彻政策——应当模仿哪些经验,应当禁止哪些经验。”(2)[美]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其次,由于历史原因,《人民日报》是唯一一家从建国开始就以纪实的方式,持续在各个不同时期不间断报道中国海关的媒体。

已有研究证明“追踪收集某家媒体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相关报道,可以较好体现数据的一致性与连续性。”(3)公婷、吴木銮:《我国2000-2009年腐败案件研究报告——基于2800个报道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7期。本研究选择了《人民日报》从1949年10月1日至2018年4月20日对中国海关的所有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考察报纸对中国海关形象的建构,梳理中国海关媒介形象在新中国历史中的嬗变。

比对多家数据库,“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8)”是收藏《人民日报》报道电子数据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完整的数据库,以“海关”作为检索关键词,对其进行检索,按照以下条件进行筛查:第一,仅分析新闻报道,排除文学类稿件、法律政策公告等内容形式;第二,仅分析与中国内地海关相关的新闻,排除仅涉及国外海关,以及仅涉及香港、澳门、台湾海关的新闻;第三,仅分析1949年10月1日至2018年4月20日的报道。

报道选取的时间起点定在1949年10月1日,是因为从那一天开始,近现代中国才拥有完整的主权。新中国海关与古代中国的具有海关特征的政府机构不同,与被外籍税务司所把持的“洋关”也不同,是具有现代特征的独立国家的现代海关机构。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关于“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职责和队伍划入海关总署”(4)马凯:《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http://www.gov.cn/2013lh/content_2350848.htm.的要求部署,2018年4月20日,中国海关与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成新的中国海关,机构和队伍都得到了扩充,从职能上看,增加了卫生检疫、商品检验和动植物检验检疫的职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研究将报道选取的时间节点定在了2018年4月20日,本研究共选取报道1947篇。

(二)信度检测

本研究采取霍尔斯蒂系数(5)Holsti,O.R,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MA:Addison-Wesley,1969,P.48.公式来计算信度:

PA0=2M/(NA+NB)

在信度试点评估的基础上对信度水平获得足够信心后,需要使用另一套随机抽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子样本对研究项目所需编码的整个样本进行信度的最终评估,以此代表整个研究过程中编码员的表现。信度测试所需要的样本要么数量达到或者超过50个样本单位,要么占实际研究样本数或者总体数的10%或者10%以上。(6)周翔:《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9-220页。本研究在为全部研究样本编号之后,实行等距抽样,每30篇报道抽取1篇,共抽取信度检测样本65篇。

本研究邀请了三名具有社会科学学科背景且具有五年以上海关新闻宣传从业经验的人员作为编码员参与到研究中来,一起开展编码工作,在充分讨论并进行预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分类类目,并按照规范进行了信度检验。经过测算,针对中国海关媒介形象研究问题的类目信度区间在0.94-1之间。(7)报道发表时间类目的信度值为1,报道立场类目的信度值为0.99,报道主题类目的信度值为0.97,报道引语类目信度值为0.98,高频词类型类目信度值为0.94,中国海关媒介形象类目的信度值为0.94,媒介形象分布时间类目的信度值为1;中国海关媒介形象特征类目的信度值为0.98,不同特征媒介形象分布时间类目的信度值为1;不同特征媒介形象在不同种类媒介形象中分布类目的信度值为0.90。一般来讲,“无论是哪种信度测试,信度系数达到或高于0.90都是可以接受的。”(8)Kassarjian.H.H,Content Analysis in Consumer Research.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7,4(1),P.217.比对各类目的信度值区间,可以得出编码可信的结论。

(三)时间坐标

1945年8月24日,中国共产党接管第一个海关东海关(1949年11月26日更名为烟台海关)。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步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接管旧海关。最后一任外籍总税务司李度于1949年4月26日逃离上海,经台湾地区返回美国,中国近代海关的外籍税务司制度宣告结束。一个月后,上海解放。1949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在北京成立。只有当中国实现独立,国家主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海关”才真正有了历史。

海关作为政治机关,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党和国家对中国海关寄予不同的期待。与之相对应,海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9)全国海关教育培训中心:《海关公务员初任培训教材》,中国海关出版社2018年版,第22-26页。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我们依据中国海关总体工作方针的变化,结合中国海关机构设置以及重点改革的时间节点,将中国海关在新中国所处的历史时期划分为4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1978年,在这一时期中国海关被寄予的主要期望是“主权象征及政治保卫”;1979年-1997年,在这一时期中国海关被寄予的主要期望是“促进外贸及经济发展”;1998年-2010年,在这一时期中国海关被寄予的主要期望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做贡献”;2011年-2018年4月20日,在这一时期中国海关被寄予的主要期望是“对标国际先进及引领全球海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海关承担职责的侧重点会因期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海关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关注度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直接影响党媒为中国海关建构的媒介形象,为我们研究中国海关的媒介形象提供了时间坐标。

三、中国海关媒介形象的嬗变

(一)媒介视野中的中国海关的媒介形象

遵循探索性内容分析研究的一般程序,本研究首先对1949年10月1日至2018年4月20日《人民日报》有关海关的报道共1947篇按照发布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即0001-1947号,然后使用“随机数表”分别从中抽取100篇报道,对这些报道通读后,进行定性研究,归纳出报道所塑造的中国海关的媒介形象。在这些报道中,有的塑造了一个形象,有的塑造了两个甚至多个媒介形象,根据报道中的这些形象,首先建构出一个初步的类目;然后再使用这些类目对其它报道进行编码,在此过程中不断修正类目、合并类似的类目,直到类目能够较好地覆盖所有报道。为避免阶段性偏差,以1949年10月1日-1959年、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18年4月20日分别为独立时间段,使用析出的类目对该时间段内报道进行编码,并对类目进行再次验核。

通过分析,《人民日报》海关报道可析出的中国海关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九种:

1.主权象征者

作为国家经济大门的掌管者,海关权力历来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洋人手里收回海关权力,代表着新中国政府更全面地掌握了国家的权力。《人民日报》有关新中国海关的新闻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的情绪。旧海关被打倒,新中国海关机构设立起来,革命性的、完全为人民所掌握的新海关成立了。新中国海关将国家大门的钥匙牢牢掌握在人民自己手里,成为抵御外国经济侵略的利器,保护国内经济安全的大门,中国海关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主权象征者,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海关的政治属性,其主权宣示意义甚至超越经济服务价值。如在题为《我国政治经济性质根本转变的标帜之一—— 海关法规将着手制订》报道的编者按中,写道:“新海关已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已完全独立自主,必须而且也可能制定海关法规。这是我国政治和经济性质的根本转变的标帜之一。”(10)新华社:《我国政治经济性质根本转变的标帜之一—— 海关法规将着手修订》,《人民日报》1950年6月5日,第1版。报道把中国海关制定行政法规视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在此类报道中,中国海关以中国主权的象征出现,此类报道中塑造的中国海关形象为“主权象征者”。

2.忠诚履责者

中国海关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在任何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下,都需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征税、监管等各项工作任务。新闻往往开宗明义地表明态度,对艰苦的条件进行描述,海关关员最终排除万难实现目标完成任务。新闻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强调中国海关快速地、精确地、不折不扣地拥护并贯彻中央要求,以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题为《改革海关工作适应对外开放——我国海关的任务》的报道梳理了1980年国务院加强对海关的集中统一领导后,中国海关所进行的改革,包括对关税的减免、对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管理制度的调整以及健全海关制度加大走私打击力度等,围绕的中心是“四年来,全国海关遵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1)海关总署办公室政研处:《改革海关工作 适应对外开放——我国海关的任务》,《人民日报》1984年1月8日,第5版。在此类报道中,往往明确指出,中国海关开展的行政活动是为了履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中国海关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此类报道中塑造的中国海关形象为“忠诚履责者”。

3.国门守护者

把守国门是中国海关的重要职能,国门守护者是新闻文本着重描述的中国海关的又一重要形象,“火眼金睛”“锐利”等对于眼光的形容词在新闻中最为常见,狡猾的走私者、夹带者、伪报品名者,在海关关员的监管查缉下,都会现出原形。关员拒绝了走私分子的威逼利诱,同他们进行坚决斗争,让文物、珍稀资源免于流出国境,毒品、“洋垃圾”被御于国门之外等等。中国海关是保卫党和国家的政治安全、生态环境、经济利益和人民安康的坚固盾牌和强大守护者。如在题为《海口海关遣返一批洋垃圾》的报道中,某香港公司将美国肮脏的废弃塑料袋等陈年垃圾,伪报为“纯聚酯材料”,企图蒙混过关运进中国,但是被海口海关查获。“海关立即根据我国法律,协同有关部门对这起全国最大的进口垃圾案进行了严肃处理,制止了洋垃圾的失控、流失、扩散,并用最短的时间将其驱逐出境。”(12)鲍洪俊:《海口海关遣返一批洋垃圾》,《人民日报》1995年9月14日,第4版。在此类报道中,中国海关往往能够起到防火墙的作用,起到把关人和守护者的作用,塑造的中国海关形象为“国门守护者”。

4.通关服务者

快速通关是进出口通畅的重要条件,新闻中的各地海关都在比赛提升通关速度,通关时间计算单位从小时到分钟,从分钟到秒,“秒通关”成为通关便捷的代名词。新闻中以案例切入,海关为企业提供通关便捷服务,为企业解决通关问题。海关致力于加快通关速度的举措,有效地促进地方乃至国家外贸发展。如在题为《天津海关便捷通关仅需10秒》的报道中,天津海关海运出口接单现场实施分类通关改革后,“‘快速放行’通道通关时间由原来的1.5小时缩短为10秒,给企业带来很大便利。”(13)杜海涛:《天津海关便捷通关仅需10秒》,《人民日报》2010年4月8日,第10版。进出中国国境的货物通关从通到畅,从畅到快。此类报道中中国海关逐步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在执行各项法规确保国门安全的前提下,工作态度越来越友好、通关效率越来越高、通关成本越来越低等等,此类报道塑造的中国海关形象为“通关服务者”。

5.严格执法者

中国海关担负着执行《海关法》等法律法规的职责,每年大量的走私案件被查获,这些大案要案的报道,成为《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海关执法的重要内容。《人民日报》海关执法的报道,重视案值、涉税等案件数据的使用,较多报道案件的侦破过程,侧重反映海关办案人员的敏锐、坚持与廉洁,用词比较慎重,重报事实,少主观评价,多使用白描的手法,展示缉私环境的艰苦,大量使用的引语,展示了海关缉私人员坚定的信念,塑造了中国海关庄重威严秉公执法的形象。如在题为《海上抓 岸上堵 陆上查 海关严打成品油走私》的报道中,导语通报海关打击成品油专项行动,接着解释成品油走私原因,然后交代全国海关严厉打击,最后通报打击效果。(14)杜海涛:《海上抓 岸上堵 陆上查 海关严打成品油走私》,《人民日报》2010年12月7日,第2版。通过数字展示了海关打击走私的巨大成效以及对于违法行为毫不留情的打击,通过对缉私案件的报道、缉私成果的罗列以及缉私人物的刻画,塑造了中国海关不遗余力打击走私维护正常外贸秩序的“严格执法者”的形象。

6.变革创新者

由于中国海关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海关改革的成功经验,优化监管流程,提升监管效率,为企业节省时间和成本,使用大量数据支撑事实。在新闻文本中,往往会采取前后对比的手法,没有改革之前是什么状态,改革之后变成了什么状态。用企业主、报关代理人等管理相对人的直接引语,来呈现改革成效,是对于中国海关改革成效评价的叙事模式。如在题为《在南京海关,“查谁”和“谁查”都由计算机决定——双随机:在阳光下监管》的报道中,通过案例报道了“双随机”改革在南京海关的执行情况以及效果,展示“海关应用科技手段,优化运行机制,防范风险能力有了一个飞跃。”(15)林丽鹂、杜海涛:《在南京海关,“查谁”和“谁查”都由计算机决定——双随机:在阳光下监管》,《人民日报》2016年8月13日,第1版。中国开放的大门打开之后,外贸快速发展,对海关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解决新问题必须改革体制依靠科技,此类报道中塑造的中国海关形象为“变革创新者”。

7.队伍建设者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海关部分地区的工作人员系列贪腐案件的曝光,严重影响中国海关队伍形象,中国海关由此开始的自我建设、自我约束,引发了媒体广泛关注。防好风险,带好队伍,成为中国海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人民日报》对中国海关准军事化部队建设、衔级建设等体制机制的报道;对新疆红其拉甫海关,广西、云南等边境海关典型事例的报道,展现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纪律严明、勇于自我革新的现代化政府工作人员的队伍形象。如在题为《把“从严治关”真正落到实处》的报道中,吴仪指出:要狠抓海关队伍建设,要从严治“官”。(16)赵志文:《把“从严治关”真正落到实处》,《人民日报》1998年7月18日,第2版。1998年前后系列贪腐案件的发生,让海关队伍建设的相关报道关注海关从政治意识、作风养成、专业技能、廉洁自律等各个方面加强人的培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队伍建设,此类报道塑造的中国海关形象为“队伍建设者”。

8.国际合作者

作为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对等”原则的具体实施者,中国国门进出境规则的具体执行者,与外国海关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是中国海关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人民日报》对此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时,提及有中国海关参加;专题报道中国海关与国外海关之间重要的交流交往活动;由中国海关主办或者承办的主场外交活动。在这些报道中,中国海关专业、友好、建设性地维护营商环境的努力、坚持对外开放的承诺,尽显在中外友人的视野中,展示出中国海关良好的国际合作者形象。如在题为《中国海关牵头制定〈跨境电商标准框架〉》的报道中,“中国海关正在牵头制定《跨境电商标准框架》,为全球跨境电商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17)杜海涛:《中国海关牵头制定〈跨境电商标准框架〉》,《人民日报》2018年1月10日,第10版。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海关在作为中国主权象征的基础上,逐步开始与世界其它国家海关开展合作,并在一些领域引领世界海关和制定规则,此类报道塑造的中国海关形象为“国际合作者”。

9.贪腐者

在党报新闻中,最开始的贪腐者是处于政治对立面的旧社会残留,各地海关都大规模开展反贪污运动,让犯错误人员坦白悔过。改革开放之后,破获贪腐案件是有关中国海关贪腐者报道的主要形式,并伴随着对于队伍的严格管理。如在题为《深圳破获罕见受贿放私大案》的报道中“这起海关人员参与内外勾结、受贿放私的特大案件,人数之多,金额之巨,为建国以来罕见”,(18)王楚:《深圳破获罕见受贿放私大案》,《人民日报》1988年11月3日,第1版。报道最后对海关整改工作也进行报道,“九龙海关充分运用这一反面典型,对海关全体人员进行廉洁守纪教育。”(19)同。此类报道数量较少,但是往往引发较大关注。

(二)新中国各时期中国海关媒介形象的变化

对1947篇报道进行分析,首先通读全文确定该报道为中国海关展现了何种媒介形象,然后将一个时期展现的媒介形象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人民日报》的报道在每一个时期为中国海关所展现的媒介形象都各有侧重。

1.1949-1978:主权象征者形象为主

1949年10月到1978年间,《人民日报》上有关中国海关的报道一共62篇,塑造了8种媒介形象共计79次,主权象征者的形象出现35次,占这一时期媒介形象总数的44.30%,体现了新中国对于中国海关代表国家主权的政治定位;队伍建设者的形象出现10次,占这一时期媒介形象总数的12.66%,忠诚履责者的形象出现9次,占这一时期媒介形象总数的11.39%,通关服务者的形象出现9次,占这一时期媒介形象总数的11.39%,这三种媒介形象的建构与中国海关新建时期组织队伍、承接海关业务的工作状况相契合。(见图1)

图1 《人民日报》中国海关媒介形象分布图(1949年10月1日-1978年)

2.1979-1997:通关服务者形象为主

1979年到1997年间,《人民日报》上有关中国海关的报道一共427篇,塑造了9种媒介形象共计615次,其中通关服务者是出现最多的形象,达到187次,占这一时期媒介形象总数的30.41%。改革开放之后,进出口货物大量增加,中国需要更便捷地通关服务,中国海关在通关方面的努力和事迹都被《人民日报》所关注报道并予以肯定。中国海关打击走私的严格执法者形象出现了119次,占这一时期中国海关媒介形象总数的19.35%。(见图2)

图2 《人民日报》中国海关媒介形象分布图(1979-1997年)

3.1998-2010:严格执法者与通关服务者形象为主

1998年到2010年间,《人民日报》上有关中国海关的报道一共1104篇,塑造了9种媒介形象共计1449次,出现最多的是严格执法者达到362次,占这一时期媒介形象总数的24.98%;然后依次是通关服务者形象出现277次,占这一时期媒介形象总数的19.12%;国门守护者形象出现261次,占这一时期媒介形象总数的18.01%;这三类媒介形象占媒介形象总数的比例为62.11%。走私问题的高发,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经济安全,《人民日报》抓住国家关注的热点,严格执法者的形象不断展现,通关服务形象退居第二。(见图3)

图3 《人民日报》中国海关媒介形象分布图(1998-2010年)

4.2011-2018:通关服务者与严格执法者形象为主

2011年到2018年4月20日间,《人民日报》有关中国海关的报道共354篇,塑造了8种媒介形象共计461次,通关服务者134次,占这一时期媒介形象总数的29.07%,严格执法者132次,占这一时期媒介形象总数的28.63%,这两种形象占比较高且平分秋色。值得关注的是,变革创新者的形象出现了65次,占这一时期媒介形象总数的14.10%。中国的外贸体量逐步走到全球前列,很多新生问题的处理,已经无法从西方国家历史经验找到参照,要创新变革,更多依从自身,探寻发展动力,为国家外贸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见图4)

图4 《人民日报》中国海关媒介形象分布图(2011-2018年4月20日)

四、中国海关媒介形象嬗变的原因分析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中国海关的媒介形象一直在动态变化,在新闻报道中“现在”与“过去”二元叙事方法的应用,让媒介形象变化的方向被确定下来:时代在发展,历史在演进,中国海关的媒介形象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是前一个时间段的演进和升华。丹尼斯.麦奎尔(D.McQuail)说:“媒介表现具有规范性的报道框架基于的原则是,媒介不管是被动还是偶然,都必定服务于公共利益或者大众福祉。”(20)McQuail.D,Mass Media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owards a Framework of Norms for Media Performance,In Curran,J.& Gurevitch,M,Mass Media and Society,London,Edward Arnord,1996,P.28.通过对较长历史时期《人民日报》报道的审视可以发现:《人民日报》为中国海关呈现媒介形象时始终忠实执行党和政府提供的报道框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报道对象——中国海关的自我认知,兼顾多方诉求形成报道机制,驱动着中国海关的媒介形象在可控范围内不断发生嬗变。

(一)二元叙事结构:推动媒介形象不断演进

“叙事”这个概念在文学和影视文本中经常被使用,在新闻文本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事实呈现意义。通过对《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海关新闻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人民日报》在涉及中国海关的新闻报道文本中,“过去”与“现在”式的背反词对经常被使用,存在着新旧对比的二元叙事结构。(21)孙云:《使命与主体:人民日报社论(1949-2008)的话语呈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6页。大量对比的存在,使二元结构具有了补强叙述客观性的重要功能。

新旧中国存在的历史,为《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海关使用二元叙事结构提供了客观逻辑前提。从宏观层面看,以新中国成立为节点,中国海关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在有关中国海关的新闻报道中,就出现了“洋关”和新中国海关的前后对比。《人民日报》对中国海关“过去”的报道往往使用控诉式叙述方式,报道引用了曾在“洋关”工作过的丁贵堂的话:“我在旧海关中服务,至上海解放时已有三十四年之久;由于亲身经历和目睹耳闻,对于帝国主义统治旧海关的罪行,知之较为详细,如尽情揭露,即写成一大本书亦恐写不完说不尽。”(22)丁贵堂:《新旧海关的比较》,《人民日报》1951年5月5日,第2版。在对新海关的描述中,则充满了对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旧海关……变为独立自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海关,……应当衷心地感谢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永远地跟着他们走,并全心全意的在新海关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23)同。通过这种“过去”和“现在”“旧感受”与“新体验”的对照式二元叙事,控诉了旧海关的残暴罪行,揭示了新中国海关的人民性、先进性,展示新中国海关对国家对人民的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突进,也为“过去”与“现在”二元对比结构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如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海关在工作理念、工作中心内容、海关自身建设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新闻报道通过前后对比,反映海关工作重心转型。如有报道援引海关关员的话:“对合法进出境的要管活,服务好,但对非法进出的货物则要把好关,两者都是为开放服务。”(24)石德连:《海关不光是“关”——天津海关见闻》,《人民日报》1986年7月8日,第2期。强调把关,也强调服务,体现了中国海关从单纯的“把关者”向“把关者”“服务者”兼而有之的方向转变。

在微观层面,未施行某项政策前和施行了某项政策后,中国海关工作状态和社会影响之间存在的差异,某个大案、要案侦破之前侦破之中和侦破之后整个中国海关工作环境的变化等等,也为《人民日报》对中国海关新闻报道的二元结构叙事提供了事实基础。

(二)主要媒介形象随历史发展而变化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是不能离开当前的中心工作的,并且是为了保证各项中心工作的完成。”(25)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6页。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准确地把握党和政府对于中国海关的功能预期,根据社会变迁实时调整中国海关的新闻报道框架,通过一系列新闻生产的技术手段的使用,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国海关建构起不同的媒介形象,为中国海关谋求合法性资源,争取社会支持,提升执法公信力发挥了正向功能。

建国之后,中国海关的主体性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历史进程,从较长时期看中国海关的行政级别在不断上升,职能范围在不断扩大,主体性的不断提升是中国海关话语权不断提升的基础。通过比对《人民日报》中国海关的报道数量,在中国海关被降格并划入其他单位管理期间,年报道数量基本低于10篇,有17个年份报道量为0,海关升格为正部级的1998年之后的5年,《人民日报》有关海关的年报道量接近或超过100篇。

对报道主题的统计数据可见,政治主题报道的占比在改革开放之前一度接近70%,随着时间的推移急剧下降,经济主题、法制主题报道则一路飙升,成为主要的报道主题类型,这两类主题的报道占比在2011-2018年间达到最高,为90.68%。报道主题是新闻选择的重要内容,报道主题占比的变化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海关工作要求的变化。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对中国海关有着不同的期望,《人民日报》的新闻生产要在框架下进行,对于中国海关媒介形象的建构不是镜像地反映,而会有所选择和侧重,在近70年的时间里,《人民日报》塑造的中国海关的9种媒介形象基本类型长期保持不变,但是中国海关的媒介形象会与时代相适应,与社会期望相契合,在不同的时代侧重呈现中国海关的某一种或几种形象,对于主要媒介形象的历时性感知,让受众感受到了中国海关媒介形象的变化。

(三)媒介形象与海关自我认知保持一致

中国海关是政治机关,海关的组织形态以及法规政策都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意志,虽然在建国之初,地方政府短暂地管理过海关,但是在建国以来主要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海关始终处于垂直领导体制之中。

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与工作方针是中国海关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引,根据这些指引,中国海关结合自身工作职责确定自身的工作方针,这些工作方针是中国海关各项工作的总原则,中国海关各项政策的执行以及各项工作的推进,都要根据这个总的原则来进行。中国海关工作方针是设立自我预期形象的出发点,是中国海关想要展示的公众形象的起点。(见表1)

表1 中国海关自我认知与媒介形象比对表

根据每个时期党和政府对中国海关的指导方针,中国海关会确立具体的工作方针,这些方针决定了中国海关的自我认知即想要建构的自我形象,比对每个时期《人民日报》针对海关呈现的主要媒介形象,我们发现从较长时期来看《人民日报》为中国海关塑造的媒介形象与中国海关的自我认知基本一致,海关自我认知的发展也推动着大众媒介对于海关媒介形象的塑造和呈现不断向前。

五、结语

中国海关媒介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侧重,但其建构始终在预定的轨道进行,这归因于稳定的“政府-媒介”关系,党和政府通过意识形态工具限定党媒塑造的中国海关媒介形象的边界,确保媒介形象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相契合与时代相适应,大众媒介在中国海关媒介形象建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决定对中国海关的报道策略和技术选择,中国海关与大众媒介协商共建其媒介形象。

当前,中国海关媒介形象建构面临着意识形态管控难度加大、海关自身机构改革职能拓展、媒介技术进步融合发展及受众多元分化等诸多挑战,中国海关媒介形象如何建构才能与新时代相适应,可尝试的策略包括:为中国海关建构以国家安全观为核心的合法性谋求模式;使用复合公关模式,理顺中国海关、大众媒介和受众三者在新闻生产场域中的关系;中国海关媒介形象的建构不能仅仅依靠大众媒介,中国海关也要适应媒介融合趋势,更加重视并积极参与自身媒介形象的建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积极开展中国海关媒介形象的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中国海关通关信度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通关英雄榜
一碗面的通关密码
近代中国海关史百年研究回顾与反思
通关游戏
科技成果评价的信度分析及模型优化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