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谱写新篇章:“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2023-03-16 00:19詹庆华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海关海关总署海关

詹庆华

2021年12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以特别委托方式交由海关总署承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海关史”研究任务,研究周期为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1991年国务院为支持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基础研究而专门设立的。海关总署承接此类项目在历史上属于首次,这是海关总署党委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和加强中国海关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为全国海关系统“纪念建党一百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同时也揭开了新时代开展“中国海关史”研究的新篇章。

一、“海关人书写海关史”迎来了黄金时期

海关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我国海关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军事功能的“关”,春秋战国时期设立的边境检查机构“关津”具备了监管、缉私、征税等事权;唐至明代的“市舶司(使)”集海关、外贸、外事管理职能于一体;清代前期设置闽、粤、江、浙沿海四海关,负责商贸、征税、外船管理、地方安全等。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持了中国海关的管理主权,并借此将海关业务从税收、统计、缉私、检验检疫等,延伸到外交谈判、军事、邮政、教育、气象、港务、航务、商标注册、国际博览会、内外债赔款等领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海关重新回到祖国和人民手中。翻阅海关历史,从古代海关由内陆关向沿海关的漫长演变,到近代海关被西方列强把控,再至新中国人民海关诞生,中国海关的沧桑巨变,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揭示了“国盛则关兴,国弱则关衰”的历史规律。特别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潮汕七日红”到苏维埃红色税关、解放区海关的实践探索,从建国初期刚收回主权的海关,到新时代全面履行监管服务职责的现代化海关,一代又一代中国海关人坚守“人民海关为人民”的初心,忠诚履职、锐意改革,为维护国家主权利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人民海关的辉煌成就,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

如此悠久又如此沧桑,从屈辱中走向辉煌的中国海关历史,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海关少见的。但是迄今为止,除了《粤海关志》《海关通志》《中国海关通志》《中国近代海关史》《中国海关简史》等著述外,没有一本系统完整、横贯古今的中国海关史书,实属缺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广大海关人只有通过学习研究海关自己的历史,才能做到知荣辱、明兴替,知之愈深,则会爱之愈切、行之愈笃。梳理海关历史沿革,深入研究海关发展规律,探寻古今海关的“变”与“不变”,是当代海关人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建设的新征程上,2021年恰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招标指南中设有“中国海关通史”,给新时代海关人研究书写海关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在项目立项通知中,明确项目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依托全国海关馆藏档案和文书资料,整合海关系统内外从事海关历史研究的研究力量,运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统筹中国海关史特别是新中国海关史研究工作,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党领导下的海关发展历史经验,更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海关人书写海关史”迎来了黄金时期。

二、海关系统开展“中国海关史”研究的独特优势

2021年下半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公开招投标。成立不久的中国海关史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得此消息后迅速启动申报工作,并于9月中旬组织有关人员集中在上海海关学院完成了近9万字标书的填写申报工作,随后海关史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海关总署关史办同志,为项目立项做了不少沟通协调工作,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

当然,除了组织协调和有关领导的努力外,海关系统能获得此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具有独特优势:

1.能确保项目研究政治方向的正确性。海关总署作为国家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作为准军事化纪律部队,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21年以来,海关总署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回顾总结各部门光荣历史、优良传统结合起来的要求,统筹推进中国海关史特别是新中国海关史研究工作,运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客观编写中国海关历史,全面总结新中国海关为国把关、忠诚履职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全力保持项目研究过程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正确,符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工作要求。

2.能确保项目研究史实的权威性。海关总署历来重视海关档案管理和文献资料整理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国海关馆藏档案及文献资料243万卷、660余万件,基本完成文书历史档案数字化,便于研究检索使用,而且海关垂直管理体制为开展海关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1958年成立海关总署研究室,1985年成立中国海关学会,目前海关总署下辖上海海关学院海关史研究院、海关总署研究中心、中国海关博物馆、中国海关出版社等机构,都有力助推着中国海关历史研究,并且成效显著。在海关总署的领导下,海关相关机构先后整理出版《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等近千册海关历史文献资料,编纂出版600余万字的《中国海关通志》,为中国海关历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中国海关历年进出口统计数字的精确性和权威性,为高质量推进项目研究打下独一无二的数据基础。

3.能确保项目研究模式的开放性。海关总署十分重视统筹整合系统内外各类研究资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开展紧密合作,与厦门大学联合成立“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联合成立“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培养了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在海关史研究和资料整理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组织出版了《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11册)、《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170册)、《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283册)等系列丛书,为推进项目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宝贵资料。

历史赋予新时代海关人开展“中国海关史”研究重任,我们要珍惜机遇,心存敬畏,埋头实干,争取早出成果,多出精品。只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新时代海关人定能顺利推进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海关史”的研究,不断提升中国海关史的研究水平,推出系列高质量成果,进而以此引导海关人筑牢历史记忆、增强历史认知,进一步丰富海关历史文化,达到资政育人、凝心聚力的良好效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史实支撑。

三、高质量高水平推进“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的相关安排

2022年2月14日,海关总署党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海关史”研究工作计划》,对高质量高水平推进项目研究作了明确安排。

(一)明确总体研究框架

按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印发的项目立项通知要求,为突出新中国海关史的研究,对新中国海关历史分三个时期、安排三卷进行重点研究,做到重点突出。因此,“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总体框架基本分为五卷,分别为古代海关卷、近代海关卷、新中国海关卷上(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中国海关卷中(改革开放至十八大)、新中国海关卷下(十八大至今),对应设立5个子课题,并注重各卷之间的贯通。

(二)组建领导小组和研究团队

海关总署成立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海关史”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总体推进和研究成果审核把关,指导和保障项目研究团队顺利开展研究工作,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领导小组下设3个工作组:专家顾问组、课题研究组、服务保障组。在领导小组指导下,迅速整合海关系统内外研究资源,认真遴选专家学者,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熟悉海关业务和海关历史、研究水平和能力强的项目研究团队。项目研究设有首席专家1名,5个子课题各设1—2名负责人和若干专家,组成约50名专家参与的项目研究团队,并要求团队成员强化精品意识,严把政治关和史实关,确保将“中国海关史”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

(三)细化工作进度

制订为期5年的工作进度表和各子课题的主要任务,细化各卷文献资料搜集梳理和研究规划大纲,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及专家评审会,安排项目研究成果的出版等活动。2022年3月底前完成项目研究团队组建及任务分工,完善工作体制和机制,2022年底前完成五卷研究大纲送审稿;2023年底前完成整理历史文献目录,包括搜集全国各图书馆档案文献资料、采访重大事件亲历者等,形成海关史资料长编;2025年前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提交一份项目推进情况及中期研究成果报告,形成《中国海关史》初稿,并邀请海关系统内外专家召开评审会议;2026年10月前向国家哲社办报送项目结题报告材料,完成《中国海关史》终稿(约200万字)。

(四)强化服务保障

鉴于该项目研究是一个研究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海关总署党委高度重视项目研究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海关垂直管理体制在项目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资助基础上,海关总署有关部门给予项目配套经费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上海海关学院参与承办项目研究主体任务和各类学术研讨活动,为课题研究组成员集中工作和查阅图书资料提供保障,海关总署关史办做好项目推进过程中内外协调及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并规划将项目研究相关成果及针对项目研究搜集整理的珍贵文献资料,纳入“中国海关史研究丛书”“中国海关史料丛书”,交由中国海关出版社按统一标识、统一版式和统一体例出版发行。

2022年2月22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海关有关领导和众多专家齐聚上海海关学院,召开了项目启动会,标志着中国海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工程——“中国海关史”项目全面启动。会上传达了海关总署党委审议通过的《关于“中国海关史”项目工作计划》,会议达成了许多共识:开展“中国海关史”研究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将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引向深入的重要举措;是海关系统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是紧跟习近平总书记、迈入新时代、走好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的现实需要;更是总结新中国海关光荣传统和历史经验,展示海关事业发展成就和海关队伍奋发向上精神风貌的难得机遇。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政治标准为首要、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中心、坚持以出精品为目标,全力高效推进海关史项目研究工作。

自此,新时代“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工作顺利启航。

四、新时代中国海关历史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扬帆启航无疑需要天时地利,需要正确的航向。如何在中国海关史研究道路上破解迷雾、保持正确的航向,这是项目研究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幸运的是,当前中国历史研究恰好遇见历史上最好的时光,“中国海关史”研究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一个学科分支,也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当代海关人研究海关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为世人书写全面、系统、真实、权威的中国海关历史,既要面对现实困难的挑战,又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国海关史研究工作亟待守正创新、重整待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关史研究日益深入、主题意涵丰富多元、话语体系特色鲜明、历史内蕴厚重深刻,但存在“重中间轻两头”“重碎片轻系统”等现象,即对古代海关资源的挖掘和当代中国海关历史研究相对薄弱,“重近代轻现代”“重洋关轻红关”,系统整体的研究相当缺乏,贯通古今的著述更是凤毛麟角,众多碎片化研究成果缺乏主题主线,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泥潭。

盛世修史,正逢其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无论从根本遵循到理论方法支撑,还是从回应时代之问的使命担当到研究氛围的不断完善等,都为开展中国海关史研究迎来了一个大好时光。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国务院领导对海关总署承办的“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专门作了工作指示,(1)2022年9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对海关总署承办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海关史”研究工作作出指示:一要把好政治关,史观要正;二要处理好敏感问题;三要确保高质量,作为官方修史尤为如此。这是对做好中国海关史研究工作的鼓励和鞭策,项目组全体人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深感海关史研究工作遇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一)新时代开展中国海关史研究遇上了一个好时代

众所周知,今天的中国历史研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受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伟大的时代呼唤强大的思想力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呼唤丰硕的理论创造。理论研究要进一步繁荣发展,要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需要把历史研究作为理论起点,把历史研究作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深刻揭示中华民族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夯实国家治理、民族复兴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了关于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把握历史、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方面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2019年初,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挂牌成立,他在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希望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3)习近平:《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2019年1月2日。我党继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善于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近年来,党中央又逐步完善了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四史”学习教育总体思路,并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全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强调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同系统总结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形成规律性认识,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业绩。这些都为海关总署党委加强中国海关史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和时代背书。

(二)新时代开展中国海关史研究有了强有力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支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研究的重要论述,是对唯物史观的最好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根本遵循。那么该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实事求是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历史研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看待问题,而不是把主观臆断强加于实际之上,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他还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历史研究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善于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理论和学术创新的智慧和营养;历史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连续性的变化,人物和事件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56-57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又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4、24页。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宣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说明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他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发表的“七一”重要讲话,更是气势磅礴、视野宏阔,贯通历史、现实、未来,展现其历史穿透力和历史洞察力,体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历史智慧。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彰显了其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对历史研究的高度重视。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全球史观、大历史观以及分析研究历史问题时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客观研究历史上的人和事,做到坚决同党中央做出的决议保持一致的重要示范,体现在二十大报告中就是“六个坚持”,(7)“六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时代创新,不仅为中国海关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正确史观和理论遵循,而且为“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成果的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正确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新时代开展中国海关史研究有了明确的主题主线和重点亮点

历史主题是历史发展的主脉,历史主线是历史主题的延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以“中华民族复兴史”作为深化党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新时代“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指明了正确航向,确立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对新时代开展中国海关史研究意义重大,起到关键的导航作用,有助于客观全面梳理中国海关史特别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海关探索史和新中国海关建设发展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初始,就胸怀民族复兴的崇高信念,毛泽东、李大钊、蔡和森等一批早期党的领导同志以极大的热情倾注于收回海关主权运动,藉此唤醒民族觉醒。中国共产党在成长过程中,持续发动、组织和领导“省港大罢工”“收回海关主权斗争”等海关职工革命斗争运动,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无情抨击列强的强权与侵略。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以佘毅、茅丽瑛等为代表的海关地下党员投入抗战最前线,以坚毅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敌伪开展英勇不屈的殊死抗争,唱响了催人奋进、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从陕甘宁边区到东海关等旧海关的全面接收,红色政权下成长起来的“税关人”开始了人民海关的早期实践探索,最终成功接管和改造了帝国主义把持的旧中国海关,完全掌握了“国家大门的钥匙”。因此,中国海关史研究必须紧紧围绕“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主题主线,开展对共产党领导的海关职工革命斗争史、红色海关探索史、新中国海关建设史的研究,用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海关奋斗史和新中国海关发展史诠释伟大的建党精神,进一步阐明人民海关从哪里来,往哪个方向发展,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海关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明确主题主线基础上,新时代开展中国海关史研究必须抓住重点,突出“新时代”海关史研究的亮点。新时代之所以成为党史、新中国史研究新的重点领域,是由其自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新时代是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离现实最近、最鲜活、最重要的历史。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一半以上的篇幅系统阐述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判断,使新时代研究如拨云见日,有了明确的、根本性的指导方向和原则。因此,新时代开展中国海关史研究必须把新时代海关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历史作为重点亮点,用中国海关改革发展成就坚定“四个自信”,用中国海关事业发展实践验证“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建设凝聚历史智慧和前进动力。

五、“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的未来规划

为全面提升中国海关史研究水准,海关总署关史办正在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为“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1.在营造良好研究生态方面。统筹处理好常态化研究工作与社科特别委托项目研究工作的关系,以推进“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为重点,依托上海海关学院新设立的海关史研究院,成立项目研究基地,同时发挥海关垂直领导优势,围绕“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大纲,推进“海关史专项”署级课题申报管理工作,建立项目服务保障协调工作机制,用好各方资源,在专家队伍集聚培养、档案查阅整理、学术信息咨询、图书资料电子化应用等方面,为海关史研究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2.在搭建研究交流平台方面。不断强化中国海关史研究的权威性,吸纳更多高校及研究机构参与中国海关历史研究工作。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拟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定期举办“中国海关史学术研讨会”;加大与海关系统外的学术交流力度,逐步建立中国海关史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高质量办好《海关研究》(海关史专刊);丰富充实“中国海关历史”网页专栏内容,及时交流发布研究工作动态。

3.在提升扩大研究成果应用度和影响力方面。在严把海关史研究成果政治关、史实关、质量关、服务关的同时,有计划地编辑出版“中国海关史料丛书”“中国海关史研究丛书”;全力以赴完成《中国海关年鉴》编纂出版工作,这在新中国海关历史上尚属首次,是海关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推动“海关史专项”署级课题立项结题评审工作,吸收利用相关研究成果为“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提供辅助参考;积极推进海关史研究与成果宣传教育,抢救征集并用好海关史资料(包括口述史料等),尤其是挖掘红色海关资源,利用海关博物馆和关史专题展览、新媒体平台等渠道,讲好中国海关故事,丰富海关历史文化,不断扩大中国海关史研究的社会影响。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新时代开展“中国海关史”项目研究,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突出中国海关史研究的政治性,用学术讲好政治,用政治引领学术,把加强中国海关史研究与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结合起来,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突出对新时代中国海关的历史研究,进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新时代海关人干事创业的动力,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建设,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

猜你喜欢
中国海关海关总署海关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近代中国海关史百年研究回顾与反思
清代广东十三行与粤海关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5年7月)
中国海关改革与现代化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量值(2013 年1-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