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很多学生因受到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逐渐缺乏学习兴趣,出现偏科、逃学、沉迷网络等一系列厌学行为。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课程能够增强学生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感,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会正确看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控制的各种外在因素。本文尝试从小学生厌学行为的表现和原因方面分析,尝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善学生的厌学行为。
[关键词] 厌学行为;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普遍,表现出学习兴趣逐渐缺乏、讨厌学校的学习环境、抵触老师的教学活动等现象。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萌芽的重要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厌学现象的存在会深刻影响他们的持续发展。因此,观察学生厌学的表现,探讨学生厌学的原因,探索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辅导方法,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尝试分析小学生厌学行为的表现和原因,并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课程来改善学生的厌学行为。
一、小学生厌学行为的表现
学生厌学主要分为三类——轻度厌学、中度厌学、重度厌学。小学阶段比较常见的为轻度厌学和中度厌学,本文主要关注学生常见的厌学状态。
第一类为轻度厌学。一般来说,轻度厌学的学生基本可以正常上学。这一类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的动力不足,有选择性地喜欢某一门学科或者部分学科,或明显表现出只喜欢听某一位老师的课,不喜欢某些课程。
第二类为中度厌学。中度厌学的学生会以各种理由拖延上学的时间。他们就算被迫按时到达学校,也很难在上课铃打响时回到教室,而是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漫游,拖延回班级上课的时间。通常中度厌学的学生都有比较严重的偏科现象,学习态度比较懒散,上课容易发呆,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做作业拖拖拉拉,通过头疼、肚子疼等各种理由要求回家休息。
第三类为重度厌学。这类学生借身体不舒服等理由,逃避在学校的学习,并选择在校外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在家里上网打游戏、看电视连续剧,或者沉迷抖音、火山、哔哩哔哩等应用程序。
二、小学生厌学行为产生的原因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需要同步掌握的学科种类越来越多,对学习成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课内外学习的任务也愈加繁重,家人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值给其造成的压力使得学生难以承受。
首先,家庭过高的期待给学生带来了过重的压力和负担。学生背负过量的期待值会减弱他们在学习阶段的愉悦感。很多家长只关注考试成绩,并用考试成绩来衡量自己孩子的能力水平。当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时会实施惩罚措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家长选择夸奖的教育方式,但对学生所取得的成就过度夸奖,反而导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足,更加不敢面对困难,只愿意做简单的、容易完成的事情以获得家长“表演式”的夸奖。
其次,社会各界都以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方式。重视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缺少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使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三、探索解决学生厌学行为问题的措施
学校为厌学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社团活动,帮助他们恢复与社会的正常联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满足他们最基本的学习需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同时,学校对厌学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实施药物治疗法,运用适量的抗焦虑药物为其减少社交焦虑,调整错误的认知状态,同时寻求家长的配合,在生活上耐心关怀,帮助厌学学生及时宣泄心理压力。
根据调查,小学生普遍觉得学习成绩好是自己足够努力的原因,但是也开始意识到个人能力对学习成绩有一定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对学科内容不感兴趣,但是对娱乐八卦感兴趣,上课走神老师一看自己就紧张等,这表明了外在因素是决定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次探索根据以上调查情况,联合心理老师开展厌学学生的心理辅导干预,希望通过增强学生对自己的控制感,以体验成就感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降低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一)设计厌学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在前期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结合实际调查结果筛选出需要干预的厌学学生的名单。在征得学生和学生家长同意的前提下,确定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名单,明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开展场所。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之前,所有辅助人员要在心理教师等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完成方案,并参加团体辅导的专业培训学习,学习与这一次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开展厌学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厌学学生形成稳定的团队活动反应,了解什么是团队凝聚力,并形成温暖有爱的团队活动氛围;第二阶段通过团体活动,提高厌学学生面对失败并化解失败的自我調节能力;第三阶段通过种植活动的开展,组织厌学学生分享收获,清除不良情绪,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1.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第一阶段的活动主要是为了使厌学学生感到团体的友善,增进厌学学生之间的感情,并初步建立彼此互信的良好氛围。通过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厌学学生了解团队活动的要求和这种共同成长的团体合作模式,更好地推动接下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如下表所示)。
首先,由学校的心理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向厌学学生说明这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活动目标及活动流程,并提出一定的规则要求。其次,厌学学生轮流进行简要的自我情况说明。因为各学生之间彼此尚未熟识,活动由闲聊开始,各个被试成员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见闻趣事,教师从中进行整体局面的把控。接着,1号学生看向2号学生,针对2号学生提出自己的一个问题,2号学生回答了1号学生的问题之后,转向3号学生并提出针对3号学生的问题,依次继续,直到1号学生回答了问题。这一环节结束之后,开始进入到主体辅导活动环节。
第一阶段的主体辅导活动是团建过程经常进行的“抢报数字”游戏。在活动开始前,每一位团队成员都需要寻找一个代号以替代自己的真实姓名,代号可以是明星、卡通人物或者动物等。此外,如果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两个学生写了相同的代号,则要为自己代号补充一个形容词。活动结束之后由心理老师组织全体成员发表活动感受,进行活动总结。
通过第一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厌学学生之间开始产生了初步的交流,能明显看到他们彼此开始放下戒心,参与热情大大提高,为接下来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效果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2.第二阶段——成长阶段
第二阶段的活动目的是使厌学学生了解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对于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影响,通过彼此分享,了解每个人的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找到自身不良情绪的不合理性,并开始思考调整自我认知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第二阶段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1)深度认知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与情绪的关系。个人能力属于内部稳定因素,不可能随意提高且不受自己控制。努力程度也是内部的因素,但与个人能力相比,虽然可以控制但不是很稳定,受到情绪的干扰比较大。学习任务能不能完成与学习任务的难度有很大的关系,属于不可控制的范围。
(2)观看儿童电影《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领悟榜样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心理教师在观看的过程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共情电影中主人公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并逐步把从电影中获得的感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促进厌学学生自身抗压能力的提高。
(3)组织“成功到底是靠运气还是靠努力”现场辩论赛,引导厌学学生直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件事情有什么影响,从而加深个人努力程度影响学习的认知。
(4)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各自的经历——“说出我的心里话”,完成的学生可以挑选一个小土豆作为后续种植活动的奖品。当一个集体逐渐形成了包容、理解的团队氛围时,参与的学生会降低自身的防备等级,逐步敞开心扉。
(5)開展土豆种植活动。在种植土豆的过程中,学生们得出了以下结论:我的知识经验告诉我土豆发芽有毒不能吃,但我没有被这个负面信息所影响,而是把土豆切块种在土里,让它们多晒太阳,还不用特地给它们浇很多水,我居然收获了一大堆土豆。
3.第三阶段——结束阶段
最后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在心理老师的带领下分享自己在这一次心理辅导过程中的成长和改变——从一开始的不说话、不信任,到最后的自信热情。厌学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意识到自己往往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走向失败,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厌学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厌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了积极的引导。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干预,厌学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之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能够尝试用与以往不一样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良情绪和面对方法,也能够正确看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控制的各种外在因素,让厌学学生对接下来自己要面对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信心。
汤舒婷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