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校园心理剧是具有教育、治疗以及审美等功能的团体心理辅导。当前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无法调节等心理问题。为改变学生的心理现状,笔者积极探索小学生心理“自助式成长”实践路径,以此为小学心理辅导模式打开全新的视角,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式成长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版)》指出:“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可见,实现学生的“自主自助”能力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学生心理普测结果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无法调节等方面,呈现出基数大、分布散的特点,而个别心理辅导存在受众面小、缺乏针对性与深刻性等问题。
笔者尝试将校园心理剧引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小学生心理“自助式成长”实践路径,即探寻“开发”之法,实现心理问题的精准对接;探寻“运用”之法,实现心理问题的深度感悟;探寻“评估”之法,实现心理问题的有效追踪,以此为小学心理辅导模式打开全新的视角,帮助小学生自主自助地解决心理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探寻“开发”之法,实现心理问题的精准对接
剧本的开发是校园心理剧的开端,直接影响着校园心理剧的辅导效果。笔者采用“借—改—创”三级开发路径,即“借鉴剧本”“改编剧本”“创作剧本”,以此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精准对接。
(一)以“借”促开发,对接典型性心理问题
典型性心理问题是指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具有共性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特征,如青春期问题、考试焦虑、人际交往等心理问题。由于此类典型性心理问题常常受到专家、学者以及一线心理教师等高度关注,相关的校园心理剧剧本的开发已较为成熟,此时直接借鉴剧本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即直接运用已创作的优秀且适用的校园心理剧剧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例如,笔者关注到学生的青春期变化,直接借鉴罗宁老师创作的校园心理剧剧本《我的青春不迷惘》,引导学生实现与角色的共情。该剧本主要讲述了小张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对同班异性同学小李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因为性格内向等原因,不敢找人诉说心事,无法排解内心的不良体验,经历了从迷茫到内心矛盾挣扎,再到正确面对与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认真体会角色的心理状态,走进并融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促使参演者与观众实现共同感悟与内省。
(二)以“改”促开发,对接变迁性心理问题
变迁性心理问题是指学生受到新时代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改变,呈现出急、重、奇等時代特征,从而导致借鉴他人的校园心理剧剧本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学生实际。那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对现有的优秀校园心理剧剧本进行适当的创意加工,改编剧本的情境、角色的设置与对话的内容等,以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良好的心理秩序。
例如,校园心理剧本《大人间的攀比》主要讲述了家长之间出现攀比之风的现象,使得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基于此剧本,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将剧本的情境改为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孩子”的存在无形之中会给自己家孩子造成严重的困扰,帮助父母学会换位思考,促使学生用心感受两个家庭中每个人的行为与心理变化,真正实现自我反思与升华。
(三)以“创”促开发,对接新型心理问题
新型心理问题是指学生在自身认知的过程中受到新的能量冲击而产生出新型的心理问题,如生命意义缺失、过度依赖手机与校园欺凌等心理问题,导致没有较为完善的校园心理剧剧本可以直接借鉴或间接改编。此时,教师需要先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筛选与解读,再根据学生心理的真问题与真需求自主地创作剧本,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例如,笔者面对如今的校园欺凌现象,基于受害者、施暴者与现场目击者三方学生的心理问题创作了《远离校园欺凌》校园心理剧剧本。该剧本放大了三方学生矛盾挣扎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三方学生转变自己行为与心理的方法,最终促使三方学生积极发生改变,摆脱校园欺凌的阴影。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呈现,学生们对校园欺凌中的“受害者”“施暴者”与“目击者”都有了一定深度的思考,在深度体验的过程中逐渐明晰正确的应对之法。
二、探寻“运用”之法,实现心理问题的深度感悟
校园心理剧的运用离不开演员、舞台、灯光与观众等方面的协调与配合。笔者有效运用“课程化”“活动化”与“数字化”等形式,使学生经历“研讨—创作—编排—展示—感悟”等环节,借助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与独白技术等心理技术,使学生生发具体的行为与情感表达,促使学生的心理感悟更具深刻性、聚焦性与延续性,多维度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课程化”运用,促发心理感悟的深刻性
为了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宣泄与释放的空间与方式,笔者尝试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开发四至六年级的心理校本课程(如表1所示),带领学生了解校园心理剧的发展历史,体会其育心效果,并且引导学生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转化为一个个校园心理剧小剧本。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与心理需求,此系列心理校本课程运用于四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四年级以理论认知为主,五、六年级以实践技能为主。学校依托拓展性课程,每学期采用短课时由心理教师进行错时教学。通过系统性地学习校园心理剧专业知识,学生经历问题的调查、发现以及剧本的创作、编排、展示、分享等环节,促使全体学生深度感悟自身,从而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活动化”运用,促发心理感悟的聚焦性
笔者通过学校每年5月份的心理健康主题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心理剧主题活动,建构“班级—年级—学校”三级校园心理剧展评路径,以合作竞评的形式逐级展示,最终将优秀的校园心理剧进行校级层面的集中展评,以促发学生感悟的聚焦性。
例如,六年级的校园心理剧主题为网络成瘾,剧本《网络恶魔请走开》中设置了两个小童,一个是听话懂事的小童,一个是网络成瘾、性格暴躁的小童。剧本借助两个小童的行为表现以及内心独白,反映出小童真实的内心挣扎以及对爱的渴望,同时聆听与感受父母、老师、同学等旁观者的真情表述,促使小童感受到爱与温暖,引发在场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感悟。
(三)“数字化”运用,促发心理感悟的延续性
笔者尝试将优秀的校园心理剧拍摄并制作成微视频。这些视频由学生自主完成,心理教师只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编辑与归类整理,使之形成学校的校园心理剧数字资源库,实现优秀校园心理剧资源的保存与共享。
微视频除了运用于校内课堂,笔者还将校园心理剧微视频上传至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平台,扩大校园心理剧辅导的覆盖面,促使更多有同样心理问题的学生实现专业的心理辅导。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时可以随时在留言栏里记录自己内心的即时感受与想法,这既可实现学生内在情感的发泄与表达,又可加强学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切实满足学生心理方面的真需求。
三、探寻“评估”之法,实现心理问题的有效追踪
黄海亚老师的实践研究表明:“坚持追踪随访,加强督察和关注,既是对来访者负责,更能检验辅导效果,方便及时调整技术和措施,利于提高自身咨询能力。”可见,追踪评估可以掌握学生经历校园心理剧辅导后的心理变化,以便心理教师调整后期的心理辅导方式。为了呈现校园心理剧辅导前后的全过程,笔者建构了多元化的评估模式,即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册、设计多元调查问卷、巧用心理评估量表,全方位地进行心理问题的有效追踪,以此体现出心理追踪的可视化、全面化与精准化,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加以介入。
(一)建立心理成长档案,体现心理追踪的可视化
心理成长档案是指学校心理辅导室为心理问题学生参与校园心理剧而准备的一本自我心理成长记录手册,能够清楚地反映学生心理转变前后的自身变化。 心理成长档案既可以记录采用校园心理剧进行心理辅导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学生的绘画、日记等辅助性辅导内容。通过心理成长档案,心理教师能够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心理转变进程,并且及时调整辅导方式,切实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问题与障碍,体现学生心理“自助式”成长的可视化追踪评估。
例如,心理成长档案根据校园心理剧的开展,既有学生的自填部分,又有心理教师的填写部分,还有空白区域留给学生进行情感的宣泄和抒發,促使学生产生改变的内驱力。
(二)设计多员调查问卷,体现心理追踪的全面化
学生在接受了校园心理剧的团体辅导后,部分学生会出现奇特的、反常的行为或语言,不易被自我察觉,但会被身边的人敏锐捕捉。因此,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否发生改变,仅凭学生的自我判断不足以确定,这就需要引入老师、同学与家长等人员对学生的日常观察与综合判断。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可以客观地对比学生的前后转变,全方位地掌握学生行为与心理的变化,体现学生心理“自助式”成长的全面化追踪评估。
例如,纸质调查问卷分为学生自我评价表和家长评价表,包括人际交往、生活状态、学习状态、情绪状态等维度,借助学生自身、家长、科任老师与心理教师等亲近人员的细致观察给予学生客观评估。
(三)巧用心理测评量表,体现心理追踪的精准化
心理测评量表是根据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采用专业的心理学操作方式,对测评学生的能力、心理特征以及人格品质等方面进行科学、标准化的评估。在学生体验校园心理剧前后,笔者采用相同的心理测评量表对学生进行统一施测,通过前后数据的对比来追踪学生的心理转变情况,可以更好地评估校园心理剧对学生的辅导效果,也能及时帮助心理教师调整校园心理剧的内容设置及整体辅导模式,体现学生心理“自助式成长”的精准化追踪评估。
例如,笔者采用Asher等人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对小学生进行整体分析。以下为校园心理剧干预前后小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检验,对比发现,小学生的孤独感差异明显,且校园心理剧干预后小学生孤独感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表2),可见校园心理剧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有积极作用。
面对当前频发的小学生心理问题,学校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必须积极采取心理辅导手段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而校园心理剧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的新方法,具有教育、治疗以及审美等功能。通过探索“开发·运用·评估”校园心理剧的育心联动模式,实现与心理问题的精准对接、深度感悟以及有效追踪,以此打造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新路径,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杰.校园心理剧在青春期生命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7).
[2]刘玉平.运用校园心理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11).
[3]车海琪.展心灵之惑,抚内心之伤——校园心理剧开发和使用的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10).
[4]胡丹妮.“剧”焦心灵舞台 奠基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剧自主创作[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5).
朱家浩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横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