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送?何小霞?王惠
[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对生物学教学的新要求,凸显课程与教学的育人价值,追求心灵的成长、觉醒和转向,《生物教育心理学》让我们体悟到:“心”藏着教与学的全部密码,其中教的密码是培育“心”之思维,学的密码是强健“心”之力量,评的密码是促进“心”之发展,记的密码是搭建“心”之回路,悟的密码是生成“心”之智慧。
[关键词] 生物学教育;核心素养;心灵;心理
时代新人的培育,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等体系共同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和持续发展赋能。当然,攀登学习之山峰,离不开记忆之石梯,以及内心的悟道。为了找寻“心”之理、“心”之律和“心”之道,笔者走进胡继飞教授的力作《生物教育心理学》。笔者发现:“心”藏着教与学的全部密码——教的密码、学的密码、评的密码、记的密码、悟的密码。
一、教的密码:培育“心”之思维
思维是人类的高级认知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凭据,是人类对事物间接性、概括性的认识。作为生物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双料”资深学者,胡教授在书中专程对生物学科思维进行了概述。生物学科思维不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性(如间接性、概括性),而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就生物学科思维的特殊性来说,其主要表现在生物学科思维是以生物学科语言为中介来进行的,即从本质上讲,生物学是由一个个彼此关联的生物学概念组成的。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思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而建立在基本生物学概念基础上的推理和判断则是生物学科思维的基本方式,所以生物学科思维主要是一种理性思维。
教师如何培育学生的生物学科思维?首先,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学科知识是打开学科“殿堂”和认识学科规律的钥匙,是建立学科概念、学科思维和学科思想的基础,是形成学科语言、学科色彩和学科性格的条件。其次,指引学生在学科实践或探究中学会如何运用生物学科思维,即知道怎样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思维。书中认为,生物学科思维同样遵循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等一系列过程与方法。这就表明,教师要创造学科学习环境,引领和指导学生亲身经历上述过程,运用上述方法,从而使之建立一系列的生物学概念,并加以判断、推理和应用。最后,要用好生物学教材,并整合师生自身素材和其他生物学资源,聚焦生物学大概念,注重探究实践,进行综合育人、协同育人和实践育人。
二、学的密码:强健“心”之力量
学习是生命的本能,是学习者的内心对话,也是人们生活、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同样教师的教育下,学习相同的课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力不同。学习力不仅是学生关键的成长力,而且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概念学习力,从而强健其“心”之力量?书中重点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概念习得包括概念形成、概念同化和概念转变三种方式;同时强调,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生物学概念的主要方式,即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展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新概念。作者还提醒教师,当学生的前概念与新概念发生冲突而不一致时,学生需要通过概念转变来掌握新概念。对此,教师可采用基于认知冲突的教学策略来解决前概念的困扰,使得新概念更容易接受。
三、评的密码:促进“心”之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回答“教得如何”或“学得如何”的问题。现行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均把“学业评价促发展”列为课程理念之一,致力构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学业评价体系”。无论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评价,还是满足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的评价,或者是促进核心素养形成的评价,在本质上都是促进“心”之发展的评价。
如何利用教学评价的测评、诊断、激励和导向等多种功能来促进“心”之发展?书中说,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做出价值判断,而现代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出现使极为复杂的教育测评成为可能。作者从生物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生物学学业测评的内容与方法、生物学考试中的命题技术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这能为生物学教师开展教学评价提供较为丰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四、记的密码:搭建“心”之回路
“记”,在这里主要指记忆的意思。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过的事物的一种反映,包括对事物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识等过程。记忆不但具有识记、回忆或再识的功能,而且存在遗忘的规律。通常,记得多,且保持得多,方能忆得多。对此,教师不仅要深谙学习之规律,还要指引学生解开记忆的密码,帮助他们搭建好“心”之回路。书中对与生物学记忆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记忆研究及其发展的概述、生物学学习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原理、生物学记忆规律和记忆术。这能为教师提供非常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指引。
好的记忆力,不仅能记得快、记得多,还能记得牢。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一方面,教师要借助合适的媒介,运用适切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的敏捷度、持久度和准确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创造条件促进“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在学生记忆回路上快速流转,直到形成永久记忆。
五、悟的密码:生成“心”之智慧
教育是一门智慧之学,课程教学承担“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使命。教师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充满热爱与敬畏,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而且要领会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思想、课程标准的精神、课程的育人价值,还要明晰教、学、评的原则与原理,包括学习与记忆发生的规律、学生身心成长和认知的规律。教师应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当教师生成了“心”之智慧,就破解了悟的密码,从而合成悟性的“蛋白质”,进而形成充满悟性和智慧的教育教学行为。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悟性和智慧。
那么,教师的悟性从哪里来?教师的智慧何以生成?陶行知说:“我的教学悟性和灵性从实践中来,从读书中来,从思考中来,从艺术中来。”这说明,教师应深深扎根于课堂教学,坚持阅读学习,学会思考,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艺术。一言以蔽之,从根本上来说教师的悟性是从成长中生发出来的,只有不断成长的教师,才能不断生长出为师之智慧。
[参考文献]
[1]胡继飞.生物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李文送.论学科教学育人的六重境界[J].当代教育科学,2018(06).
[3]李海燕,仲彦鹏,孙玉丽.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学习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9(03).
[4]李文送.育全人·少而精·强主动·重探究·促发展:《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教学取向[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2(Z2).
李文送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教研中心主任。
何小霞 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初中部副校长。
王 惠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三和实验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