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杨?段辉
[摘要] 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革新,“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形态进一步重塑。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质量阅读教育的推进意义,认识“互联网+”背景下高质量阅读教育的形式表征,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质量阅读教育的推进策略,努力构建高质量阅读教育体系,改善阅读教育生态。
[关键词] 互联网+;高质量阅读;教育形态
“互联网+”是融通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一种创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嵌入,人们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质量阅读教育,能够以浸润式的熏陶促进文化理解,以虚拟化的体验融通现实符号,以系统化的任务强化思维对话。它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搜集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通过在真实情境中探究阅读的多模态文本,各种信息化的文化情境或者知识内容,有效浸润、熏陶学生的文化理解,促进综合能力发展。同时,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化教学,教师能够通过信息可视化、灵动化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学生经历虚拟化的体验,融通各类难以理解的内容,了解不同的区域知识内容。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和教学过程中的无力感,而且也让学生通过虚拟的体验掌握具体的内容,衍生出更多的思维能力。此外,多样态的实施方式还帮助教师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增进教育教学成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强化。系统化的任务实施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一场思维的交流和碰撞,提升了思维品质。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动高质量阅读教育发展、探索高质量阅读教育模式意义重大。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质量阅读教育的形态
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质量阅读教育体系,需要实现阅读教学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一是更新完善阅读资源,让新时代的各种信息与知识相互联通,突破不同学科知识的边界、不同区域的边界、不同类型的边界,形成联通万物的可视化、大集成表象;二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信息现代化模式与工具,促进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动态交互,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并化外在为己出;三是在教学活动方面,利用互联网的多种便利,延展学生思维能力;四是结合信息现代化的大数据分析技巧和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精准的评价,全方位考查学生素养提升情况。
1.阅读资源:联通万物的可视化集成。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对阅读材料进行多方面的联系,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地域之间的鸿溝,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联通万物的互联网中享受具象化、可视化、具身化的学习过程。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研究设计,将相关的阅读知识内容利用互联网进行多维度创建,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原本枯燥的阅读更加灵动有趣,促进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主动进行高质量阅读,引发深度思考。
2.教学环境:动态交互的沉浸式体验。“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联结阅读知识,以更具体、更灵动、逻辑更清晰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沉浸式观察和探究,感受学习过程中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地与基于技术生成的内容对话,与同学合作沟通,与教师交流互动。可以说,“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质量阅读教育,不仅让学生完成传统的知识传递过程,更让学生在教学环境中体会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动态而交互地体验各方面的知识内容,主动迸发多种思维能力。
3.活动内容:思维进阶的延展性任务。“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质量阅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系统化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态感受并解决任务的同时,形成动态思考的思维能力,通过对任务的聚焦,精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出范式,走向生活实践,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其创设任务群的方式也有助于合作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我内省和深入思考,与同伴、与教师互评互改,加深互动交流,实现同步发展。如此,学生会用发展性眼光看待彼此的多方面能力,在互相沟通、互相探讨中互帮互助,获得新的成长,从而实现思维的有效进阶。
4.评价方式:聚焦素养的全方位考查。评价是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和学的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方面、全方位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情况。“互联网+”背景下的评价方式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操作下做到更加全面。教师可以利用多种信息途径、多场景表现、多角色数据融合采集评价信息,如电脑、手机、班牌、智慧黑板等,并及时做出调整。相比人工评价,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具精确性和全面性,有助于聚焦素养,全方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构建高质量阅读教育的实践路径
开发新的高质量的教育模式,需要综合考虑教学模式、资源素材和育人环境,以促进整体发展。为了推进“互联网+”背景下高质量阅读教育,应当构建高质量的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链接高质量的延伸性阅读资源素材、营造高质量的沉浸式阅读育人环境。
1.构建高质量的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
现代化技术引入课堂后,一线课堂涌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各地也相继开发出丰富的课程类型。但研究发现,许多吸引眼球的所谓现代化信息技术课堂浮于表面,未能很好地结合课程内容,有效联结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高质量的阅读教学实施需要构建高质量的交互模式,课堂上,教师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创建合理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阅读联结。结合具体阅读内容,教师需要分析课堂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否有必要,是否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起到作用,不能为了丰富课堂形式而盲目创设各种互动过程。而且,互动的过程也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可以通过共享共读的阅读模式,让大家在文档上进行编辑、分享感悟、抄录笔记,了解彼此之间的不同感受。这样的阅读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高效阅读,实时分享自己、了解别人的感悟,从而避免阅读课堂变成沉闷的文章浏览或者浮躁的师生互动。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开发出更多形式的交互式阅读模式,重点在于教师要把握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让复杂的信息化教学变成浮躁的形式表现和内容堆砌。
2.链接高质量的延伸性阅读资源素材
传统阅读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学过程中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比如,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想要给学生拓展补充一定的阅读资料,往往无法高效地搜集高质量的延伸性材料。对此,“互联网+”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能够多种途径、多切入口地链接大量的延伸性阅读资源素材,提供丰富的拓展性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号、知乎、中国知网等网络公共平台获取各种信息,促进其阅读能力提升。而且,图文、视频的形式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更真切地领会相关内容的情感态度与倾向,有助于阅读共情。此外,教师在借助“互联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要严格把关,甄选高质量的资源与素材,增强学生辨别信息的意识,避免受到外界各种负面杂音的干扰。
3.营造高质量的沉浸式阅读育人环境
协同高质量的沉浸式阅读育人环境,需要进行多层面布局。校园物质层面,如学校的地理位置、校园面积、建筑风格、绿化程度、校服等,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所学校的人文精神、价值定位和发展方向。学校制度层面,如在学校组织制度、规章制度、教学组织形式中存在的非预期的阅读影响,以及学校领导者的教育理念。组织制度以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规范化运行,学生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特征中学到了规范和应有的态度,在无形中完成了服从的社会化功能。学校精神层面,它是阅读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实体性精神文化和人文精神文化。实体性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书籍、报刊及各种文献资料,这些都是学生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养料。人文精神文化即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等。在整个环境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处在影响和被影响的过程中。此外,授课教师的言行、业务水平、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这些因素也在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总之,我们应当努力优化这些因素,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素养,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改善阅读育人中的自然环境和精神环境,促进学生实现沉浸式高质量阅读。
[本文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学生阅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2YKYB-07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艳茹,郭蕾.成长型思维:“互联网+”时代教師自主发展的动力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04).
[2]严贝妮,鞠昕蓉.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模式与创新研究[J].图书馆,2017(10).
[3]胡东平,向瑞华.“互联网+”环境下人文特色学校班规生成研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0(01).
[4]李淑云.“互联网+”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6,14(37).
[5]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