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3-07-30 11:22王玉玺
文教资料 2023年7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大学生

王玉玺

摘 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赋予新内涵的文化成果总称。革命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对于厚植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蕴、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具有重要育人价值。革命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一环,探析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充分发挥高校革命文化育人作用,培养大学生的革命认知、情感、意志,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激发革命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革命文化教育 价值意蕴 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已成为代表国家记忆的核心文化表征,凝结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革命文化始终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大学生正值储备知识关键时期,未来要担起传承革命文化的重任,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保驾护航。而高校革命文化教育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厚植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蕴

革命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宝库。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教育方针政策强调“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百教“德”为先,发挥革命文化“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高地,立德树人是革命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经革命文化涵养、淬炼的高尚道德品质,是高校潜心立德树人的理想范本。而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要以革命历史教育为基础,以革命精神教育为动力,以革命优良传统为规范,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构建革命文化协同高校培养体系,共同推进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有效落实,更好地弘扬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集体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培育自觉的道德实践,从而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之栋梁。

(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构成和基础之一。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理论上的成熟和信仰上的坚定,革命文化包含指导革命实践成功的先进科学理论、坚定政治信仰、独特精神标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构成和基础之一。高校是培养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在高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理论支撑。”[2]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强调革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对办好高校思想政治课、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具有重要价值。

从发展进程上看,革命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渊源和基础,在文化自信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使中华文化得以历久恒新、绵延至今。因此,革命文化成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文化来源。从历史维度上看,经过淬炼洗礼的战争年代产生的革命文化是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路上不断应对风险战胜挑战,从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文化密钥”,应学习革命文化发展历程、厘清革命文化发展历史逻辑,培育和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信念之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借助革命文化教育,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需,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饱满底气。

(三)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沃土

革命文化为大学生奠定了理想信念的根基。革命文化凝练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中,中国共产党因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一代代革命先辈突破艰难险阻,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文化精神引领。

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信仰力量,将革命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自觉性。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3]。新的历史新的特点,当代中国大学生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中,需要树立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准方向,面对世情国情变化时坚守初心。立足新时代,高校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基地,高校教育者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传承与弘扬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基因,促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践行立德树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由多种范畴组成。革命文化教育包括革命历史教育、革命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等,其中革命历史教育是基石,贯穿革命文化教育的始终;革命精神教育作为革命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引领发挥教学铸魂育人的作用;革命传统教育则是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以革命历史教育为“基”

革命历史教育是革命文化教育的基石。革命文化孕育并成长于革命历史岁月中,革命历史造就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印证革命历史。要进行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活动,首要是坚持革命历史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把握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加强培育其对革命文化的接纳、认可和认同感。

马克思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4]教育者应明确中国革命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贯穿革命文化发展的历史主线。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斗争、革命力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革命文化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首先,革命文化在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中孕育,在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中发展。其次,革命文化在建设年代的社会革命与艰苦奋斗中成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继续丰富。当下,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进入新时代中升华。“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5]革命文化承载历史、连接未来。高校教育者要让大学生清晰革命历史形成发展之“脉”、理解革命文化建构之“基”,推动革命历史教育走深走实,唤醒大学生革命历史记忆,引导学生建立对革命文化的认可感、认同感,从革命文化中汲取不断奋斗的力量源泉。

(二)以革命精神教育为“核”

革命精神教育是革命文化教育的核心。“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6]革命精神是砥砺青年学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动力。高校教育者通过掌握各阶段、各地区的革命精神内涵及具体精神形态,系统梳理层层递进的演进脉络,向大学生阐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反复凝练、建构,涌现出蕴含不同精神特征,并以人物、地域、事件、行业命名的近百种具体革命精神,如新民主主义时期塑造出了“科学、民主”的五四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不畏牺牲、不惧万难”的长征精神,“图强自律、高效团结”的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形成了“舍生忘死、不畏强敌”的抗美援朝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北大荒精神,“亲民爱民、科学求实”的焦裕禄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大庆精神及“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了抗震救灾精神,抗洪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的北京奥运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新时代形成了“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等。

高校教育者要坚持从党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握每一种革命精神内涵要义和精神实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抵御外来消极文化思潮的渗透。青年学子应读懂悟透伟大革命精神,有效融入具体工作、具体生活实践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夯实精神基础。

(三)以革命优良传统教育为“范”

革命优良传统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淬炼的优良作风、革命人格和崇高品德的集中反映,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党的领袖在不同时期都做过精辟概述,包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两个务必”“五个一定要恢复和发扬”“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三严三实”等。

高校教育者传承、弘扬党的革命优良传统,要深刻把握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主要特征,始终把追求崇高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德品质放在第一位;持之以恒地发扬勤俭节约、实事求是、对群众负责、严守纪律规范等的优良作风,继承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自我革命,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质,以革命优良传统教育为“范”,培养不负历史重托的时代新人。

三、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学理研究,构建话语体系

在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活动需要厚实学理支撑,强化基础性理论研究。思政教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实践进行学理分析,深化革命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为强化革命文化基础研究和学理支撑,在2013年7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八所高校联合设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高校可通过推动人文社科科研体制改革,开发建设革命史、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研究高地,动员广大教师学者申报科研项目,在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创新队伍建设上提供政策保障和有力支持。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为此,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智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革命文化育人深入校园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中国与外界处于非对称性的话语环境,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话语体系进行“文化占领、渗透、侵蚀”,致使我国主流文化处于“失语、失声、失踪”的境地。就此,我国提出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并巩固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革命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体化的代表,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题中之义。高校要推动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标志性话语体系,叙述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主动应对西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冲击革命文化的挑战,占领主流话语权,攻克“文化失语”问题,提高大学生鉴别外界精心设计“文化圈套”的能力。

(二)用活革命素材,讲好革命故事

革命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方面。物质形态的革命文化资源包括革命过程中留下的遗物、遗址、遗迹和纪念建筑,即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实践遗留下的物质载体,遍布于全国各地的革命文化遗址遗迹,是革命精神的孕育基地,折射出革命先辈崇高的道德品质。非物质形态的革命文化资源包括革命英雄事迹、革命历史文献、革命诗词歌谣、革命文学艺术作品等。挖掘和善用这些鲜活的材料,拓宽传播的渠道,使高校大学生感受革命文化资源的熏陶,进而塑造灵魂、锤炼品格。

革命教育文化育人工程是大学生传承革命基因、筑牢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工程。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为高校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提供了方向和遵循。思政教师将革命文化素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带进课堂,充分挖掘、深入凝练教材内外的革命文化素材,用足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推进革命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下功夫,激发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新活力。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与革命文化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融合度不够等问题,可将近现代与革命文化教学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人物及作品融入相关课程,讲清、讲透、讲活革命文化百年演进的历程;将体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文化素材融入相关课程的理想信念、爱国教育模块,补足青年学子精神之“钙”。同时为了避免教学形式单一,影响大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热情,可使用课程展示、多媒体智能技术,通过录音、视频、图片“活化”革命历史故事,将革命故事有计划、有层次地贯穿教学始终。

(三)增强社会实践,培养文化自觉

首先,增加实地参观教育活动。高校可利用假期和重大革命纪念日,让大学生切身接触革命纪念馆、革命博物馆、革命圣地等彰显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拉近革命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跨越时空感受革命文化脉搏;组织大学生走访革命老区,参观革命文化基地,通过考察、感知、回忆革命文化,促进对革命精神的体悟,引领大学生成为革命文化的传承践行者;通过采访老一辈革命家及其后代,近距离接触革命历史人物,激发大学生成为革命文化的自觉继承者。

其次,开展生活化、形象化教育。高校应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通过组织革命文化征文活动、革命文化短视频创作征集活动,观看革命文化宣传纪录片,歌颂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表演,革命文化题材艺术作品赏析等开展校园革命文化教育。同时,推进革命文化教育工作“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着力加强校园革命文化建设。组建师生宣讲团,开展革命文化主题讲座,调动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的内驱力。开展理论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增强师生对革命文化理论的认识,使学生能够理性辨别错综复杂的外来文化,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争做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可靠接班人。

四、结语

对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路径,为高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工作奠定基础,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爱党之情以及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传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弘扬革命先辈伟大的革命精神,让革命文化融入血液、浸润心灵,成为激励大学生奋勇向前的文化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薪火相传、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22-10-26.

[2] 桑利娥.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0(7): 151-155.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7-18.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5] 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J].理论导报,2019(1):35-36.

[6] 习近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J].求是,2021(17):4-20.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革命文化生成演进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TJKS18-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