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李雪松
悲剧有着十分惊人的魅力,它可以引导学生“看到”人类生存的真实状态,领悟人间悲剧美感的所在之处,并在心中产生悲悯的情绪。为了更好地解读悲剧文本,教师应该着重分析悲情诗歌群文阅读的属性特点,带领学生聚焦议题,了解诗歌作品中的“悲”,接着组合文本,选择最佳模式,构建高效语文诗歌群文阅读课堂,最后集体建构,高效引导,以此引导学生了解悲的诗歌的写作手法,同时转化悲情为动力,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诗歌群文阅读是围绕议题开展的,议题不但能够表达出每组诗歌的主题、特征,还能突出教师的教学意图。在带领学生实施群文阅读之前,要先确定群文的议题。人生各有悲,作为人类的主要情感,悲会给人带来痛苦、悲伤、郁闷等情绪。在文学领域中不同的悲有不同的美学价值,是人在经历一系列悲伤的事情之后,产生的更深刻的感悟,在这些感悟中汲取力量,能够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众多悲中,有亡国之悲、思乡之悲、壮志难酬之悲等等,此时使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本文以“感悟诗歌中的‘悲”为议题开展高中语文诗歌群文阅读教学,希望能够通过群文教学法帮助学生了解众多诗歌作品中的“悲”,走进作者“悲”的世界中,帮助学生通过“悲”来感悟世界,化悲伤为力量,在生活中更好地追求美好。
在浩如烟海“悲”主题的诗歌中,只有合理组织文本,找出各种“悲”的诗歌的内在联系才能确定阅读模式,达到理想的群文阅读教学效果。常见的群文阅读模式如下。第一,“以一带多”,以此来实现以旧解新。此类群文教学中以一首诗歌为主,带动学生学习其他几首诗歌。在“以一带多”的诗歌群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能够指导学生深入了解一首诗歌的学习方法,然后将其运用到其他诗歌的阅读学习中,如此通过演绎推理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整体技能。第二,“以多带一”,以此实现诗歌的归纳整合。即以多文本为主,一篇文本为辅的形式实施群文阅读。在此类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将多篇诗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横向关联,然后实施阅读,总结一个作者、一类诗歌的特点,然后再以一首诗歌进行验证学习。这种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多篇诗歌阅读中信息提取能力,能够高效整合信息。
基于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关于“悲”诗歌的整合分析,本文决定使用“以多带一”的模式组合文本,让学生了解不同诗歌中各种“悲”,进而能够直面人生,坚强不懈地前行。选择课内富含悲情的诗歌作品有:《登高》《声声慢(寻寻觅觅)》《琵琶行并序》《涉江采芙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桂枝香·金陵怀古》《临安春雨初霁》,课外选择含悲的辅助诗歌作品有《春天,十个海子》《万叶集》。一共九篇诗歌进行组合。
群文阅读提倡摒弃以前单篇文本精讲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在此教师要秉承“少预设、多生成”的教学理念,在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集体优势。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导学
课前为学生发放课内七篇、课外两篇诗歌的文本内容,设置任务:“请找出其中的‘悲。”设计导语:“人生中会经历很多悲的情绪,与喜不同,人们面对悲往往会逃避、会畏惧,因为悲会带来消极、痛苦的体验。悲有很多种,古今中外的诗歌中也都有对悲的描述。面对悲伤,不同人呈不同态度,有的会直面悲,有的会转化悲,有的会升华悲。悲伤有时也会让我们更加成熟,给予力量,指引我们砥砺前行,这节课我们来探索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悲,看看怎样能够化悲伤为力量。”
(二)回顾议题
经过前置学习,找到不同诗歌中的“悲”,课堂开始让学生展示前置学习效果。如《登高》中的“悲”指生活贫穷,志向未能实现的悲;《琵琶行并序》则是悲人自悲,通过对琵琶女的同情表达自己的迁谪之悲;《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家破人亡、丈夫去世、颠沛流离之悲。通过对诗歌中“悲”的阐述,教师做最后的总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悲:怀才不遇之悲、亡国之悲、丧夫之悲、穷困潦倒之悲。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呈现诗歌中“悲”的内容,观照人生各个阶段、各种形式的“悲”。
(三)分析意象
在确定每首诗歌中的“悲”之后,就可分析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表现悲的。将学生分成小组,一个小组负责研究一首诗歌中的“悲”,最后请代表回答表现“悲”的意象。第一组总结《登高》中表达“悲”的意象有飞鸟、落木、急风、悲秋、多病、浊酒、霜鬓、楼台等;第二组总结《琵琶行并序》中表达“悲”的意象有黑夜、江头、枫叶、青衫、罗裙、柳泉、琵琶、裂帛、山歌等;第三组总结《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表达“悲”的意象为黄昏、细雨、黄花、天气、大雁等;第四组总结《涉江采芙蓉》中表达“悲”的意象为旧乡、芳草、芙蓉、远道等;第五组总结《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表达“悲”的意象为朱颜、故国、春花、春水、明月等……从第一组到第九组依次叙说表达“悲”的意象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使用意象有什么作用?”让其知道意象是贯穿诗歌的线索,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最后展示:诗歌中通过意象能够帮助读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为诗歌与现代文不同,作者习惯将内心的情感寄托在意象中呈现,有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通过情景交融能够让读者认真品味,获得审美情感。另外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借景抒情,为“悲”情的呈现做铺垫,让情感的感悟学习水到渠成。
(四)其他写作手法
诗歌中还使用了其他的方法表达“悲”。《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使用铺叙的写作手法来描述景色,抒发情感,在悲伤氛围的烘托下为作者提供更多思考空间。《万叶集》中则运用虚实结合法,如“淡海之湄,……为思古老”讲述的是黄昏时分群鸟在碧波上飞翔鸣叫,作者在近江凭吊故都,悲歌当泣,怀古念今产生敬仰之情。
在小组交流讨论完九首诗歌表达悲的写作手法后,总结常用的有:对照法、象征法、想象法、铺垫法、以静衬动、以小见大、融情于景。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让“悲”更加生动,能够带动读者跟随作者体会悲情。
(五)转化悲情
对于学生面对“悲”情绪产生的抵抗、逃避的情况,引导其换一个角度思考,以此发挥“悲”情绪的积极意义。有一种悲就是付出努力之后考试成绩还是不好,教师带领学生找到原因,采取适合的方法提升,下次考试时成绩一定会有所提升。让学生知道悲是成长中每个阶段都要经历的情绪,能够给予学生另外一种积极的力量,让其朝正确的方向前行。在此环节中让学生了解“悲”的价值与意义,形成良好意识形态,建立正确价值观。
综上,本文结合高中教材中关于悲素材的诗歌与课外诗歌的整合,带领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多种形式的悲,让学生在体会悲这种情绪之后能够正确看待“悲”,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力量,更好地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作者简介: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