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书珺
【摘 要】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英语绘本是辅助阅读教学的有效资源。以《金魔方英语分级读物》第五级上Animal Tree Houses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借助有效预测,触发思维起点;开展多维活动,激发思维活力;注重迁移拓展,提升思维高度;评价语言输出,关注思维表现”的策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在语言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要以语篇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并通过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英语绘本图文并茂,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是辅助阅读教学的有效资源。绘本阅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金魔方英语分级读物》第五级上Animal Tree Houses(《树栖动物》)属于非故事类绘本,介绍了八种树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日常活动。该绘本中的图片精美,语言丰富,有利于学生获取关键信息,进行深度思考。本文从触发思维起点、激发思维活力、提升思维高度和关注思维表现四个方面阐述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有效预测,触发思维起点
预测是学生进行绘本阅读、语言学习以及知识运用的重要方法。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封面图片,猜测故事标题,获取关键信息,并根据已有认知进行自主提问,初步预测故事内容,以此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阅读封面,初步感知,激发阅读兴趣
观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方式之一。绘本的封面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包括标题、主图、作者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封面,让学生初步感知绘本,对其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有效预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课堂伊始,教师先遮住绘本标题,呈现绘本封面。师生对话如下。
T: 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cover?
S: I can see a chimp on the tree.
T: Yes. What else can you see?
S: I can see two names. Aleesah Darlison and Zhang Yunfan.
T:Yes. Aleesah Darlison is the author, and Zhang Yunfan is the translator. So what is the title of the book? Can you guess?
S: The Chimp and the Tree.
S: Animals in Trees.
T: Good guess! Look! The title of this book is Animal Tree Houses. So the book is about the animals which live in trees. What animals live in trees, do you know?
S: Monkeys, snakes, squirrels, lizards.
T: Yes. Maybe the book is about them.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描述封面图片,带领学生了解作者、译者等信息。学生借助已有信息,猜测书名。之后,教师出示书名,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验证预测。接着,教师又抛出问题:What animals live in trees?学生快速检索,运用词汇储备对绘本内容展开进一步预测。有效的预测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主动思考,自主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在当下的英语绘本学习中,教师提问主导着课堂,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较少。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事实上,学生的观点也能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丰富课堂生成。
教师呈现书名之后,出示What、When、Why、How等特殊疑问词,引导学生依托情境自主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What animals live in trees?
How do they live in trees?
When do they live in trees?
Why do they live in trees?
自主提問不仅是学生主动思考的表现,也是学生实现思维进阶必须经历的过程。该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关键问题,包括树栖动物的名称,以及这些动物栖息在树上的时间、方式、原因等。这些问题推动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由浅入深地钻研文本,寻找答案,激发了学生学习绘本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开展多维活动,激发思维活力
思维能力包括学习理解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归纳整合能力、比较创新能力等。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开展多维阅读活动,充分利用语言支架,引导学生推理判断,挖掘信息内涵,深入理解绘本,并利用学习支架梳理绘本脉络。
(一)利用语言支架,增强学习理解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思维是语言的本质。Animal Tree Houses中的语言生动有趣,语言结构围绕主题不断复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应提炼语言支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进一步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
在Discuss and say环节中,教师首先呈现黑猩猩和狐猴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体特征,并回答相应问题。师生对话如下。
T: What do they have?
S: Chimps have long arms and fingers, and lemurs have strong legs.
T: What can they do in trees?
S: They can play.
T: Yes. How do they play in trees?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教师同时出示语言支架,如图1所示。
Chimps have long arms and fingers to .
Lemurs have strong back legs to .
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得出结论:Chimps have long arms and fingers to move in branches. Lemurs have strong back legs to jump.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核对答案,检验预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描述大猩猩和狐猴的身体结构特征,并思考这些特征对它们栖息方式的影响。随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_______ have _______ to __________. 学生借助语言支架进行思考、概括、阐述。语言支架的合理运用不仅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也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二)挖掘信息内涵,培养推理判断能力
推理判断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提取表层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判断,从语境和结构等方面入手,挖掘表层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介绍鸟类的栖息方式时,教师根据绘本的内容设计了表层问题和深层问题。学生浏览文本,找出相应的答案,并深入思考深层问题,进行推理判断,挖掘信息内涵。
T: What do birds use to make nests?(表层问题:寻找关键信息)
S: They use mud, straws and grass to make nests.
T: Why do birds use these things to make nests?(深层问题:挖掘信息内涵)
S: Because these things are soft, so birds can lay eggs and sleep.
T: Wow! Grea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birds?(深层问题:开展分析判断)
S: They are very clever.
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信息,即鸟类用什么来筑巢,还让学生思考筑巢的作用和原因。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和深入思考,很快得出了适切的答案,例如“Nests can keep their eggs warm. / Nests are soft so they can sleep there.”等。最后,学生还从文本中感受到了鸟类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的深度。
在阅读与树懒有关的内容之前,教师先提出思辨性问题:Do you think it is hot or cold where sloths live? Why?学生通过阅读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关键信息:“Sloths sleep in shade to keep cool.”由此推断出树懒生活的地方较为炎热,需要在树荫下乘凉。
在上述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关联,从文中推断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并找出证据。该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巧用图式网络,提升归纳整合能力
在语篇结构分析中,图式可以用于归纳知识、分析问题、拓展思维、发展系统思考能力等。学生绘制图式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更是训练思维的过程。图式既是一种使思维可视化的工具,也是一种呈现文本结构和脉络的有效载体。在梳理文本脉络时,图式的有效运用能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Animal Tree Houses屬于科普类绘本,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梳理,利用图式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具体如图2所示。
在构建图式的过程中,零星的知识点由散落分布变成系统呈现,最终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同时,文本的脉络也经过学生的归纳整合而呈现出更清晰直观的结构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效提升了关键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加工处理能力,学习效率自然提升。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注重迁移拓展,提升思维高度
读后活动包括评价观点、提出质疑等,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实现迁移创新等。对于迁移创新类活动,教师要把握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要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交流,探究主题意义,完成实践类作业,实现语言知识的迁移创新,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
(一)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思辨交流
在拓展環节,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同时利用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联系生活,深入思考,由此将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紧密结合。
在文本处理结束后,教师出示书本中的拓展性问题:Do you want to live in a tree? 并补充设置思辨性问题:Why or why not? 接着提供语言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自然地分成两种观点进行讨论,整理后的观点如图3所示。
思辨性问题具有开放性,没有固定的答案与评判标准,旨在鼓励学生超越文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迁移创新。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表达,而是尽可能地链接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两种相反的观点推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辩论。该环节激发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在情感体验中深化主题意义
大多数绘本都具有主题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过程,也是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已有认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循序渐进的语言活动体验绘本的情感价值,深化绘本的主题意义。课堂上,教师用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不同动物的特征和栖息地,文字表述如下。
Some animals have thick fur and skin to live in the highlands.
Some birds live in forests so that they can get lots of food.
Fish live in the sea. They cannot live without water.
Penguins live on glaciers. They use their wings to swim and catch fish in cold water.
Lions, giraffes and zebras live on prairies. They can eat, play and sleep there.
Love the earth, love our home.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文本之外的拓展知识:不同的动物由于居住地气候、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差异,形成了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和生存技能。上述语段运用了绘本中的核心句型,如“______ have/use ______ to ________.”“They can ________.”“_______ get _______ from _______.”等。语篇中核心句型的复现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语言知识,同时开始对新知的学习。学生在图文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最终深刻理解“热爱地球,热爱家园”的主题意义。
(三)在作业实践中实现迁移创新
语言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迁移创新来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迁移就是在新的语境中用恰当的方法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实践探究型作业往往能给学生提供迁移创新的平台。教师可通过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在本课的作业中,教师利用绘本扉页上出现的三种树栖动物red panda、squirrel和cheetah设计了拓展型任务:What can they do in trees? 为了追求答案的精准性和学习的严谨性,教师让学生在课后上网搜索资料,并根据所给的语言框架(如图4)完成写话练习。
语言的迁移语用离不开语境的支持。该作业利用绘本中的图片和句型,将核心语言知识迁移到了与原文相似的语境中。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写作的过程。在语言支架的支撑下,学生经历自主选择、查阅资料、分析归纳、模仿范例等环节,完成书面表达。修改作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评价语言输出,关注思维表现
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评价要服务课堂教学、反馈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性语言输出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体现。可以说,对语言输出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思维表现的评价。
对语言输出的评价关注的是语言表达内容的真实性、表达意义的准确性、表达过程的流畅性以及学生表达时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帮助他们学会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会取长补短、总结经验、规划学习。以复述绘本主要内容这一任务为例,教师设计了评价表(如表1)。
在小组合作复述绘本故事时,学生根据以上表格先进行自我评价,再在小组内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该评价表关注学生的语言面貌和表达自信,设置了自评和他评两个环节,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过程就是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等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高阶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指向思维品质发展的小学英语绘本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思维发展规律,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系统地指导学生开展绘本阅读。值得注意的是,绘本阅读教学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类型绘本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最适宜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葛炳芳.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理念、策略与思考[J].英语学习,2018(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孙晓慧,王蔷,车蕾,等.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0,43(7).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