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胜利 王章莲
【摘 要】幼小衔接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内容。幼小衔接是否顺利,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升入小学后的发展。在掌握幼小衔接期儿童具有可视化、感性化、生活化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异同,提出了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强化直观,搭建数学学习认知桥梁;注重渗透,丰富数学学习理解经验;关注表达,助力数学学习走向深入;启发思考,培育数学学习核心素养。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角色转换。学生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因此,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教育任务。[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提出“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可以看出,幼小衔接已成为新时期小学教育的关键内容。幼小衔接是否顺利,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升入小学后的发展。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整体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是幼儿园与小学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此,作为小学教育重要学科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应结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找准幼小两个阶段学习数学的共性与差异,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顺利走进小学数学的学习。
一、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思维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2]幼儿园大班幼儿与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正处在前运算阶段的第二水平(5~7岁),思维处在表象思维阶段,主要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3]。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如下共同的思维特点。
(一)观察的视角——可视化
不论是幼儿园大班的幼儿,还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都不具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学生观察现实世界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直观、具象是他们认识、触摸这个现实世界的重要方式,如“我的学具盒中有好多红色的圆片,还有好几捆小棒”“我的铅笔比你的长”等直观感知。因此,丰富多彩的情境,有趣的童话故事,各式可爱的玩具,优美动听的影音等,都成了学生触摸、观察现实世界的工具与平台。
(二)思考的视角——感性化
处在前运算阶段的5~7岁儿童,思考问题偏向于具体、感性,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从有限的生活经验、社会交往中寻找同类样例进行类比。同时,思考问题时容易受到自己的情绪、环境、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往往幼稚、肤浅,甚至是可笑或无厘头的。如学生描述长方体时,说它是瘦瘦的;描述正方体时,说它是胖胖的。胖与瘦正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描述语言(直接经验)。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感性认识是理性思考的重要环节,更是发展理性思维的经验基础。
(三)表达的视角——生活化
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已经历了三年幼儿园生活,会用一些简单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观察、分析和思考的结论。如在认识数上,学生喜欢用“1栋楼房、3个人、5棵树”等具体数量来表达。这种简单的表达更多是生活现象、生活经验的再现,没有达到“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能力。因此,读懂5~7岁儿童的数学表达方式,能帮助教师把握他们思维发展的水平,有利于实施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期数学教学的特征
(一)幼小数学教学之共性
5~7岁儿童的思维是以直观、具象为主的表象思维。因此,不论是在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数学认知中,还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都会采用一些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措施与手段。如开展游戏活动、创设故事情境、设计动手操作、模拟真实场景等,从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
1.开展活动,设计儿童喜欢的教学
幼儿园阶段是在以“玩”为中心的游戏活动中带领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小学一年级也注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活动是幼小共同的学习场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充分浸润,创设浓郁数学味的学习
在幼小衔接阶段,不论是幼儿园组织的游戏活动,还是小学创设的教学情境,都隐含着数学成分,目的就是让儿童浸润在充满数学味的情境中,慢慢滋养他们的思维。因此,数学味情境的浸润,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前提,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适度教学,把握数学合理的“度”
在幼小衔接阶段,受儿童年龄、经验等因素影响,孕伏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成为重要的教学措施。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时,始终要把握数学合理的“度”,既不能以数学知识为主,也不能没有涉及数学活动,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并为学生后继的数学学习渗透必要的方法、思想。
(二)幼小数学教学之差异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课程设置不同,幼小数学教学除了有着紧密的联系,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跟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有关。幼儿园与小学在数学教学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玩”的處理,幼儿园教学聚焦于“玩”中的经验和体验,小学教学聚焦于“玩”中的数学本质。
1.“好玩”,幼儿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幼小衔接期在大班开展的以数学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中,数学知识是背景,游戏活动是主体,好玩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如在幼儿园大班的科学课“小兵排雷”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幼儿通过自主尝试“排雷”,发现“雷”排布的规律,然后分组开展“排雷”游戏,运用规律找“雷”,最后设计“排雷”游戏,尝试设计“雷”的规律。整节课以“排雷”游戏为中心,开展多层次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玩”的乐趣,感悟数学规律。
因此,在幼儿园课堂的教学中,掌握数学知识、习得数学方法不是教学的重点,让幼儿在“玩”的游戏活动中打开数学视野、积累数学经验、体验数学魅力才更有价值。
2.“会玩”,小学数学学习的落脚点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虽然衔接着以“玩”为主的学习方式,但这种“玩”不能只停留在“好玩”上,还要从“好玩”走向“会玩”,体现“在玩中学数学”。开展数学学科教学活动,要以数学学习为主体,游戏活动为背景。如在一年级数学绘本《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的教学中,教师围绕找规律进行教学:开始是帮助魔女从有规律的树上找“钥匙”,初步感知规律;然后是帮助魔女寻找可以通过的有规律的“路”,从初步感知上升到认识规律;最后帮助魔女设计有规律的“项链”,从认识规律上升到应用规律,充分理解数学规律的内涵本质。整个教学过程中,数学规律是教学的主线,绘本故事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规律的载体。
数学学习是小学阶段显性的学习目标。在一年级入学阶段,借助有趣、有味、好玩的活动情境,能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借助“会玩”的方式,让学生愿意学习数学,更容易理解数学。
三、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段目标中指出:“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
为了帮助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学习数学,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园幼儿的心理特征、学习习惯、思维特点,还要厘清小学入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目标与要求,为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学生搭建好行为、习惯、知识、思维等方面的桥梁,帮助他们实现幼小数学学习的无缝对接。
(一)强化直观,搭建数学学习认知桥梁
幼儿对数学的认识往往是直观、具象、感性的,游戏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小学入学阶段,教师应延续、整合幼儿学习数学的方式,多采用直观、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顺利走进小学数学的学习中。
小学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组织系列化的主题活动,如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数学理解,形成数学认知。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注重渗透,丰富数学学习理解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且要求按学段逐步递进。因此,小学第一学段的数学学习内容一般会相对宽松和开放,不宜安排很多的抽象内容和方法。如学习数学概念时,对概念定义、内涵、本质等不作要求,而是通过逐步渗透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数学概念奠定基础。这与幼小衔接期的教学特征相契合。因此,教師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时,要把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作为教学重心,要让学生浸润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感悟数学本质,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丰富表象、积累经验。
(三)关注表达,助力数学学习走向深入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园的幼儿对数学语言的表达是生活化的、随意的,进入小学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逐渐走向数学化。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小学入学阶段的数学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幼儿阶段的生活化表达慢慢地走向数学表达。首先,引导学生会用简单数学用语。如用“上、下、前、后、左、右、一共有多少个、有几条线”等术语,帮助他们认识、丰富和积累数学用语,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其次,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有序地表达。如观察物体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往右地进行观察、描述,这一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用数学语言有序地描述。最后,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由此,学生在符号表达与具体直观之间建立起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数学规律。
(四)启发思考,培育数学学习核心素养
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也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必要路径。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数学学习的重心就是学会思考。在小学入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幼儿园的幼儿也会思考,他们的思考力更多是在生活环境下的自由生长。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要在自由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为此,在小学入学阶段,教师应厘清幼儿思考的特征,结合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有效设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考活动,引导儿童从幼儿阶段的自由思考走向数学思考,使学生在数学思考的支持下,由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实现思维的进阶,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发芽。
总之,儿童幼小衔接是否顺利,不仅影响小学数学学习,还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顺利、愉快地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幼小衔接工作的问题、导向和举措[J].文教资料,2022(16):39-42.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2.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