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伟
摘 要: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需要青少年具备更高的学识,同时还需要高尚的道德素养。在此背景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深入实施立德树人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本文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融入德育渗透,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思想进行分析和实践,从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而地理这门学科在现阶段的高中教学体系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地理学科中的知识包罗万象,其中更是蕴含着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因此,在高中地理中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是十分必要且不可或缺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的优势
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立德树人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特性,充分发挥出不同学科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德育工作融入日常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这门学科源自大自然,是对大自然发展变化的真实反映,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学科。因此,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高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立德树人拥有立体渗透性、多维联系性、广阔实践性等特点。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的立体渗透性。立德树人的实施效能与相关学科渗透程度息息相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科德育元素渗透不到位,就会出现生搬硬套或者浮于表面等问题的出现,并不能很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相关效能。而地理学科由于其独特的起源和发展,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渗透性。首先,就任课教师而言。地理学科拥有种类丰富的素材案例支撑,这不仅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也激发了任课教师的创新性和积极性。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德育元素的实施特点,挑选合适的素材案例,从而实现二者在课堂上的相互渗透。其次,就高中学生而言。在经过小学、初中等阶段的学习,普通的、一般的思想教育实施策略已经司空见惯,很难再取得理想的成效。因此,就需要创新立德树人的实施策略,从而确保效能落实到位。而地理学科中丰富的素材支撑,能够将德育元素充分地渗透到相关教学素材当中,不仅推动了立德树人实施策略的创新,更彰显高中地理独特的立体渗透性。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的多维联系性。地理学科源于自然,是对大自然演进变化的真实反应。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故地理这门学科与生俱来就带有多维的联系性。而高中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优秀品德的人,其培养过程也不是独立封闭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开放的过程。因此,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与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不谋而合。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逐步成形当中。而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具有优秀品德的人才之外,还需要传授学生正确观察世界的方法论,通过正确的引导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正确的方法论就需要充分发挥出多维联系的特性。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教授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时,广泛联系现实社会,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与课堂知识联系起来。在向学生教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的广阔实践性。立德树人的实施并不是单纯地在课堂上讲一讲,而是要切切实实地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德育元素的融入还需要实践活动去检验其效能[2]。而高中地理因其起源和自身特性等原因,具有广阔的实践性。对地理课教师而言,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法是地理课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通过积极运用周边资源,任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地理知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实践活动中,借助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立德树人的认识。对学生而言,仅仅靠在课堂上学习地理知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多的是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借助实践活动去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在这个地理实践过程中,学生是积极、自主地开展实践活动。因此,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回想起在老师的带领下是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这样就会再次践行立德树人相关理念。因此,立德树人的实施需要广阔的实践性,而高中地理这门学科拥有广阔的实践性。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的理念
通过对相关理念的分析掌握,为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为德育元素的融入提供关键保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實施德育需要着重以下几个问题,即立德树人的三维度、“立德”与“树人”的关系,以及立德树人的践行方向。
(一)立德树人的三维度。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实施立德树人,需要弄清楚立德树人的三个维度,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首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大爱大德、能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当中的人才。这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立德教育指明了具体的目标。为推动高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与立德树人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动力来源。其次,如何培养人才。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将立德与树人充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融入地理学科教学中。不光要牢牢掌握住地理课堂这个主要的教学渠道,同时还要积极向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渗透,高质量地推动立德树人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拥有高尚品德与才能兼具的经世致用人才。最后,为谁培养人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不能简单地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而是要将立德树人放在整个大局当中去论述。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是要与国家发展相联系的,只有通过努力刻苦的学习,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实现自身的理想追求。
(二)“立德”与“树人”的关系。所谓“立德”,即为树立品德高尚之人;所谓“树人”,即为通过培养、教化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效能,仅仅依靠弄懂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育人成才,先要树立育人的品德。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明确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立德先于树人。在过往的实践中,品德缺失却有一定才能的人,或许能够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但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危害。而树人,是要在立德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培养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先立德后树人这个培养顺序。只有这样才能使立德树人的培养效能得到贯彻落实。此外,在实施过程中,还要避免立德与树人相互孤立的局面出现。虽然,立德先于树人,但树人是检验立德实施效能的标准,二者不可相互孤立,而是要相互依存。
(三)立德树人的实施方向。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立德树人,要选择相应的着力点,要根据学生群体所呈现出的主体特性,采取针对性的方式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入到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进一步地形成中。因此,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培养崇高品德为目标。其次,传授学生正确的方法论。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时,还应当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论。通过发挥地理这门学科独特的优势,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通过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们,帮助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住世界运行发展的规律。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的路径
伴随着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立德树人策略的深入实施,涌现出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其中,高中地理教学中将德育元素融入其中,能够使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知识的构建和生成。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能够推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这一伟大工程不断向前发展。
(一)深挖教材内容,增强立德树人的全方位渗透。在践行立德树人的实施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高中地理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到教材内容与德育元素合理融入的共同点,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同时,在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就需要在内容上进行多维扩展,从而适应学生的喜好。例如:在“冰川沉积与流水沉积的分选性原理”这一章节学习中,流水沉积分选性好,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颗粒大小有序沉积分布,分选性好。冰川沉积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在一起,无分选性。流水沉积规律可比喻为一个人行为习惯好,内务整理规范有序。严以自律,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冰川沉积规律可比喻为一个人邋遢懒散,内务混乱,做事得过且过,缺乏严谨。《论语》中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那些不放任,不沉沦,拥有强悍自我主宰能力的人们,终有一天,会在自己所在的领域里,做出非凡成就。自律,是成功的基石。如果你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那么请从自律开始,自我改变。极致自律的体验一开始可能是痛苦,可是,再痛也痛不过辜负自己的心痛,再苦也苦不过失去希望的煎熬。制订计划,然后坚定不移地执行起来。相信你的自律,相信你所做出的每一分努力,时光都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以另一种美好的形式馈赠给你。距离成功越近,越是路广人稀。因为,能够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
(二)优化教学方式,拓宽立德树人的践行路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元素的熏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師的权威作用而忽视学生内在主体性的发挥,视学生为被动的个体,不研究学生,忽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故学生是被动的,是缺乏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因此,为保障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对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方式,进行全新优化,充分发挥出高中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特点,通过架构情境教学等方式,践行立德树人目的。例如:通过利用VR/AR、虚拟现实等技术,将祖国大好河山等场景展现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效果,实现将抽象化的知识实现具象化的输出。例如:通过技术手段带领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在践行地理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从而不断激励自己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鼓励实践探索,夯实立德树人的培养效能。在学生的培养成长阶段,像思维、品德、信仰等个人品质都是隐性的存在[3]。而这些隐性个人品质的培养形成,是一个持续且漫长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在学生每个成长阶段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覆盖,更离不开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对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而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具有丰富实践性的学科,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知识,使学生能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活动当中,从而实现学以致用。但地理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引导工作,确保学生在自主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偏离德育的培养轨道。与此同时,地理课教师要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动态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来不断创新课堂。尽可能实现学生自主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地理课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例如传统村落、红色基地等资源,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任务和措施。使学生们在开展课余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课堂知识,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红色基因、红色血脉,学习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夯实立德树人的培养效能。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德育的贯彻实施,要充分发挥高中地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并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潜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地理课堂中抓住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深化实施路径,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7.
[2]徐静.真实情境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教学研究[J].高考,2023(2):108-110.
[3]张红岩.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渗透[J].天津教育,2022(7):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