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何
摘 要:做好高中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开发工作,能打造更具多面性的课程系统,使学生通过学习不再仅仅得到学习成绩的机械化提升,而是能建立更综合的实践体验,从中得到个人综合素养的最大化提升,实现既定的素质教育改革目标。为了切实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及时更新个人的教育教学观念,从宏观层面审视当前高中语文课程的整体结构,从内容的分析着手,思考语文学科教学环节实际的育人价值,并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制订开发策略,有针对性地推动现有课程框架优化,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创造最佳的学习平台。
关键词:高中语文;育人价值;开发策略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地对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了更新,能够有意识地在教育环节中摆脱功利化的教育思维,不再一味地以学生的成绩提升为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塑造,使教育教學与社会形成更为紧密的接轨关系,为社会建设环节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推动课程实现既定的素质教育改革目标,教师应在课程中积极做好课程育人价值的开发工作,看到基础教育内容对应的教育方向,并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教育内涵,以更丰富的课内教学形式带动学生建立优化的实践体验,在深度学习模式下真正得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1]。本文将以实际高中语文教学为例,简要论述教师应如何在课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的开发,整合多元育人课程平台的构建策略。
一、开发智育价值,推动思维能力提升
(一)基于阅读活动,强化理解思维能力
智育是学科教学直接对应的育人价值,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与素养进行提升的环节。通过对高中语文学科性质的分析,教师可以首先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科中智育的核心方向,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推动对应教育环节的优化与调整,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量[2]。而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首先将阅读教学作为智育的舞台,通过阅读活动的合理设计,促使学生实现个人理解思维能力的最大化提升。
例如:在《拿来主义》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将系统学习这篇鲁迅先生的议论文,在文章中跟随鲁迅先生所用的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以及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进行思考,感悟“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在实际课程学习环节中为了强化课程的智育价值,教师应对课程结构进行梳理,搭建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空间,使其建立积极的思维体验过程,真正基于实际文章的阅读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如在《拿来主义》一课中,学生需要重点学习鲁迅先生在阐述个人观点时所用的论证方法,使其真正结合文章实际语句以及对应的作者观点更清晰地分析这些论证方法的特征及实际的应用效果。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将写作方法与实际的写作内容进行一一对应,尝试在语境与语义中分析论证方法的形式与意义,建立实际的理解探究过程体验。并且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课程中整合文章中的论证逻辑,在作者的思路中探究“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并促使学生将这一精神与我们当前时代的生活进行联系性的思考。这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本文的现实主义价值进行提炼与思考,在综合性的思维探究环节中了解“拿来主义”对当前时代的指导意义,真正以阅读课程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切实实现智育目标,促进学生认知与思维的有效发展。
(二)组织主题交际,强化口语表达能力
在开发高中语文课程智育价值的过程中,除了协调学生做好思维探究活动之外,教师还应带动学生开展系统的口语表达实践。这将为学生创设课程中的语言输出环境,使其在主题下进行语言的构思,在口语表达中形成观点的交互,进而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活跃应用,以此得到个人思维能力的最大化提升。
例如: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这一活动课程中,教师应引导班级学生在课程中尝试结合自己对家乡的了解,自主设计一份家乡文化建设的方案,而后结合个人设计的方案展开方案阐述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内表达空间。在实际的表达环节中,学生将以方案的内容为基础进行详细的语言构建,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与具体的方案条例进行结合,讲解方案的设计意义。在这一口语表达环节中,学生将建立积极的语言构思体验,在构思过程中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在实际的口语活动专题下,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就方案内容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在其他同学的方案展示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并在后续提出自己对他人方法的建议,并展开相关的讨论实践活动,这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语言交互以及思维的碰撞过程体验,在交互中进一步完善个体的思维模式,促进表达思维的活跃性提升,最终实现课堂智育效果的强化,促进个体思维能力的有效增强。
二、开发德育价值,推动道德观念塑造
(一)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学科课程中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的教学方式对课程的德育价值进行开发,在语文课程结构中促进学生个体道德价值观念的塑造,为其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以规范的行为融入实践环节奠定重要基础。而在语文课程的教育环节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教材中编排整合的文章内涵,促使学生建立积极的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鲁迅先生的文字看到刘和珍烈士的生平以及死难的经过,从个人的经历中看到那个时代社会背景的黑暗与残酷,在感受作者悲愤之情的同时,感受文字中呈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实际的课程学习环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侧重放置在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环节,突出本篇文章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尝试通过拓展时代背景、融合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方式,将旧社会的黑暗更直观地呈现在课堂之中,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语文与历史知识看到旧社会时代环境中更多如刘和珍一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基于文章内容建立课程专题的方式,学生将更系统地感受文章中突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促使学生对精神的内化,使其形成延伸思考,激发出爱国热情,真正为其未来投身于维护国家利益等形式的爱国实践提供精神导向。
(二)培养远大理想信念
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还围绕理想教育内涵整合了一系列文章,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对这些文章进行德育价值开发实践,促使学生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塑造个人远大的理想与信念,为其未来的实践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与实践动力。
例如: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将通过这篇人物通讯内容中典型事例的解读,相对全面地了解我国杰出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在科研领域中的杰出贡献以及个人的高尚品质。在实际的课程环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对袁隆平先生在科研领域的钻研精神,及其实践过程中的理想与信念进行分析。这能使学生在文章具体的描写以及袁隆平先生实际的典型事例中更具体地理解理想教育相对理论化的观点,能被文章中体现出的奉献情怀所感动,进而发自内心地树立起与理想教育内涵相适应的远大报国理想。这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实践中真正以袁隆平先生为榜样,以理想信念为心理支撑,始终积极地投入社会建设与奉献活动中去。
(三)培养集体协同观念
在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德育价值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开发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德育与课程育人模式进行融合,使学生得以在课堂时间中以自身的行为践行德育观点,从而实现行为价值体系的有效建立。
为此,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当前课程中的合作协同探究环节,促使学生感受集体合作的过程,从中逐渐养成集体协同观念。如:在《反对党八股(节选)》这一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程中自主分析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式与写作结构,通过探究感受议论文的“三段式”逻辑特征,并对核心论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提炼,真正建立对论点的重点认知。这一活动需要学生深入到文章之中进行整体探究,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内的集中探究活动,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合作交互中不断完善个人对文章逻辑与结构的理解,深化对论点的认知。课内合作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在交互中完善个人的探究思维,还能真正使学生融入集体中去,感受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以及集体对个人的增益,从中建立初步的集体观念,并基于语文学习活动积累实际的协同合作经验,使其真正以自身行为践行集体主义观点,从中实现对德育内容的内化,有效实现德育目标。
三、开发美育价值,推动鉴赏素养强化
(一)引导群文鉴赏,感受文学之美
在高中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开发环节中,教师还应聚焦学科内容与形式下蕴含的美育元素,并通过合理的设计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感受语文学习的美、发现美,并建立表现美与创造美的实践体验,切实推动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其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构建基于课内文章资源的群文阅读体系,引导学生丰富阅读感知,从中感受文学之美。
例如:在《故都的秋》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学生将更加系统地了解散文这一文章体裁,了解其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的文学特点。而为了学生能更深入地品味散文这一文学创作形式的美感,教师可在课程中搭建群文阅读体系,引导学生接触更多如《樱花赞》《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的散文文章,建立拓展阅读视野。这不仅能促使学生在集中阅读中更系统地感受散文形式上的文学魅力,更能感受不同作者在散文写作中的写作特点,感受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感,最终真正实现个人文学审美经验的丰富以及鉴赏能力的提升。又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更多《水浒传》中的片段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使其更为系统地接触我国优秀的古典名著。在集群式阅读环节中学生将更全面地了解《水浒传》的文章特征,从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所在,真正建立良好的文学审美体验。
(二)引导诗词赏析,感受韵律之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内的诗词赏析活动,使学生对我国传统诗词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接触与了解,从中感受诗词形式与其中韵律的美感,实现审美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首李白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媒体资源,丰富诗词教学的表现力,以辅助学生开展诗词的鉴赏实践。在引导学生欣赏诗人对梦中所见场景的描述的过程中,可通过媒体资源将结合诗词内容具体刻画出的图画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能通过对具体画面的赏析,更立体地感受李白以诗词形式刻画出的情景,被其诗词所蕴含的能量以及短短语句中刻画的意境建立立体的感知。之后,教师还可以尝试为学生拓展李白诗歌的写作特征,并引导学生结合认知再次品味诗歌,更加具体地感知诗歌中通过多变意境的描写体现出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感受诗歌韵律之后承载的形式之美。通过设置多种教学支点的方式,学生能切实建立更丰富的欣赏体验,感知诗歌蕴含的美感,切实实现课程的美育目标。
(三)引导书法感知,感受汉字之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书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书法形式的魅力,建立对汉字之美的认知,从中进一步开发课程的美育价值[3]。
教师可以首先开展一系列书法名家作品的展示活动,通过艺术化的集中呈现方式,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书法这一汉字书写艺术形式的审美经验,并从中生成书法实践参与兴趣。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具体地开展一系列临摹、字体尝试等书法活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书写过程之中,更具体地感受书法在创作形式、创作价值等多个层面的艺术价值,进一步感受书法的魅力、汉字的结构之美等语文学科中的审美元素,建立更加立體的审美与创造体验。最后,教师还应定期组织书法名篇临帖竞赛与展演活动,使学生能展开更综合的书法实践,并对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使汉字能在更综合的书法篇章中的形式之美得到最大化的呈现,带给学生最佳的审美体验,以此真正在综合实践环节中得到个人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切实完成对高中语文课程美育价值的有效开发[4]。
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课程育人价值的开发工作,需要教师切实聚焦课程中的实际内容,分析其对应的育人方向,而后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需求,切实推动课程教育结构实现有侧重性的调整。这将切实摆脱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学模式,真正从能力与素养层面对学生进行塑造,实现既定的素质教育改革目标,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梅容.春风化雨诗词育人: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J].成才之路,2021(20):25-26.
[2]朱丽.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以百合花教学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2(19):71-73.
[3]戴文学.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和实现路径[J].新智慧,2020(34):1-2.
[4]陈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维解读培养人文精神[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