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施工过程是把建筑工程从图纸变成工程实体的必经环节,这个过程要求从业者具备敬业、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工艺革新的工匠精神,才能建造出合格工程、精品工程。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引导学生把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施工技术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实践让“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探讨工匠精神融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措施,提高该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帮助学生习得建筑施工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塑造难能可贵的职业品质。
关键词:工匠精神;融入;建筑施工技术;意义;措施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新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的支撑[1]。”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职教领域针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再仅限于专业技能的达标,更为重要的是对其优秀职业品格的塑造,强调要以思政教育为先导培养学生对待专业学习和职业敬畏的态度,表现出做一行爱一行,追求精益求精、敢于不断突破的工匠精神,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国家、社会、行业以及教育的一致目标。基于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这不仅是职业教育优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新的历史时代赋予我们的又一使命。获得精湛技艺的最佳路径是通过实际项目实践锻炼,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习得技能、实施工匠精神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在“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下我国鲁班学院陆续在多国开放,而工匠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精神也成为如今社会和教育领域的“高频名词”,足以展现出伟大工匠精神的复燃之举。我国也提出了在职业教育中深入贯彻与落实工匠精神的重要战略意义,这与我国素质教育、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都是相符的,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中,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整体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培养具有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选择。所以,为了在职业教育中避免将工匠精神口号化,我们必须要先掌握工匠精神正确的内涵及特征,而这也是学生传承、弘扬以及践行工匠精神的首要需求[2]。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用心、持之以恒、质量至上、创新创造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聚焦形成了工匠精神的文化精髓。“工匠”是指高超精湛的技术手艺和专业素养,而“精神”则指对待岗位所具备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修养。基于此,我们也可将工匠精神看作是从业者在职业技能与道德操守上的有机结合,是教育中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相融结晶,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整体。“工匠”实为本,少了强硬技术的“精神”则变得无所依靠;而“精神”则为魂,缺了文化修养的技术也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已。一个好的“工匠”只有具备崇高的“精神”才算是一个具有灵魂的工匠,创作出的工艺品才有其自己的灵魂和深刻的内涵。正如人才培养只有具备自己独特的“傲骨”,才能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节操,做到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能不断推陈出新,迎难而上。
(二)培养工匠精神的內涵特征
1.有着爱岗敬业、忠于国家的职业理想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提升群众生活环境、国家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尽管如此,但相比于国外先进化建筑产业而言,我国建筑施工领域的现代化水平还较为欠缺,多半还停留在传统施工技术层面。据了解,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普及程度还不足10%,而世界发达国家的建筑工业化程度则高到70%以上,尤其以日本、瑞典等国家为首,这足以表明我国建筑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步伐并不快。但与此同时,伴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依旧为我国建筑行业加入国际建筑领域竞争市场抢占了先机,为当前建筑人才实现自我职业价值创设了时代机遇,这就需要建筑专业学生必须要树立远大的实业报国理想,加强职业认可度、工作责任心,将个人职业目标与建筑产业发展目标相统一,不以追求个人小利为目的,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在行业中努力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打造精品建筑工程。
2.具备创新创造、独具匠心的建筑专业精神
国家“十三五”之后建筑产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绿色建筑理念越来越突出化,很多建筑企业都在积极朝着现代化、环保化建筑方向发展,更为强调建筑工业化的实施程度,尤其是在现代住宅施工中重点加强了标准化设计、制度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以及智能化运营环节[3]。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建筑领域正逐步从传统手工作业演变到标准产业化生产阶段,而这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必须要加快现代化建筑人才的培养,促使他们有足够能力适应建筑产业的发展需求,善于利用各种先进的建筑创新技术,比如BIM、虚拟仿真、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并能大胆研究探索新的工程材料、施工工艺以及设备技术等,不断推进我国建筑产业进一步提高创新创造能力。
3.拥有勤勉踏实、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职业品质
建筑行业与制造行业大有不同,通常除了室内装饰领域以外建筑施工都是以露天作业为主,容易受外部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有很多大规模的城镇基建工程,比如道路、桥梁、铁轨、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施工,往往还会远离城区地段,此外建筑行业的流动性也很强,施工人员长期跟随工地走,居住环境总在变化,物质生活条件较差,这些都已成为建筑行业工作者的一种常态化现状。基于此,这一行更迫切需要那些不仅专业技术过硬,还具有勤勉踏实、吃苦耐劳品质的建筑人才,能够坚守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建筑领域贡献个人的微薄之力。
4.形成团结协作、守正诚信、质量为先的意识品质
当前国内建筑产业成果质量的高下悬殊较大,尽管有世界皆知的鸟巢国家体育场、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青藏铁路线等精品建筑工程,但全国各地也不乏存在一些有问题的工程,建筑沉降、房屋渗水、外墙脱漏、道路开裂和崩塌等工程质量细节上的问题令人担忧。说到底这并非是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不足,其实还是出在人的思想层面上,建筑施工人员缺少诚信守正的职业原则,没有协作细致、精益求精的质量为先意识,不具备工匠精神和职业操守,所以才会忽视这些施工细节上的问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并使用到的各种建筑材料多得数不过来,比如钢筋钢材、水泥砂石、木质板材、五金配件、水电管线、玻璃铁艺等,要让这些施工材料聚焦起来发挥其建筑价值,这还需要建筑人员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在各个施工环节上都能一一严格把关,达到施工质量标准,最终才能建造出优质耐用的放心工程。此外,在建筑施工环节中很多材料都用在隐蔽工程处,此时就更需要建筑人员加强诚信为本意识,始终秉持良好的职业操守,恪守施工行业操作规范,做到不投机取巧、不偷工减料,提高每一个施工小细节。
二、工匠精神融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為建筑产业快速转型发展提供文化驱动力
我国正在推进装配式建筑技术、智能建造技术,促进建筑施工从以人工劳动为主过渡到以自动工业化为主的阶段[4],施工工艺过程复杂,机械化程度高,安装精度要求更高,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渗透工匠精神,让专注勤勉、踏实肯干、创新务实等能够成为学生对建筑行业的正确认知,通过工匠精神的文化驱动力提高未来建筑人才的发展动力,让建筑专业学生始终能持有一颗工匠之心,自觉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化、改良和创新,推进建筑产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二)有利于建筑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发展观
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每个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模块中,融入工程项目案例,优质工程项目中施工人员不断改善施工工艺,追求细节完美和极致,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严格检查验收各道施工工序的质量,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接,从而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学生应摆正自我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发展观,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建筑人才[5]。
三、工匠精神融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积极应对措施
(一)基于工匠精神教育需求培养相应的师资人才
要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渗透工匠精神,教师的教学引导能力不容忽视,因此塑造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教师是关键。首先,组建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结构化课程教师团队,任课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多位教师取得了一级建造师或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参与项目管理,编写区级工法,并多次获得区级优秀工法,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多年实践经验,同时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施工企业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其次,全员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及比赛,其中线上培训是在“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及“卓越国培”平台上学习,线下培训主要是针对“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比赛,进行集中培训,组织团队参加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赛。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重点栽培,形成教学科研的第二梯队。任课教师具备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润物细无声”地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6]。
(二)以工匠精神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建设体系
首先,根据《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标准,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与中铁二十局“1+X”项目办公室联合编写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教材:《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其次,在本课程为区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课程资源库,包括建筑行业富有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优秀工程项目案例、最新的行业标准规范、实际施工工艺视频与图片或纪录片等。最后,在超星泛雅教学平台上创建了在线开放课程。建立课程支撑体系,有利于教师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模块知识技能传授中有机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沉着耐心等职业素养。
(三)基于工匠精神培养需求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首先,基于OBE教育理念,利用教学平台,以任务工单形式让学生完成课前(线上):项目导学;课中(线下):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互检评学、重点评学、互助互学;课后(线上):拓学等教学任务,通过完成各阶段任务,培养学生细致、专注、合作、创新精神。其次,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模块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案例法、研讨法、探究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比如在《钢筋工程施工》模块教学中,钢筋进场验收教学利用案例教学法,分析项目案例,围绕观察现象、因素分析、观点解读三方面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把材料质量关的素养;钢筋下料加工教学采用广西建工集团五建承建的港珠澳大桥出入关大楼利用BIM技术精细下料,精心加工,保证精确,确保加工质量,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优良品质;钢筋骨架成型施工技术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利用学院1号实习大棚,让学生分组完成基础、柱、梁、楼梯的钢筋绑扎及模板安装,完成放线、模板安装、钢筋布置绑扎、验收等工作,定位准确、按图施工、按工艺要求实施,按照质量验收标准进行小组自检、互检,填写质量验收记录,促使学生在实践之中体会到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从而树立质量意识,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教学中,采用模板工程模拟施工的教学手段,根据各小组自行设计的建筑方案,编制模板模型制作方案,完成柱墙体系、梁板体系、楼梯体系模板模型制作,培养学生以“守正”担当责任,以“创新”破解难题的思想。最后,在课后拓学中,布置学生学习“四新”技术,比如利用智能化机器人进行钢筋下料加工、钢结构焊接等,使学生拓宽了视野,了解建筑施工前沿技术,具有创新精神。
(四)立足工匠精神的培养改革课程教学评价的考核形式
立足工匠精神的培养改革“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这是达成匠人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效保障。教师要改变传统书面考核以及重技能轻素养考核的模式,将某些宏观性的考核逐渐细致化,每个任务工单评分都包括知识、技能、素养等三方面内容,利用超星泛雅教学平台导出学生课堂报告、学情统计数据,实现可测量、精细化、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得到成绩权重:平时学习分占60%+课程考试分占40%。其中学生平时成绩再次划分为基础素质考核占30%+专业技能素质考核占30%,如此一来学生会更重视日常学习中的个体表现,突出工匠精神内涵的学习,促使工匠精神能够更好的贯穿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之中,以优化创新的考核模式,推进该门课程在教学上实现有效改革。
总之,将工匠精神融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之中,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革教学质量的切实需求,也是当前我国建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教育与产业而言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从培养师资人才、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优化考核形式这四个方面提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渗透工匠精神的有效措施,以期可帮助学生认清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提高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发展观,增强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将工匠精神刻印在日常思想行为以及专业技能学习之中,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建筑专业人才,为我国建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孙伟,王子夺.建筑行业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及培育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0):109112.
[2]王爽,殷大路.工匠精神融入建筑施工课程的意义及途径[J].对外经贸,2020(3):129130.
[3]薛玲雅.工匠精神视域下建筑装饰专业教学的运用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0(50):9293.
[4]钟莉.工匠精神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深析[J].国际援助,2022(20):118120.
[5]雷庭.工匠精神在中職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J].善天下,2020(12):524525.
[6]刘广远.如何培养中职建筑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J].科学咨询,2020(21):6869.
作者简介:罗六强(1967— ),男,汉族,广西平南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咨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