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双驱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

2023-07-27 21:56刘长喜姜旭周威凌云吴彪
科技风 2023年21期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学科竞赛科研项目

刘长喜 姜旭 周威 凌云 吴彪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机械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倍增,很多高校对机械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政策性供给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了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双驱动教学模式整体思路及意义,从激励性政策、平台搭建、服务机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五个维度讨论了该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对理论教学进行有效反哺,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新型人才教育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型;教学改革;机械类专业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关于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的探索已经渗透到课程建设、工程实践、教师培训等多方面。机械类专业是我国高校布局最为广泛的专业之一[2],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该专业要求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市场对机械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尤为迫切。

刘辉等[3]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钩的问题,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高校为教学改革主体,深化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四进四升”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汪曦等[4]通过学生们参加的各类创新创业学科竞赛,逐步建立、完善并形成了“三赛三训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提出将学科竞赛与理论教学结合,将专业知识融入创新实践当中,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吴万荣等[5]以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从教学体系及内涵、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出发,分析了研究型高校实验教学体系与“双一流”高校之间的差距,并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笔者以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对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将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双驱动纳入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巩固学科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对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仍有很多不足,不少机械类专业教师仍然采用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目前我国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67]:

(一)重理论教学,创新实践不足

机械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实验、工程实践、生产实习等课程项目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但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内容,对于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自动化理论基础等教学内容令人晦涩难懂,很难得到足够的机会去实践,因此学生们对于机械理论基础知识理解不够深刻,掌握不足。

(二)人才培养内容滞后,与企业需求脱节

对于大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任青年教师而言,都是一毕业就从事高校教师职业,工程经验较少,对机械相关行业的了解较少。随着企业产品的更迭和技术进步,导致教学内容相对企业需求滞后,另外很多高校对于机械类人才培养观念守旧,对于工程实践教育和应用型教育观念理解不足,学校的教育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严重,无法适应现代化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创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制度不合理

由于我國大部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起步较晚,对于机械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还处于探索初期,未能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评价体系。部分高校依然沿用理论教学的评价模式对创新实践教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很难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不够客观,也无法有效地通过学生评教反馈对教学改革进行反哺。

(四)高校政策供给不足,无法提供有力保障

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教育讲座等多种教育形式进行支撑,与此同时也应该对此类项目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和政策支持,简化行政程序,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机械类专业创新型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相对薄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和企业无法深度联动,对于创新教育政策法规解读不够深刻,高校对于创新教育的指导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双驱动模式思路及意义

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双驱动模式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项目当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8]。针对机械类专业的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双驱动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如下图所示,其中科研项目包含企业的横向课题和各级科研行政单位立项的纵向课题,一般由导师牵头,学生可以参与到项目调研、研究方法确定、项目研究、项目结题等内容中,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掌握科研方法和技能,让学生了解前沿的科研信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方式。面向机械专业的学科竞赛主要分为工程实训类竞赛、创新创业类竞赛、应用类竞赛、科研类竞赛等。学科竞赛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通过学科竞赛,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多学科理论融会贯通,让学生们在团队中相互沟通配合,形成发现问题且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提供土壤。

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双驱动教学模式思路图

三、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双驱动模式运行机制

针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保障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双驱动教学模式的平稳运行,除了基础的必要条件作为依托,还应该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机制和配套服务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将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做实做细,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910]。

(一)出台激励性政策

出台合理的激励性政策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因此,配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性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包含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个层次,针对物质奖励方面,对于参与科研项目表现较好的、为课题组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由指导教师或项目主持人为学生提供劳务补助,对于参加学科竞赛的团队或个人,根据取得奖项的层次和级别,为学生发放相应等级的奖励,并可以和奖学金评比挂钩,给予一定额度加分;针对精神奖励方面,对于在科研项目中表现优异或发表优秀科研成果的,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团队和个人,主要采取树立典型榜样并颁发荣誉证书,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当中。激励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监督,确保评比的公平公正公开,让激励性政策更好地发挥正向导向作用[11]。

(二)搭好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平台

基于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平台,利用先发展起来的科研和竞赛成果对发展较为缓慢的教学进行反哺,将先进理念和技术转化成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知识更新,促进人才创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平台可分为高校自建平台、校地共建平台、校企共建平台三个种类。高校自建平台是整合校内资源,依托机械类相关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实训中心,联合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设置校级科研项目,组织各类校内学科竞赛的遴选;校地共建平台一般是由地方政府牵头,联动各类高校开展科研与竞赛活动,政府履行组织、扶持、专项资金拨款、验收、监督等职能,各类高校发挥专长,加快创新要素的聚集[12];校企共建平台增加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通过企业级项目的引入,将企业真实场景融入教学当中,实现产教融合。企业的参与要有利益保障,因此要引到学生正确认识校企共建模式,校企共建平台为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搭建了桥梁,对企业参与的热情给予保障。

(三)成立专项行政服务机构

从政府层面讲,要引导高校对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整合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与高校资源,教育厅及科学技术局等行政机构要研究制定好适应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宏观战略、政策及措施,多渠道增加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的资金投入;从高校层面讲,高校应做好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的服务,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成立专项行政服务机构,对政策性文件做好解读,对于科研与竞赛活动可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引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及学科竞赛筹备。

(四)配备专业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是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实践者之一,对于大部分高校教师还是以教学型为主,应改变原有教学理念,在原有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探索适用于创新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13]。对于擅长科学研究的教师,往往只关注课题研究和专利转化等内容,科研项目对教学的支持度相对较小,科研与创新教学脱节问题比较严重。目前高校对于学科竞赛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还不够,往往是由学生自发地进行组织和管理,缺乏指导教师的引导,而学科竞赛又需要多学科交叉,因此需要配备专业的多学科师资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制定合理的学科竞赛教师奖励机制,促进教师对此的重视程度,使更多的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进来。

对科研和学科竞赛类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创新教育培训尤为重要,通过加强国际高水平学术交流、参与国内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高级研究班以及校内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的相关教师培训等,由此全面提高指导教师创新教育意识和业务水平。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多高校都引入了创新学分制度,从而优化了创新教育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学分制度是将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的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或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经学校专项行政机构认定可以转换成创新学分,创新学分成果主要认定范围包括学科竞赛奖、已结题的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类奖项、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的国家专利,根据获得成果的等级折合成相应的创新学分。创新学分不仅仅是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还可以与课程学分进行转换,通过探索学分互认、转换制度,稳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当中的地位。创新学分制度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创造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出出色的机械类创新型人才。

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机械制造行业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倍增。在深化高校創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在机械类专业当中,开展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双驱动教学模式是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在高等教育当中对创新型人才的选拔,通过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对基础理论教学反哺,形成“学、研、赛”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对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升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主观能动性,为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土壤。

参考文献:

[1]李昂,罗娜,张晨,等.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优化[J].重庆开放大学学报,2022,34(06):5055.

[2]孙宝福.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途径之探讨[J].科技视界,2020(25):5051.

[3]刘辉,姚继权.校企联盟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237242.

[4]汪曦,张晓君,刘健,等.机械专业“三赛三训三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冶金教育,2017,183(06):6163.

[5]吴万荣,韩奉林,田广天,等.机械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02):1216.

[6]杜昊.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机械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时代汽车,2022(15):6062.

[7]朱立达,巩亚东,于天彪.新工科视域下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J].高教学刊,2020(15):3136.

[8]金亚旭,张克维.基于科研与学科竞赛双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9):46.

[9]梁鹏,吴素芹.“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双驱动型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山西青年,2023,638(01):127129.

[10]刘宝稳,王晨雨,刘久付,等.基于学科竞赛驱动的电气学科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10):150153.

[11]张吉立.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4):3941.

[12]卢娟娟.校地共建科研创新平台的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1):115116.

[13]程舒通.高校创新教育中的难点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574(10):171174.

基金项目:202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双驱动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编号:GJB1423014)

作者简介:刘长喜(1977—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教学与改革、复合材料智能设计及先进制造技术。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专业学科竞赛科研项目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学分制下机械类专业中自动化类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究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目标下的专升本课程体系构建之研究
浅谈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科竞赛作品的创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