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大单元主题式教学方法的美术课堂,有助于教师利用自身教学优势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在不断的“试错”和经验的提炼之下,找到适合学生的新型教学方法,让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真正融入日常教学当中。
关键词:大单元;主题式教学;核心素养;微课
作者简介:谌洪亚,大连市第二十二中学教师。
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公布以来,核心素养、大单元、大概念、主题式教学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热点,指向教师教学的改革。在新课改与初中美术课堂结合过程中,一些问题慢慢凸显出来。比如,教材内容与课时安排未改,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该怎样实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是否可以自行确立学科“大概念”;学生已适应一课一练的教学模式,该如何适应开放的学习环境;对于初中美术学科,一周一课的课时量,讲、练、做时间不够用该怎么办;大单元内多节课程衔接困难该怎么办,等等。笔者结合众多专家科研成果进行课程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和规律。
一、甄选内容:找到大单元主题教学切入口
分析现有教材可以看出,有一些课程本身就存在前后关联,而这些课程就是教师设计大单元主题教学最好的切入口。
如辽海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2课“汉字的魅力”以及第13课“汉字的意象表现”,这两课就同属一个主题内容,并且都围绕“汉字”这一主题。教师可以针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大单元主题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接核心素养需求;浅出表现,设计文字艺术变形,做出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在美术课堂上进行单元课程的同时,也可以拓展到班级各小组美术课前展示内容,以及校园艺术节美术作品展览当中,这样的课程选择对教师开发“立体”的美术教学活动留有极大的发挥空间。
二、揣摩课程:知识技能对接核心素养
华师教育研究院院长房涛对核心素养有着这样的解读:“达成核心素养要从学科的逻辑性转向培育能在真实情境中应用迁移的素养,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走向‘心中装着一片绿洲,眼中看见一片森林,随后去浇灌每棵小树。”这代表着核心素养的达成远远超过教师所设立的三维目标要求。如果把知识技能比作是学生在“浇灌小树”时所使用的“关键能力”,“绿洲”和“森林”则是学生在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具备的“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这帮助笔者锁定了课程“大概念”“大主题”的设定方向。
在知识和技能维度,“汉字的魅力”“汉字的意象表现”这两课需要解决的教学任务是:了解汉字起源以及发展历史;知道汉字集音、形、意于一体的特性;能用象形设计或者象意设计将汉字进行艺术加工,表达作品可以很好地传递汉字文化。在知识技能基础上,笔者设定本单元的大概念为:“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智慧,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需要我们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笔者结合主题情境,在大任务之下设立若干小任务,学生在解决小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炼,才有可能达成对大概念的理解。笔者对单元课程做了如下设计(见图1)。
三、灵活教学:充分开发小活动促成大目标
核心素养下美术单元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更加深刻。越是深刻的教學目标越是要依赖精准的活动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一步一个台阶,触碰到学科知识的制高点,从而获取对大概念的认知。在大单元主题式课程当中,教师进行活动设计要依赖真实情境,遵照学习迁移规律,及时嵌入评价,紧密连接课堂实践活动等,这需要教师善于从学情出发,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开发小活动。
(一)利用真实情境提升学生课堂兴趣
汉字文化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当教师开始单元课程第一个活动“识”汉字时,学生往往表现得胸有成竹, 认为自己从小开始学习汉字,有着几千字的识字量,难道还会不认识汉字吗?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学生对于汉字文化的发展历史、字体的演变以及名家作品的了解还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找准这一认知落差,设计生动的任务情境,成功展开知识的迁移。
【片段1】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汉字吗?
生:当然了,我们每天都会读书、写字,汉字是我们学习生活中很重要的朋友。
师:那太好了,为了准备学校的汉字节,老师向博物馆的馆长借来了许多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摹本)进行展览。只可惜,由于老师的疏忽,将作品和解读文本弄混了,同学们能帮老师看看这些都是什么字体,分别由哪位书法家书写的吗 ?
【教师展示七件书法作品:甲骨文、钟鼎文(金文)、李斯《峄山碑》(篆书)、《曹全碑》(隶书)、怀素《自叙帖》(草书)、颜真卿《多宝塔碑》(楷书)、王羲之《兰亭集序》(行书)】
生:老师,我们只能看出来有甲骨文、楷书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剩下的就不知道了。
师:看来我们对于汉字文化的了解还需要增加,不过好在老师将这些作品的解读文本影印了下来。咱们以组为单位,分别认领一件作品,分析比对解读文本,找到这些作品名字、作者、字体、艺术特点、盛行时期,完成学习任务单,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汇报。
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一书中谈到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课就应该“营造引导学生面对真实情境的创作主题”,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本次活动设计的初衷就依托于此。由于教师的“失误”,拜托学生帮助教师完成“汉字节”作品布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每组学生需要阅读分析七个不同时期字体的解释文本,对比本组认领的汉字作品形式特征,找到正确答案并提炼字体特点填写到学习任务单当中,最终以语言形式汇报展示。这种活动所需知识量大、思维参与度高、形式有趣,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汉字发展历史的精髓,凸显情境教学的优势。
(二)用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路
大问题带动大概念,小问题带动小活动,以任务为驱动的大单元主题教学实质上也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关键问题提出得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在第二个活动“写”汉字当中,教师带领学生用毛笔描摹大师作品,让学生在与古代文字零距离接触的同时,体会人、字、笔之间的动作和情感变化。
【片段2】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临摹七组不同书法字体的代表作品)
师:同学们,临摹过几种字体之后,你们觉得哪些字体最适合毛笔书写?
生: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师:为什么呢?
生:这些字体的笔锋转换灵活,粗细变化丰富,我们用硬笔很难模仿出来。
师:那再思考一下,小篆字体是否适合毛笔书写?
生:不适合。小篆的笔画太规整了,像是比着尺子画出来的,用毛笔太难写了!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适合。我就见过用毛笔书写的小篆书法作品,写的庄重严谨,非常好看,而且我看到历史剧中,很多竹简上就是用毛笔写的小篆文字。
师:事实上,小篆和毛笔几乎同时在先秦时期诞生,所以你会看到有的小篆刻在青铜器上,有的小篆书写在竹简上。同时,也是因为毛笔的诞生,小篆书写费时费力,从而慢慢被隶书取代。那还有哪些书法作品不是用毛笔书写出来的?
生:甲骨文、金文!
师:从毛笔参与书写的角度出发,你能为七种不同的字体出现时间的先后排序吗?
此时的学生很容易以篆书为分水岭,将文字发展分成毛笔前期文字(甲骨文、金文)和毛笔后期文字(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两个阶段。
这一片段中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出有争议的回答,之后再进行辩论,教师再以关键问题做引导,将学生讨论的焦点落在字体发展变化与毛笔诞生的关系当中。由此,学生深刻理解字体发展变化的规律,生成对历史文化的正确观念。
(三)利用微课提升大单元课程教学效率
初中阶段美术课程一周一课时,时间短,间隔却很长,这样的现状为大单元课程的开展带来了不小挑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只能压缩课堂教学密度,加强前后课程的联系。在“汉字的魅力”单元课程当中,笔者巧妙地将微课与课堂教学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通过微课压缩课堂密度
“汉字的魅力”单元课程第二课,也就是教学活动三“解”汉字。这一活动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汉字构造的方法,教师可设计“加法”“减法”两个小游戏,通过与学生互动完成课堂任务。
“加法”游戏需要学生找出目标文字的历代字体写法,观察其构造特点,总结其中的发展规律。在这之前,学生必须了解掌握汉字发展史。上节课,学生已经能利用毛笔出现的时间将汉字发展史分成三大阶段,但对于本节课教学任务的要求还远远不够。本节课教师需要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详细的汉字发展历史以及对代表字体结构更准确地剖析。这个任务本身较为困难,微课将这一教学设计变成了可能。
“减法”游戏需要学生将复杂的汉字进行拆分和重组,利用“象形设计”和“象意设计”这两个关键方法对汉字进行再加工。为了解决字体设计缺乏创意这一难题,教师利用微课让字体创意设计的过程“动”起来,学生就掌握了字体创意的精髓。
微课利用时间轴和故事线将汉字的发展史串联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动画小故事,其中每一代汉字经历的造型变化和变化的原因都会体现在这个小故事之中,学生看完一遍就能有深刻体会。在这一环节插入微课不仅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汉字文化的拓展和延伸。
2.通过微课加强单元课程间的联系
微课参与课堂的方式非常灵活,无论是作为课前预习材料、课堂知识的输送媒介或者是课后知识的回顾材料,都是非常好的选择。设计精良的微课还可以作为单元课程的桥梁,加强单元课程间的联系。
本课题在利用微课讲解汉字的发展历史当中,每一个代表字体的诞生都会有卡通版的代表人物参与,同时教师还对这些人物进行了角色设定,比如象形文字——原始人(手艺人)、甲骨文——仓颉(创造者)、小篆——秦始皇(决策者)、李斯(谋略家)等,真实的卡通人物结合历史事件,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汉字发展历史。
在本单元课程活动四“创”汉字当中,每一个四人小组在参与合作之前先要有角色分工,由教师将代表角色分工的胸章分发到小組成员手中,每一个角色在合作时要依照学习任务单解决相应的任务,这一做法能提升小组成员合作时的参与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指导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本次的微课设计当中暗藏着一个“合作探究”的主线,其中反复出现几个名词:创造者、决策者、谋略家、手艺人、造梦者,他们不仅是历史当中的人物,左右着中国汉字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小组合作的人员分工,突出个人特质参与合作探究。这种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变让学生充满参与感。同时,每个学生获得与历史人物一样的角色认定,让学生的内心更具使命感,民族认同感也油然而生。
新课改的实质就是让一线教师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知识和技能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实践证明,借助大单元的主题式教学方法是未来教学的必经之路。一线教师应善于利用自己的教学优势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的“试错”和经验提炼之下,找到适合学生的新型教学方法,让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真正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方娇,李民.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教学方式转变:以《班级藏书展》单元教学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7).
[3]胡知凡.“大概念”:一种新的教育理念[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0(3).
[4]胡知凡.概念为本的美术学科单元设计研究:以《中国传统山水画》单元为例[J].教育参考,2019(6).
[5]王大根.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J].新课程评论,2019(3).
[6]钟启泉.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5(24).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