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那些“菜”(一)

2023-07-27 21:02九门塔
餐饮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采薇蕨菜苍耳

九门塔

“中午吃什么”是一件令人犯难的事情,即便如今可供我们选择的食物如此丰富,也许正是因为选择过多,才引发了这样的难题。小时候的印象中,特别是在漫长的寒冬时节,家里从来没有为吃饭的事情烦恼过,菜窖里的菜就那么三四种,缸里的咸菜也就那么两三种。长大后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种菜,连名字都叫不上来,无知的我还以为是什么新研制出的品种,后来才知道,有的菜在古代就出现在了百姓家的餐桌上,比如洋气的秋葵是一种“古老”的蔬菜,而土豆竟然明朝时才传入中国。

今天我们就来挖一挖,历朝历代中国百姓家的餐桌上究竟都有哪些菜。首先,从记录了很多种蔬菜的、遥远的《诗经》开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田野的质朴香气,以及先民生活的烟火气。

据不完全统计,《诗经》中提到了一百三十多种植物,其中可以被称为蔬菜或者野菜的,就有四十余種。

荇菜

出自《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在池塘或河溪之中。它拥有不止一个名字,还叫莕菜、水荷叶等。由于荇菜的花朵是黄色的,因此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金莲”。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记载:“荇,一名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上青下白,煮其白茎,以苦酒浸之,脆美,可案酒。”

荇菜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有机酸,嫩叶和茎干可以食用。荇菜的做法与诸多野菜相似,或烹炒,或清炒,青翠悦目,爽口怡人。荇菜的用途很广,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以入药,具有发汗透疹、利尿通淋、清热解毒的功效。

芣苢

出自《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芣苢,又作“芣苡”,多年生草本,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全草捣烂与肥皂配制成农药防治棉蚜或蚜虫有效。

毛传认为芣苢是车前草。这种说法与《山海经》以及《说文解字》相矛盾,但得到郭璞、王基等人的支持,宋代朱熹《诗集传》亦采此说。近现代学者如闻一多等则认为芣苢是薏苡,可以人工栽培,其果实去壳后即薏仁米。

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野人亦煮啖之。”此处所谓的“野人”,指的是乡野间的穷人。可见直到清代,穷人还有以芣苢为食物的,不过后来就没有人再食用它了。

薇菜

出自《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史记·伯夷列传》中关于薇菜有这样的记载:“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伯夷、叔齐隐居山野,吃的就是这种菜。《汉典》则是这么解释的:草名,又名“大巢菜”。

薇菜是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结寸许长扁荚,中有种子五六粒,可吃,其实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野豌豆苗”。古人称野豌豆苗为“菜”,而现在我们称之为“草”。想必薇菜的味道不会太好。

现在回过头去看《小雅·采薇》所描述的场景,就是这么难吃的东西,刚刚长出来就被掐掉当菜吃掉了,可见在缺粮少食的年代,吃不饱饭的战士只能拿“野草”来充饥。

蕨菜

出自《小雅·四月》的最后一句,“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召南·草虫》里也出现过蕨菜的身影,“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说文通训定义》中如此描绘蕨菜:“出生如蒜苗,无叶,似鳖脚。亦似小儿拳,故曰拳菜,紫黑色,沦为茹,滑美。”现在很多地方仍然称蕨菜为“拳菜”,大概是这个原因。

蕨菜在历史上也曾是饥民度荒的食粮。相传在先秦时期除了食用之外,蕨菜还被当作供奉的祭品,这个传统直到清代还在沿袭。

最早记载蕨菜入馔做法的大概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蕨菹,取蕨暂经汤出,蒜亦然,令细切,与盐酢……蒜蕨俱寸切之。”所谓盐酢就是用盐和醋来拌制或腌制,故所谓“蕨菹”,其实就是酸辣蒜拌蕨菜。时至今日仍是蕨菜最常见的吃法之一。

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提到了蕨菜的烹饪法:“用蕨菜不可爱惜,须尽去其枝叶,单取直根。洗净煨烂,再用鸡肉汤煨,必买矮弱者才肥。”

如今蕨菜的吃法多种多样,凉拌或者炒肉,腌制的蕨菜也很好吃,干蕨菜炒肉或者泡发后直接炒也很好吃。

蕨菜在中国可能并不起眼,然而到了日本,它的地位瞬间被抬高,是不折不扣的上等佳肴。我国东北的蕨菜产量大,质量好,被日本人尊为“北国山珍”,每年向中国进口蕨菜上万吨。在大阪所出产的酱菜中,“酱蕨菜”非常受欢迎。

葑菲

出自《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葑、菲都是菜名。葑即芜菁,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本草纲目》说“芜菁南北皆有,北土尤多。四时常有,春食苗,夏食心(亦谓之苔子),秋食茎,冬食根。河朔多种,以备饥岁。”

由于种植方便,食用价值高,高寒山区常以葑代粮。时至今日,蔓菁依然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且四时皆有,可以切丝凉拌,也可以加入肉类或是年糕等食物进行烹饪,还可以腌成咸菜。制作腌菜时,要先晾晒在竹席上,晒到七成干,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的,而是酸酸脆脆,带着甜味,十分可口。

菲即萝卜,亦叫芦菔、芦葩、雹葖、莱菔等。萝卜是十字花科萝卜属二年或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原产地和传播路径争议颇多。到了漢代,芦菔基本上已经成为萝卜的统一名字,在《说文》中有记载:“芦菔,似芜菁,实如小菽者。”《康熙字典》中也有相关记载:“芦菔也,鲁人名菈,秦人名萝卜。”其中的“卜”字属简化字,“萝卜”正体写作“蘿蔔”。

农史学家根据资料推测,中国古人食用萝卜可能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从西周到春秋的五六百年间,中国萝卜栽培地域在黄河流域中下游。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有萝卜栽培方法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莱菔天下通有之”,说明萝卜已成为中国的大众化蔬菜。

蔓菁与萝卜同属十字花科,并且萝卜部分品种跟蔓菁的形状很相似,都是圆球状,所以有些人就会将其混淆。但是两种植物还是有区别的。蔓菁为芸薹属,萝卜则是萝卜属,且小颗蔓菁的肉质较为硬,水分较少,蔓菁成熟后肉质较为松软,所以可作为主食加以食用。萝卜成熟后脆嫩多汁。不过两者在药用价值跟食用价值上都十分接近。

卷耳

出自《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卷耳的学名叫做“苍耳”,又称苍耳子,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实形状如古代妇女的穿耳饰,因此又名“耳草”。

卷耳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喜排水良好的土壤,多生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其植株生命力强,繁殖力强,常在农田边连成片的生长,植株又高大,会跟农作物抢营养、抢阳光、抢生存空间。

苍耳能吃,但是并非全株都能吃,也不是什么季节都能吃。苍耳主要的可食用部位是它顶梢的嫩叶,以及春季刚长出来的幼苗。

除了能作为野菜食用,苍耳还有着药用价值以及经济价值。苍耳的全草、根、花和带总苞的果实入药,主要具有祛风散热、解毒杀虫的作用。杜甫《驱竖子摘苍耳》古风有句云:“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苏轼也信任此说,文集中有一篇《苍耳录》,谓“药至贱而为世要用,未有如苍耳者”,称赞苍耳“花叶根实皆可食,食之则如药,治病无毒,生熟丸散,无适不可。愈食愈善,乃使人骨髓满,肌理如玉,长生药也”。

卷耳还有浪漫的一面,卷耳花又叫一月生辰花,通常被认为是一月份出生的女孩的幸运花,寓意着美好。

猜你喜欢
采薇蕨菜苍耳
摘蕨菜的向往
摘蕨菜的向往
记忆中的蕨菜
记忆中的蕨菜
悄悄来到的苍耳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苍耳先生
仙人掌和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