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路径微探

2023-07-26 01:53:55高娟
高考·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渗透路径德育教学高中生物

高娟

摘 要: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以研究生命活动规律作为主要教学目的。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课程并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与生物理论相关的知识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能够切实运用生物知识去改造生活、创造生活,为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和谐相处创造理想条件。因此,我国教育系统围绕生物学科提出了明确的核心素养要求,并强调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也逐渐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能够对学科知识形成正确理解。本文立足核心素养视角,针对高中生物课程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展开研究。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德育教学;渗透路径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将生物学核心素养整体划分为科学探究、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科学思维等四大维度,并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不仅对高中生物教学有着极为关键的育人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今后的重要发展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找准德育思想在课程中的体现形式,以便于能够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并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与运用能力获得整体上的提升。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与德育工作之间的内在关联

德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知,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能够形成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个人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集体生活当中,并顺利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因此,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被当成了学科重点建设目标,并强调教师应正确认知德育工作的现实意义,以便于能够对学生起到全方位引导作用[1]。

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国家对于教学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其本质在于转变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以及“唯成绩论”的功利化倾向,使教师能够更多地从现实角度去思考学科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理性来看待学习生活,并从知识经验当中收获更加丰富的人生启发。如此才能够展现完整的学科价值,并助力学生进入到新的发展层次当中。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工作之间存在着紧密逻辑关联。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包含科学探究、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科学思维四大维度,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与学科思维相符的重要方法与能力。而德育工作的融入则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使学生不再仅仅是从知识角度来看待身边各类生命现象,同时也能够融入情感、理想以及责任去控制自身行为,从而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核心素养内容也为德育思想提供了关键载体,使“德育”不再是抽象化、空泛化的模糊理论,而是能够依托在具体形象中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思想观念。

二、德育思想在生物核心素养教学中的体现途径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体现德育思想需要紧密迎合学科特色来进行,确保能够根据生物课程的育人目标来准确呈现不同的德育元素。才能够保证德育工作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并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想认知。为此,教师可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围绕高中生物课程的知识发展线索来系统呈现对应的德育思想,具体如下所示:

(一)关爱生命,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生命观念”是生物核心素养中的基础构成部分,其总体可以划分为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等四个部分,目的是帮助学生从科学角度去看待各种生命行为,并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生命现象做出准确解读。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一定的情感元素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使学生不单纯是从理论层面来认知生命的活动规律,同样也能够在心理因素的干预下来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独特性与平等性。从而促使学生对生命价值产生正确认知,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主动结合教材知识特点来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以便于能够有效体现德育工作特点[2]。

以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细胞的生命历程》为例,学生通过此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同时也认识到了细胞活动对于生命体征的各项影响。因此,在这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细胞的繁殖活动,包括细胞增殖的意义、方式、周期以及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而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本身展开思考,帮助学生意识到生命活动的本质在于拥有无数细胞作为支撑,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渐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之处,并且无论多么微小的生命都具有其存在的意義。确保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于生命的正确态度,并增强对德育思想的感悟能力。

(二)科学思维,感受学科思想特质

课标中关于“科学思维”的解释为“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今后在看待未知事物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其中原理,从而能够有效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而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此作为切入点,重点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尊重事实的精神品质,以此打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并使其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借助科学家故事、学科历史等课外资源来开展德育工作。使学生不仅能够通过人物榜样来提高自身思想品质,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在这一过程中厚植学科情感。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正式开展之前,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作为课题导入内容,为学生简述孟德尔的故事——“孟德尔最初进行豌豆实验的目的,并非为了研究遗传规律,而是希望能够培育出更为优良的豌豆品种。而在实验过程中孟德尔偶然被豌豆的不同花色所吸引,并将想法付诸实践当中,如此才有了如今庞大的遗传规律学说”。通过这一故事,教师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到课堂上,同时还能够通过故事来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使其能够以创造性的思维去看待自然生命现象,从而建立学生良好的学科观念。

(三)探究学习,形成良好发展观念

“科学探究”对应的是生物教学中的方法以及能力,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探究科学原理的重要方法与技能,同时还需要建立正确的发展观念,能够主动通过团队合作、集体讨论、组织计划、辩证对比等形式来满足自身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项目”的形式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活动中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交流来获取丰富的活动经验,从而能够将学生的思想认知转化成行为习惯,并助力学生获得更为理想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系统的稳定性》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组建校园实践活动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调查校园周边的公园、草地以及湖泊生态植物分布情况,并联系本单元掌握的知识内容去对调查结果做出评价,同时给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建议。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求学生以“活动计划书”的形式,提前在小组范围内对开展活动的具体方案展开讨论。从而避免盲目开展实践活动,并且能够制订更为清晰的行动方案。如表一:

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能够完整地梳理活动细节,进一步完善集体行动方案,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积极了解他人的优秀想法,并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从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并使其掌握生物学习的重要方法。

(四)社会责任,培养学生行为模式

“社会责任”是指从生物学科入手理性看待人类的各种行为本质,并能够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正确参与到社会集体活动当中,以此创造人类共同的生活空间。因此“社会责任”是德育工作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载体,并且也是推动教学升级转型的关键契机。高中生物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积极宣传“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同时还需要主动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生态建设行为当中,逐渐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以此体现生物教学的完整价值[3]。

以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2《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例,教师在结束这一课教学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走向农田、工厂,以及建筑工地周边的区域去调查当地的环境现状,分析不同区域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随后要求学生将采集到的调查结果整理出来,并制作成宣传标语在社区与网络中公布。使学生能够切实践行德育理念,并通过自身的实际行为来改变人们生活现状。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核心素養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思想的有效措施

(一)把握课堂阵地,打造多样课堂形态

德育教学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培养工作,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优势,将德育工作充分融入课堂体系当中,以确保能够连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体现出德育工作与核心素养之间的相辅相成特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获得全面提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工作。

1.立足教材本位,丰富资源配置。高中生物教材是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建立的,是教师开展德育教学的最好材料。如必修1中重点讲述了“分子与细胞”知识,目的在于树立学生的生命观念;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中用科学视角解释了生命活动规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则从生态平衡角度讨论了人类活动给自然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然而教材由于受篇幅限制,其中内容更多的是围绕生物理论知识进行论述,涉及的德育元素相对有限且不够详彻。因此便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围绕教材特点来进一步搜集德育资源,以便于能够有效丰富课程配置,并对课堂起到一定的补充与完善作用[4]。

以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人类遗传病》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知识特点来搜集相关的课外资料,帮助学生详细了解我国遗传病患者所占据的人口比例,以及社会对于遗传病患者有哪些帮扶政策。以此来引发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重视程度,并使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思考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如此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国家的归属感,有效提高了德育教学质量。

2.打造教学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德育教学不同于普通的理论知识,其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也同步形成深刻的个人感悟,如此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德育思想,并增强学生的德育学习水平。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情境的方式,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并使学生能够有效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情境——“人造2号生态圈”是无数科学家耗费大量心血打造出来的一处生物基地,被誉为是“最接近地球生态圈”的人造科技产物。然而该生态圈最终仅仅维持了两年便宣告实验失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讨论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课堂中掌握的知识给出可靠说法。通过这一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教材知识信息,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将德育元素融入课堂之中。

3.设置问题驱动,培养自主意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主要以灌输为主,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以确保能够满足学生的高考需求。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因此对学生的综合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形式,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打造更为理想的课堂活动模式[5]。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细胞的基本结构》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细胞由哪些部分组成?(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在哪里?(3)不同细胞器在细胞活动中主要有哪些作用?以此作为提示线索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展开深入探索,并帮助学生对“细胞”形成基本的学习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摆脱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同时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自主钻研”的良好学习品质,使其对生物学科精神形成更为深刻的学习感悟。

(二)利用课外空间,延伸德育学习视角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能够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德育学习视角,并帮助学生将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感悟转化为实际行为,因此能够有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项目。

1.组建兴趣小组。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兴趣来探索更为丰富的生物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磨炼自身的学科技能,同时也能够从更多层面去感悟宝贵的学习精神,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并使其能够运用生物知识来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展开抽样调查活动,了解校园不同植物种群的分布密度;或是组织学生观察不同的生物现象,从校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水平镶嵌规律中探讨其中存在的学科知识;抑或打造校园“学农基地”,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了解农作物的合理密植、生态驱虫以及水肥控制措施。从而有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并有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2.打造跨学科项目。《课标》强调核心素养教学需要“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其中并不单纯是指学科范围内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以及观念,同时也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此才能够保证学生可以从容应对未来不同的生活场景,并充分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各类生活问题。因此,在学生参与课外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基于跨学科视角来为学生打造特色课外活动项目,以确保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生态治理项目,要求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地理、生物以及物理知识,来提出“预防山体滑坡灾害”的有效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搜集相关的灾害治理资料,如“阶梯栽植”“水土保持”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对不同治理方案的理解来制造建议模型。如此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有效将德育工作落实在生物教学活动中[6]。

3.开展社会实践。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知识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如此才能够进一步增強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理解程度,并引导学生通过学科视角深入探索社会文化,促使学生的德育学习质量获得全面提升。因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主动联合更多的社会力量,以便于为学生打造开放的学习空间,为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与政府基层部门进行合作,邀请环卫、园林绿化以及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家乡当前的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各类生物科技知识在人们生活生产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对生物知识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认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

目标。

4.借助实验活动。“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够反复锤炼自身的知识技能,同时还能够在大量的失败、尝试以及突破中获取宝贵的科学精神,使得德育工作能够在课堂中顺利开展。为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不同的实验项目当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大胆验证自己的猜想,主动将各类创意灵感付诸实践行动,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态系统”之后,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信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尝试复原“人造2号生态圈”实验,借助小草、土壤、喷水壶、塑料板、碎石头、胶带纸、玻璃缸等有限的材料工具,来尝试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并在完成建设之后将玻璃缸进行密封,观察这一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多长时间,以及通过哪些方式能够延长这一“小型生态圈”的维系时间。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并使其能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魅力[7]。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核心素养视角,对高中生物课程德育工作的开展途径展开了深入研究,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正确厘清核心素养与德育工作之间的联系,并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以便于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骆霞琴,张棋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为例[J].生物学教学,2020,45(7):44-46.

[2]孙良齐.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在农村高中生物课中的实施[J].中外交流,2020,27(22):393.

[3]孟鲜颖,刘奕奎.基于“知情意行”浅谈熟手教师对于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的适应[J].中学生物学,2021,37(9):79-80.

[4]赵占良,谭永平.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彰显教材育人价值: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修订的总体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82-89.

[5]樊晓云.多角度发展高中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9):183-188.

[6]王春,徐金鹏,杨茜,等.基于践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材分析与思考:以人教版新旧教材“ATP”内容比较为例[J].生物学教学,2021,46(12):75-76.

[7]刘杨,李守德,李高峰.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呈现与教学建议:以必修1第五章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7):52-54,60.

猜你喜欢
渗透路径德育教学高中生物
中职学校德育课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路径分析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1:26:11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2:13:50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学
试论高中语文中的德育教学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56:01
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