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艺凤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是现阶段高中学校育人工作开展中较为重视的两大内容,将其落实于实践教学中是全体教师从未停止研究的课题。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概念分析,二者具有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支点推动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宏观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工作影响有四: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条件、提高了教师专业能力、加强了师生互动频率、完善了德育教育内容。结合四方面影响,全体教师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力求最大化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塑造学生人格魅力的同时增强其心理素质,促进新时代高中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阶段国家教育部门较为重视的课题,尤其是对于处于教育关键阶段的高中生而言,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健全其人格。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全体教师应站好教育岗,尝试在实践教学中探索教学对策,夯筑育人堡垒,力求在健康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促进立德树人目标落地。无论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还是将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应掌握二者之间的异同性,确保融合工作的有效进行,进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德育教育,发挥其正面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异同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相同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健康学生心理素质为主,包括提高学生心理意识,排除外界负面干扰;引导学生调节情绪,正确应对心理异常;树立学生心理意识,健康学生心理素质等。德育教育重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即在道德层面培养人,在行为习惯方面塑造人,在完善人格品质的同时落实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二者从概念分析,都隶属于意识形态,而融入教学却具备一定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1]。具体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德育教育以健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主,要求学生在社会与生活中践行道德品质,以行为约束自己,在规范自己言行举止的同时彰显德育教育成果。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成果。二者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与践行能力为主,且都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工程,育人目标具有契合性与相同性,以心理健康教育支配德育工作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不同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不同体现在教育侧重点,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健康学生心理素质,德育教育工作重在培养学生思想层面,二者不处于同一教育层,因此教育具有互补性。高中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同时应注重二者之间的不同性,并尝试在融合中实现以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目标。具体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引导学生调节情绪,适应现状,具备应对一切可能存在的潜在隐患的能力[2]。德育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做一些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相关事宜。心理健康教育以服务自身为本,德育教育以服务国家为本,二者在教育理念上各有差异。正是因为这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德育教育工作。如:学生在践行德育品质的过程中,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支撑,以社会中常见的论点“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为例,扶老人体现了传统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但是在扶的过程中,是否从更多层面考虑问题,如老人是否受伤,此刻是否躺下更有利于救援;老人是否碰瓷讹人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多方位思考,对于学生的心理考验较大。由此可见,落实德育工作,仅以美德教育远远不够,还需要依附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同时方可培养学生践行德育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
高中学生压力较大,各种心理问题频繁迭出,为舒缓学生心理,减缓负面影响,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中,力求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自立德树人理念实施以来,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始末已成为常态,随着高中学生负面心理的衍生,导致德育教育落实难。为改善这一现状,只有以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德育工作,才能确保在健康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
高中处于教育关键阶段,上承大学,下启初中,这一阶段学生通常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处于高三阶段的学生,文化课更是占据了教育核心位置,在学习高压下,学生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3]。为消除学生的负面压力,健康学生心理素质,高中学校应尝试开设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促使学生在学习压力下依然可以调节情绪,科学应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既能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育人思维,又能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为育人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结合现阶段部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分析,心理教育稍显成熟,如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宣传教育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足以证明高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各班级也在积极组织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展示中可以充分体会到健康心理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得以构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状态得到转变,对于学习或呈现一种主动性状态。在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德育工作开展更加便捷有效,教育或事半功倍。例如:高中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可以借助校园信息化设备,如广播室、语音实验室等,以此为载体输出励志故事、德育知识、心理知识等,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学目标落实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德育工作,是一个周期较长的教育工程,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与高尚的师德品质,方可在循循善诱中实现育人,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养成[4]。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态度,使其掌握德育教育技巧,避免在实践中过于迫切导致适得其反。例如:心理健康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会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界定教育方案,促使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心理健康教师对于学生的内心情绪掌握较为准确,教育恰到好处,工作效率较高。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可尝试邀请心理学专业人才前往校内开设讲座,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路径,夯筑教育堡垒。心理健康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脚步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界定教育目标,在战略方案转换中塑造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阶梯,引导学生砥砺前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至课程、课外、生活、社会等方面,方可在丰富教育空间的同时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内容,教育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只有时刻以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宗旨,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心理素质。例如,在高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学校可以尝试将德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融为一体,各自学习教育经验,互换教学资源,在有效结合中打下德育教育地基。
(三)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了师生互动频率
师生互动是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的根本,尤其是德育工作,教学战线较长,假设在实践中出现教育误区,或以传统教师为本的教育思想为主,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的脚步。只有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以情感为主线实施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环,在师生互动中改变了传统教育弊端,将学生推向了教育首位[5]。如此一来,德育工作将会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支撑中取得良好成果。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突破自己的关键时期,亦是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在高中时期,学生通常会产生厌学情绪,假设此时教师不对其心理做出调整,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导致出现难以预控的后果。而要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则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其建立互动桥梁,才能在良好互动中调节学生的情绪,实现负面心理管控。而良好的心理管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于互联网的态度。在网络资源的影响下,高中德育面临困境,学生受网络影响较大,这一时期管理较难,稍有不慎,将会激发学生的叛逆心。而心理健康教育打通了德育教育渠道,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中,以心理教育为支点构建了互动桥梁,学生在被尊重的状态中,学习效果更佳。要想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依附于心理健康教育,如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结合情绪调整教学方案,倾听学生内心,帮助学生渡过难关,进而为德育内容的渗透打下
基础。
(四)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了德育教育内容
一般情况下,德育工作在开展的同时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涉及德育知识,足以证明二者之间具有共通性与交叉性。在实践教学中,以心理教育完善德育教育,或者以德育教育完善心理教育都是可行的。结合二者之间的关联,高中学校在以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德育工作时,应创新教育模式,完善教育内容,最大化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實际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知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结合高中教育视角分析,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调控办法,认识心理异常等;德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等。单从内容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德育工作既有支配性,又有完善性[6]。支配性主要体现在树立健康意识,调控内心情绪,即学生在德育项目中,部分违背内心但是却可行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说服自己。如部分学生成绩较高,但是不愿意辅导班级学困生,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调节情绪,以正确的态度正视班级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在提升学困生成绩的同时构建良好班集体。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完善中,学生的德育精神得到了培养与完善,德育工作或在学生的积极响应中全面落实。由此可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无疑是拓展了教育空间,培养了学生正确三观,对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现阶段高中应规划教育思路,研究教育良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德育工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影响。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都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部分,提升教学实效性势在必行。结合上述提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接下来笔者尝试分析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最大化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促使立德树人目标全面落实。仅以教师肩负起教育重担显然不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只有延伸至家庭、社会,才能在多位一体中实现教育目标。
(一)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提升学校教育能力
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夯筑教育堡垒的基石,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学校更应注重专业团队的建设,在打造专业教育团队的同时为提升教学效率提供可能性。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德育教育工作,首要任务是落实教师的培训工作,如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同一批教师,而双方教育各有侧重,为提高心理教师的德育意识,则需要加强培训力度,促使心理健康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巩固中构建完善的教育方案,扎实德育基础。其次是加强德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的互动频率,如在课堂中合理规划教学,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具体教师可以交换教辅资料,实现知识的融合教育[7]。如此一来,不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了德育教育工作,还在德育教育中落实了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最后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师与德育教师之间的互动,同时还应借助线上资源、海外资源等培训途径加强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在确保培训工作与内部传帮带工作落实之后,学校还应结合情况设定考核机制,对于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做出点评,在综合考核中给予公正客观的考评结果,引导其反思改进。长此以往,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与德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将会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师做到教学主力军,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无疑是为教育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保障。对于高中生而言,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难以脱离教师的引导,而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的构建改善了以往教育弊端,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地夯实了基础。
(二)构建家校合作机制,拓展心理教育平台
学校的教育有所局限,联合家庭可以最大化弥补这一缺陷,在双向合作中为学生创造广泛的教育平台,力求贯彻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现阶段,部分家长受应试观念影响,以学生的成绩定好坏,假设学生在考试中出现退步的情况,随之而来的是责备、谩骂,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或造成学生出现以成绩优差的心理。为改善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导致德育工作在家庭实施中面临困境,教师应构建合作机制,为家长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关注学生微表情与小情绪,避免以传统观念看待新时代的学生。顺应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步伐,改变传统教育弊端,在关注学生情绪的基础上引导其调节情绪。长此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有效落实,如此方可为德育工作提供保障。如现阶段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民族复兴担当新人,教师应时刻将这一理念贯穿给家长,辅助其在生活中监督,如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新时代育人目标[8]。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途径获得家长的认可,如构建社交群,以此家长间交换信息,实时传递教育理念,促使家长执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促进德育工作落实。以线下资源为例,或以家长会的形式,或以讲座会的形式,在面对面交谈中探索正确的教学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注重特殊家庭学生,如单亲、父母双亡等,此类家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可能性较强,只有解决心理问题,方可为德育教育提供可能性。
(三)创建良好校园环境,实现耳濡目染教育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耳濡目染教育的根本,以环境育人可以弥补理论教育的空缺,在长期熏陶中,学生的心理环境将会得到改善,心理素质将会不断增强。良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在双向奔赴中提升工作效率。在创建校园环境的同时,可以尝试从学校与班级两个层面展开:先来说学校环境,具体可以借助校园一切有利于宣传知识的资源,如借助校园空地张贴相关心理专家名言、传统名言警句等,学生在不定期观看中将会逐步加深印象。抑或者借助校园广播室,在午饭时间播放相关心理知识相关稿子,或者在午休播放心理学催眠曲等,在长期熏陶中健康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其言行举止。以班级环境为例,学生可以共同构建图书角,摆放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或者在黑板报上摘抄心理学相关知识。在班级环境构建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健康其心理的同时实现德育教育目标。健康的心理是健全自身人格魅力的先决条件,在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下,学生的三观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只有具备保护自己的意识,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心理健康教育推行德育教育工作可以促使这一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中学校应尝试在环境中改善教育氛围,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教育。如此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是心理教育,还是德育教育,在双向結合中,素质教育目标将会有效落实。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践行巩固
社会实践活动是给予学生展示机会的主要平台,知识在学习与积累过程中需要迁移与运用,如此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定期组织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在完善自己心理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借助假期引导学生组织社会心理健康指导团,小组学生则主要针对社会不同群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如中小学生、福利院儿童、山区学生等,在渡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渡。心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为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提供了平台。此外,教师还应倡导学生在课后成立调研小组,重在调查社会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将其整理成报告的形式,尝试以自己的心理知识作出解答。在实践调研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心理知识运用能力更强。抑或者制作心理知识宣传手册,以PPT的形式说明健康的心理对于个人的实际价值。学生在践行知识、运用知识与宣传知识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得到了培养。由此可见,在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中,德育教育工作将会潜移默化地落实。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下,德育教育工作不再是刻意的融入,而是以更加丰富有趣的方式实现了教育。基于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尝试探索更加新颖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为德育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做出贡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直观性影响,有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落实德育教育工作是现阶段全体教师亟须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浅谈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异同性,进而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从四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支点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远远不够,还需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实效性更高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殷艳.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及融合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150-152.
[2]陈亚楠.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4):116-118.
[3]韦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耦合发展[J].中学课程辅导,2022(35):102-104.
[4]李芳,鲁泉.优势互补 相融共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思考[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12):37-38.
[5]鹿敏.试论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J].成才,2022(19):48-49.
[6]王玲.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嵌逻辑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27):54-56.
[7]刘兆俊.新时代下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共融性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9):122-124.
[8]田甜.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J].天津教育,2022(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