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
摘 要:高中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的黄金阶段。高中历史学科是以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历史学科和人类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人文素养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点,也是核心。为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做好教学活动的调整和优化,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人文精神;培养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能够仅关注学生的个人成绩,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各方面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认识、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目前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缺失的现象,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出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保持积极的态度
人文精神的第一内容就是要引导人们保持良好的人生态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肯定学生的价值,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近几年来高中学校加强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人都不能够独立存在,都和周围的人和物有着一定的联系,人文精神比较重视学生的个人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要树立团结协作的精神。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如果个体发展没有竞争力的话,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才能够增强整体的竞争性[1]。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必要性,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社会比较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够保障一定的平衡性。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问题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地区只重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如果不采取科学保护的措施的话,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充分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强人文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充分融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修身立德的主要内涵,充分把握国内外的文化历史,从而丰富自身的思想。在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历史思想,并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孔孟思想强调包容和爱,要具备一定的仁爱之心,不仅是人爱我,人敬我,更是我爱人,我敬人。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同时也要接触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强化学生的认识。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
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了解历史能够把握历史中的爱国主义,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中国近代史中,我国积极地抵抗外来侵略者,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关数据来把握战争中人民伤亡的主要情况,感受战争所带来的惨烈,进而理解中华民族独立的艰辛,从而产生浓浓的爱国情怀。在高中历史中,我们也会学习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不幸牺牲,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等列强侵略中国等各类的历史事件,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习五四青年运动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中国近代斗争的全面研究工作,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地把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学生要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重视,忽视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且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相关的知识点,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其次,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全面做好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优化,比较看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3]。而部分学校认为文化课比较重要,忽视了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并没有积极做好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和改革。除此之外,由于学校不够重视,所以在高中历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理念,缺乏科学合适教学方法的运用,极大地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四、主要的优化措施分析
(一)做好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挖掘
通常而言,人文精神是要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以及内心的感受而形成的价值观,从而开展自我的反思。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体现不同的文化,历史也是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彼此融合的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不同历史环境的内容,做好各文化背景的融合,加强人文知识的渗透。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爱国情怀、民族意识的培养,增强整体的民族自信力。由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拥有非常丰富的人文资源,具有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正是这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动力。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正视历史,了解中国的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搜索和自己父母年岁相近时代的衣、食、住、行的情况,并与现在的衣、食、住、行的情况进行对比,比如传统的人们比较追求温饱,而现代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拥有着强烈的个性化需求。学生通过自己调查能够更好地把握时代发展的变化,感悟社会生活的变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通过落实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學意识
人文精神充分强调“以人为本”,这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近。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把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科学地做好教学活动的优化。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加强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以探索的态度来把握历史、学习历史。此类探究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求真、求是的精神[4]。例如:在“五四爱国运动”这段历史学习时,在课前,教师要查找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制作相关的课件,充分地展示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通过照片的显示,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当时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救国的理想。紧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五四运动被称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引导学生通过材料阅读、自我探究、课内外资料的参考等来进行解答,学生在课内外材料寻找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判断历史资料,从而寻找证明自己历史观点的材料。在探究式教学活动的背景下,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的历史资料,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态度,并引导学生在一次次历史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三)联系实际历史内容,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
高中历史往往是描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历史的发展不仅要经历战争,同时也会经历科技的创新、艺术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等,一个民族要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屹立民族之林,就必须要综合考虑人文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全面地做好教学活动的改革和优化,提高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比如:在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往往是在1870年以后,在欧洲地区随着电能的不断开发,进而推动了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此时的我国正处在清朝,受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轰开了我国的国门,我国被各列强瓜分,从而使得我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通过该历史事件,我们要得到怎样的认知呢?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再次出现,我们又该怎么做呢?”鼓励学生进行充分表达,学生通过联系历史内容,能够总结历史经验,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通过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他们对于推动历史事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雄或者烈士他们身上总有某些特质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英雄人物来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树立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歌颂,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伟大的毛泽东同志,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新中国的领袖,他带领着我们争取民族独立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他所做出来的奉献是非常大的,他带领人民走出苦难,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5]。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而让学生对各事物有着正确的认知,进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五)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为了保障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视,并做好人文精神的科学渗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全面地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刻贯彻人文主义的精神,全面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课前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的运用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认识。
例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提前编写相应的教案并发放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开展分工合作,结合时间的脉络来预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主要情况,了解各国之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通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预习的方式,能够对世界历史有初步的感知,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符合现代人文主义精神所强调的人本思想。
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前,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来搜索相关的题目,引导学生完成课前习题,紧接着利用大数据技術来总结学生的易错点,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上课时,教师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来做好重难点知识的探究,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因素、成立条件,鼓励学生学习李大钊、陈独秀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思考完毕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提出表扬,从而做好本节知识的总结,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
(六)凸显人文精神的教学主题
为了全面地保障人文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教师要设计相关的人文精神的主题,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关于人文教学的辩论会,为了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教师可以开展“高中历史教材中体现的法治意识对日常生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辩论会,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来表达积极影响的观点,另一组学生表达消极因素的观点。通过小组同学的表达和阐述,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高中历史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想,从而形成正确的
认知。
为了保障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时刻凸显出人文主题的教育活动,及时地做好教学方式的创新和优化,加强学生各项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人文认识。比如:在我国“古代经济”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讲述小农经济模式教学时,要重点阐述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在小农经济内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通过男耕女织的方式来体现出自给自足的人文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农经济的优势,加强对人文精神的把握。教师还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全方位的互动,加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印象。
(七)综合整理和分析各项资料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是培养学生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做好各项资料的整理,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制订科学合适的目标来引领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讲述某个历史人物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该历史人物的看法,这样教师就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学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受。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来让学生对该情境有充分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的优势和不足,鼓励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通过图片来展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局面,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在感受中国近代的屈辱时能够树立历史使命感,不忘耻辱,艰苦奋斗,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我的力量。
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人文精神在教学活动的全面渗透,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秀峰.高中历史课改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4):78-80.
[2]王建岭.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27.
[3]靳振玲.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5(34):72.
[4]文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167-168.
[5]宋佳航.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J].德育基础教育,2015(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