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同频共振

2023-07-26 19:31陶继新
新校园 2023年5期
关键词:规则学校课程

陶继新

孙正军,男,中共党员,现任临淄区第一中学书记、校长。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校长、全省教育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首期齐鲁名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2015年成为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领航班”成员,成立“孙正军校长工作室”,被聘为“教育部第二期名校长领航班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实践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齐鲁师范学院基地导师”“山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出版《个性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关爱生命》《打开一扇窗》《稷下人物故事选粹》《徜徉在齐韵校园》等教育、文化专著;主编《齐鲁文化与中小学教育丛书》;主编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事迹刊登在《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等国家级刊物上。所在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首批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山东之所以拥有齐鲁大地的美称,起源于先秦时期齐鲁两个国家之合称,而齐鲁文化的内在维系,更将其有机地融合起来。以曲阜为国都的鲁国因有了周公、孔子等,不仅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儒家文化,而且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长盛不衰,甚至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成为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以临淄为国都的齐国因有了姜太公、管仲、晏婴等,不仅成了当时的“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其“稷下学宫、百家争鸣”而光耀历史,以及由此积淀形成的开放包容的齐文化,也成为山东乃至中国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

遗憾的是,人们多对孔子及儒家文化敬而仰之,却忽略了齐文化的精神价值。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临淄一中),因坐落于齐国故都,为以孙正军校长为领军人物的有志之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便利条件,让这批有着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者,从开启传承和发扬齐文化精神之旅至今,收获了璀璨绚丽的文化硕果。

学校环境“齐”味十足

临淄之所以有着“地下博物馆”的美称,是因为这个作为齐国八百年国都的城市,迄今还保存着齐国极其重要的文物古迹。走进齐文化历史博物馆、管仲纪念馆,可以让人穿越历史的隧道,目睹齐桓公称霸诸侯的壮举。而管鲍生死之交、鲁仲连义不帝秦等传诵千古的动人故事,回旋激荡着游人的心弦。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孙正军走马上任临淄一中校长之后,便聚集了一批热爱齐文化的专家和教师,拉开了学校齐文化博物馆的创建活动。四年之后,便有了一个三进深的全新的齐文化的校园。

第一进:以四幅大型浮雕为主要标志的学校门庭。

第一幅是“人文始祖”,它让人由此追溯到齐文化远古的伏羲氏时代。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堪称中华文化的原点。第二幅是“管鲍之交”,它既让人感叹管仲与鲍叔牙千古绝唱的朋友之情,还会由此想到孔子由衷的贊叹:“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第三幅是“孔子问礼”,不仅让人看到孔子虚心学习的品质,也让人感到儒、道两家虽有不同,又有大道合一、文化相融的精神品格。第四幅是“义圣鲁仲连”,既彰显了一介布衣鲁仲连不帝秦的爱国义举,同时也歌颂了他不接受平原君封官之许、也不取其“以千金为鲁仲连寿”之赏的高尚品质。

第二进:以“稷下学宫”和日晷为主要标志的教学园区。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教育大学堂。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道家、兵家等诸子百家中几乎所有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千人之多。这一横贯古今的教育文化名片,不仅成为淄博人的一种骄傲,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有划时代的意义”(郭沫若)。其以教育功能为主体,兼具学术研讨争鸣及为现实政治服务功能的特点,为临淄一中传承齐文化、开拓教育未来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资源。于是,学校将报告厅命名为“稷下学宫”,“一中讲坛”便在这里定期开播,报告厅内题写的“变革开放”“务实包容”八个大字,也与“稷下学宫”精神一脉相承。各类文化专家应邀前来,“一中讲坛”上“奋髯横议,投袂高谈”;教师主讲人轮流主讲,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做法和见解,将个性化的知识、方法与思想进行广泛交流与碰撞。即使是“恰同学少年”的学子,在这里既论“稷下学宫”过去的辉煌,也谈发扬齐文化精神而走向未来的畅想。

日晷有好多种,其中的赤道式日晷则是由中国发明的。两米多高的日晷,就矗立在教学园区中央。它既是理想的地理教学现场,又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叹,由此在孩子们心中激起珍惜时光、奋发向上的精神。日晷底座是一块巨大的方石,四周雕刻着“远取诸身”“近取诸物”“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这些来自《易·系辞下》的经典之语,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进:以“闻韶书院”为主要标志的教学后园。

一座青砖灰瓦朱门的建筑的牌匾上书写着“闻韶书院”四个古色古香的大字,虽未走进院中,便让人不由得想起《论语·述而篇》所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为什么如此让人陶醉其中呢?因为《韶》是舜王之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第三》)。意思是说,这个乐曲的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达到了至善的境界。于是,步入院中,就有了文味悠长的形神兼备之美:不仅有“书院文化长廊”,书院内还设有“朱子家训室”和“溡阳文社”。墙壁上张挂着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等时应有的礼仪规范的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规》,书架上陈列着从齐国建都延续至今的县志、家训等文化古籍。古式书桌、条凳、屏风的设施,让人步入到了洋溢着文化气息的古代历史之境。

此外,“稷门”“城阙”“天齐渊”“齐字影壁墙”“蹴鞠影壁墙”“愚岭遥盘”城楼,以及青砖墙上嵌刻的《龙池秋月》《时水道中》等古诗,也无不摇曳着齐文化的古道之风。

笔者第一次走进这个三进深校园的时候,正是孙正军校长这个高级文化导游,才让我如痴如醉地领略到了它那博大精深的齐文化意蕴,以及如此而建造的良苦用心。在我惊叹其对齐文化研究之深的时候,他却说有些教师甚至学生,因长期身处其中,对这个“博物馆学校”的每一个文化景点,不仅了然于胸,甚至用其独特的语言,创造性地进行了诠释。他们在侃侃而谈中所折射出来的对齐文化的热爱,常常让前来参观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击节称道。

何以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

孙正军校长说,这就是文化的巨大能量。尽管三进深的“博物馆学校”多以物质文化的形态展现出来,可它却撩拨起师生们浓郁的探求兴趣。久而久之,那种精神文化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走进了他们的心里,同时,也因文化的侵袭而蓬勃出万千的精神能量。不但拥有了齐文化的精神力量,而且也让教学与学习,驶进了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

课程建设异彩纷呈

临淄丰富的齐文化资源,为学校构建文本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及齐文化进课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齐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将其具有当代意义又能够提升师生生命价值的内容“提取”并“编织”出来,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立志于传播与发扬齐文化的临淄一中人却知难而进,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文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相当宏大的工程,不但要顶层设计,还要有相应的组织与策略。为此,学校成立了传统文化系列文本课程开发、实施委员会,并特聘对齐文化颇有研究的毕义星、姜健、宋玉顺等作为课程建设的专家。其实,这一工程的领军人物孙正军校长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家,对于齐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他如探囊取物一般信手拈来,而对于其中的深刻意蕴,也是了然于胸。可贵的是,学校中的一些教师,对于齐文化课程的构建也情有独钟。所以,从起初的课程建设的构想到文本的编写,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可谓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了共识。虽然常常加班加点,大家非但毫无怨言,反而乐此不疲。于是,数易其稿之后,终于编写出了《稷下人物故事选粹》《学以成人》《齐国历史故事》《齐国历史名人》等校本教材。厚重的齐文化与当今社会交汇之后,人们看到的不只是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还有其在当今社会中依然闪耀精神光芒的精神资源。

孔子教学主张因材施教,课程的编写,临淄一中同样注意到了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阅读需求。比如《稷下人物故事选粹》,不但有原文、注释和译文,而且还有手绘插图、故事、赏析等,不管哪一个学生走进其中,都可以取其所需,读而受益。所以,该书出版之后,不仅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而且很快在校园掀起了学习与研究齐文化热潮。

孙正军编写的校本教材《徜徉在“齐”味校园》,结合学校摇曳着齐文化风情而构建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从而为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學校齐文化的每一个“景点”,提供了优质的文本。

令孙正军校长和老师们高兴的是,自开设齐文化课程以来,学生的热情就一直处于“高温”状态。而学校则“火上加油”,作出了一个近乎“不尽人情”的规定:“每个学生需在初中四年内至少熟练掌握200个齐国成语、10个齐文化故事、表演1个齐文化情景剧并参加一次齐文化主题演讲辩论才能顺利毕业。”可是在采访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却认为这些规定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他们学习齐文化的内容早已大大“超标”,而且一直处于“高烧”不退的亢奋状态,甚至由读迁移到写,仅在校刊《稷下风》发表课程学习作品多达300余万字;齐文化社团成员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跟着课本去旅行”的节目录制,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教师学习齐文化当然也不甘落后,在建设齐文化课程的同时,还不断地向外拓展,从2020年开始,《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管子》《孙子兵法》《论语》等便成为教师长期阅读的书目。有了齐文化课程研究的功底,又有了其他经典文化的滋养,老师们的写作水平也便水涨船高,他们所写的随笔心得,不但有其灵感的闪耀,而且还有文味的悠长。于是,教师们的佳作汇聚为学校教师文集《闻韶书院》。作品“发表”之后,又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创作的热情,同时也对写作较少的教师是一种促进。

齐文化课程的构建与研究,让老师们的课堂上也有了齐文化的味道。比如语文学科的“吟诵齐风”、历史学科的“话说齐国”、道法学科的“稷下争鸣”、音乐学科的“齐韶乐舞”、体育学科的“蹴鞠古今”等课程,不但让老师们风采尽展,也让学生饱尝了齐文化这一精神大餐的美味。

正是有了这种积淀,在每年读书节学校举办的“齐国故事我来讲”活动中,就有了学生自编自演的“一鸣惊人”“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齐文化情景剧。惟妙惟肖的表演,在引来观众一片片喝彩声的同时,进入情景故事之中的古今一体的“人物”,则表演得愈发情趣盎然。

临淄一中齐文化课程在校内风生水起的同时,也引来不少外来的参观考察者。而那些在情景剧中脱颖而出的学生,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导讲员。学生侃侃而谈学校齐文化的时候,常常让听者惊诧不已,这些初中学生,何以对齐文化如此烂熟于心,又如此从容自然!

学校还承担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蹴鞠”“齐韶乐舞”的开发与传承任务。在教师和博物馆解说员采用问题解答式、项目学习式等现场教学的时候,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让他们的解说水平驶向了“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规则意识深入人心

“隆礼尊贤、重法爱民”是齐国的治国策略,其特点就是注重规则,至今它照样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因为要变成自觉约束自己的人,除了本人不断修身之外,规则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规则是社会正常有序运转的“基础设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底线。规则受尊重,社会才有良好的次序。规则意识对于法制社会,乃至未来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则对于学校来说,还应当升华到文化的高度。因为规则不是某几个人或者领导随意而定的,而是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形成之后,还要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内化过程,方能自然外化出来。

临淄一中的“三个立足”,便烙印上了明显的规则意识。同时,因为有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和高度认可,也便有了文而“化”之的特质。

一是为了提升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每个班级都制定了道德公约。为此,各个班级和级部,还成立了“自主互助管理委员会”,即由学生选出来的代表,检查学生从行走、坐立、集合、人际交往等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懂规则、守规则的情况。起初,有的学生在执行公约的时候,还或多或少有点受限制的感觉,可是时间一长,执行公约就变得自然而然起来,像吃饭睡觉一样,缺之不可,甚至有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这个时候,公约就变成了公约文化,规则意识便根植到了学生的心里深层,乃至到了學校之外的其他地方,依然会自觉地遵守学校所定的公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谦谦小君子,堂堂小公民”。

二是立足于学习的认知规律,提升初中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种认知规律不像交通管理中的红灯停、绿灯行那样直接显现出来,可却有着一种内在的机制。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之中至少就有同组异质、同组同质、多组合一三种形态,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形态,则有其内在的规则。比如在同组异质小组学习之中,就全班而言,小组不同,而各个小组学生水平高下的组成却是相对均衡的;就每个小组而言,而是同组异质的,即同一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低不同,有上中下之别。包括评价方式等,都有一定的规则,不然,就不可能达到高效的目的。而在每个学科学习方面,也都有其相应的规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极大地发挥了不同个体的生命潜能,从而让每一个学生,既有规可遵,又生机盎然。

三是立足于人生的成长规则,提升不同个体自我规划的能力。为此,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发放一册《成长的脚印》,让他们记录自己遵守班级公约、校规校纪、社会公德等的情况,从而让遵守规则升华到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境界。时间越长,这种自觉性就越强;久而久之,甚至无需记录,也能自觉遵守各种规则。其实,这个时候,规则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乃至在其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地开出鲜艳之花和结出丰硕之果。同时,《成长的脚印》还记录学生善学甚至乐学的经历,进而总结出适合自己高效学习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并积淀成一种内在的学习规则,即使到了高中和大学乃至社会上再行学习的时候,这种规则也会“不请自到”,产生相应神奇的效果。

四是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发展。孙正军认为,遵守规则不只可以让学生当下成为一个品学兼优者,而且还会让他们在其未来的学习以至工作中,变得更加优秀,乃至成为一个卓有成就者。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是,由于某些原因,让不少人的潜力被悄然扼杀,乃至终生处于死寂状态。可是,如果从初中阶段就养成遵守规则、敬畏规则的习惯,蕴藏于身上的潜能就会勃然而发。因为规则表现上看来是一种约束,而实质上则是顺应生命更好更快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阀,打开这个阀门,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从而拥有一个灿烂幸福的人生。

与时俱进走向未来

《管子》是齐文化的代表作,其中有言曰:“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大意是说:不要依恋过去,不要局限在今天;要与时代一起改变,要与世俗一同变化。这一千古流传的哲理之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迄今依然闪耀着精神的光芒。

孙正军校长所构建的“未来学校”,便是这一齐文化传承的得意之作。学校不但购置了机器人、虚拟空间室等现代科技设备,乃至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文物在当下“活”起来,从而让学生走进“与时变”的生命时空里。因为他敏感地认识到,21世纪是现代科技创造奇迹的时代,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学生,应该既立足当下,又瞩目未来。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与活动中,不是与现代科技擦肩而过,而是为未来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奠定基础,从而成为现代科技学习与实践的“弄潮儿”。

孙正军校长认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应当是心理健康、思维活跃、品格高尚的人,所以,教育教学就不能急功近利,而应当瞩目未来,从初中阶段,就为孩子们的未来的成长力所能及地搭建更好的平台。而这些,需要的不只是“术”,而且还有“道”。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又更好发展。所以,学校不但有完备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器材,而且配备了很有水平的心理老师,包括一般教师也对心理学有所研究。为了加强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临淄一中专门建设了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设计了积极心理引导、道德法治教育、行为偏差矫正、生涯规划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四步心理教育机制”。对于班主任和教师难以管理的“问题学生”,可以启动此机制。实践证明,“四步心理教育机制”因为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成长特点,引领与督促并行,教育与警诫并重,学生既喜欢又敬重,成效甚佳。因此,全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者少之又少。即使偶尔有的同学有了心理问题,也会很快得到有效的解决。而心理的健康与积极,还会在无形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成绩,乃至还会向其未来的生命延伸。

科技越发达,人类越进步,对于人才人格的要求也就愈高。所以,孙正军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但他和老师们不是那种硬性灌输式的教育,而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升华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净化了他们的心灵。而初中时代品格的优化,对于未来能否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初中生,还应当具备“激扬文字”的特质,所以,鼓励他们海阔天空的奇思异想,让灵感不时在其大脑中闪现。于是,颇为“张狂”的学生社团“未来协会”横空出世。孙正军校长不但担任了这个社团的导师,还“变本加厉”地为学生开设“未来课”。因为他认为,如果不从现在瞭望未来,那么,未来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落伍者。

在采访老师们的时候,他们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充满极大的信心,认为临淄一中的学生不但可以当下考出好的成绩,在其他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未来定会像大鹏展翅一样,能够翱翔于蔚蓝的太空。

由此观之,在临淄一中,古为今用已经不是一种时髦的流行语,而是变成了落地生根的现实,管仲所言的“与时变”也在当下显见了生命的力量。

责任编辑:李广军

猜你喜欢
规则学校课程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