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竞
摘 要: 探索新冠疫情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 有利于后疫情时代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运用扎根理论, 通过对 高校毕业生的质性访谈, 发现大学生择业观受到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种系统体系中的多个因素交互作用影响, 呈现出追求安 全稳定、求职标准降低、选择中小城市等新特点。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可以从个体、家庭、同辈、政府、媒体多个角度建构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择业观的引导措施。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大学生就业 择业观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积极引导
2020 年初一场新冠病毒疫情横扫全国,给社会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对大学生就 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主要是整体经济形势下滑,部分大公司缩减招聘规模,大量中小企业倒闭, 导致大 学生就业岗位较大程度减少。 2022 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 1076 万人,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择业观指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期望或选择职业的标准,是大学生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职业声望、职业报酬和 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等方面比较稳定的根本观点与看法, 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表 现。 [1]择业观决定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有研究发现自然灾害或重大危机事件会削弱个体的风险偏好, 改变 人们的观念态度和择业选择。 [2]疫情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求职 行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研发现 60%的受访毕业生受疫情影响而求职“求稳”。[3] 笔者近期进行的一项针对 500 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 有 51%的大学生认为疫情对其择业观念有较大影 响。疫情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是否毕业生只是单纯地倾向于追求稳定的工作?本文尝 试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索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影响因素以及针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引导
措施。
一、择业观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择业观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择业意识的影响。不少研究从心理学、经济学 和社会学与价值观、社会分层、企业等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分析了大学生择业观的变迁与引导问题。目前相 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择业观的概念与结构、择业观的演变与特点、择业观的影响因素、择业观对 就业的影响、择业观的教育与引导等五个方面。综合看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变迁,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集共 同作用的结果。 [4]学者秦俭认为社会、政府、高校、家庭、个人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择 业观。 [5]现有关于毕业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基于两种思路: 一种是综合研究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另一种是侧重研究某一类影响因素, 例如研究高校扩招、社会资本、社会形势、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对 高校毕业生择业观的影响。 [6][7]刘小海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与面试官、同学、大众媒体以及 家庭、学校等方面的互动,是其择业观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8]周骏宇通过量化的实证分析证实“先 就业后择业”并没有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流观念,证明地区差距、行业(收入) 差距、户籍制度等因素是 影響大学生形成一次性择业观的重要因素。 [9]高校毕业生择业观的教育和引导是择业观研究的出发点和归 宿, 相关文献提出了诸多对策,如将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培养和构建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10];引 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求、长远与当前、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11]
关于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择业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 化、就业问题的对策、就业现状及建议等方面。根据李春玲通过大样本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疫情对应届毕 业生就业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毕业生积极调整心态和就业选择,下调就业预 期, 增强就业信心,提升心理抗逆能力。[12] 由此可见, 疫情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和 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正呈现出新特点。但在知网中同时搜索“疫情”和“择业观”这两个关键词, 并未发现更多的研究关注疫情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研究范式创新不足等问题。已有 研究更关注个体特征与就业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而作为中介与桥梁的择业观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了重 大社会事件后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以及对就业行为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索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择业观呈 现的新特点,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择业观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目前对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更多集 中在理论研究和定量研究,而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观形成和变化因素的质性研究较少。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于 20 世纪 80 年代被提出,认为社会环境(如家 庭、制度、政府、机构、社区等)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 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 强调生态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13]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认为 在理解个体行为和发展时,必须对个体所处的整个生态环境加以考察, 强调多维度、多层面以及个体所处 情境的复杂性。 [14]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代表学者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H.Zastow)把个体的社会生 态系统划分为微观系统(Micro system)、中观系统(Mezzo 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 system)三个 层次。 [15]微观系统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个人, 包含生理、社会、心理三方面的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 统指与个体直接接触的小规模群体,包括家庭、朋辈、职业群体等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指的是比小规 模群体更大的系统,包括文化、社会、政策、制度、组织等。个体的择业观念大多来源于其所生活的社会 生态系统,是生活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和渗透的结果。大学生就业作为个体处于后疫情时代社会环境中的重要行为, 社会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着个体的 发展, 作用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就业行为。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行为嵌套于相互联系的一系 列社会系统之中,三个层次的系统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因此, 社会生态系统 理论为理解疫情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引导体系也将从社会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个层面来建构。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抽样方法
质性研究的研究范式认为对信息丰富的少量对象深入采样的意义胜过了大样本群的宏观采样。[16]本研 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取访谈对象, 首先由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推荐符合访谈条件的 2021 届毕业生, 研究者在开始访谈前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询问对方“是否觉得疫情影响了你的择业观念”,如学生认 为有影响才进行访谈,同时尽量兼顾到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通过目的性抽样确定若干访谈对象后, 在访 谈结束时请求受访者介绍一些他们认识的符合访谈要求的学生,采取这种滚雪球的抽样访谈方式来发展类 属直到信息饱和,没有新的类属出现,不能再对理论进行修润,从而整合生成本研究的理论。
(二)数据收集
通过手机短信和微信告知来访者本研究的相关信息并邀请其参与访谈。在访谈之前研究者把访谈提纲 提前发给受访者,使其了解相关内容并做好准备。研究总共 7 个面谈访谈,1 个电话访谈,均全程进行录 音。在访谈开始前, 研究者会介绍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保密原则、访谈录音等事宜,在受访者知晓并签署 知情同意书后开始访谈。每次访谈在半小时左右, 访谈结束后受访者会获得一份小礼物作为感谢。访谈录 音由研究助理转录成为逐字稿, 共 8 份文字稿,总计 3 万余字。被访者基本信息见表 1。
(三)研究实施
本研究基于择业观的定义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涉及到的几个因素设计了访谈提纲, 在访谈过程中研究 者会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让其进一步解释或深入追问,以获得更清晰的信息。访谈为半结构式访谈,均为开 放式问题: ①请问你对于毕业后的路径选择是什么?目前处于什么状态?②你的这个选择是否发生过变化? 今年疫情的爆发是否对你的选择或择业观念造成影响?如果是,可以详细说说是如何影响你的吗?③对于
择业标准、择业态度、择业行为,你觉得疫情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或变化? ④对于未来职业发展,你觉得 疫情给你带来什么新的思考或想法? ⑤除了以上方面, 你觉得疫情对你的择业观念还有什么改变或影响? 你发现身边同学的择业观有什么改变吗?⑥你认为影响你择业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⑦还有什么 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你择业观念的改变? 例如父母、社会趋势、国家政策、媒体舆论、同辈同学等。
(四)数据分析
对 8 名受访者的访谈数据均采用扎根理论利用 NVivo12 软件进行分析,该方法由 Glaser 和 Strauss[17] 提出,是一种广泛运用的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编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①初始阶段,为数据的每个词、 句子或片段命名进行开放性编码,共得到 148 条原始语句和对应的初始概念,经过多次提炼和总结, 共抽 象出 18 個次类属。②聚焦和选择的阶段,使用最重要的或出现最频繁的初始代码来对大部分数据进行分 类、综合、整合和组织。编码意味着把数据片段贴上标签,同时对每一部分数据进行分类、概括和说明。[18] 依据类属间的逻辑和因果关系, 将 20 个次类属再次归类, 形成 9 个类属, 并通过 3 个核心编码把类属和 次类属联系起来(见表 2)。
三、研究发现
通过分析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特点可以发现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出现了一些趋势化 的改变,体现为追求安全稳定、降低求职标准、人际关系影响明显、求职就业内卷化等特点。同时由于个 体的发展处于一个系统场中, 其影响因素往往并非单一化的, 而是通过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种系统体系 的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的职业认知和择业行为。
(一)微观系统:生理、心理与认知观念
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观系统涉及到个体的心理与生理等因素,以及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影响,注重 分析个体本身对环境的反应。 [19]研究发现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容易呈现情绪焦虑、崩溃、压 力大等心理状况,在生理方面也有出现失眠、脱发、生病等现象。“我 10 月份那段时间特别焦虑,天天掉 头发,而且因为焦虑经常失眠。我跟我室友都会,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凌晨才睡得着,感觉作息也被打乱了。” (SDN)对此,部分大学生意识到需要进行自我的心理调节, 同时,伴随着求职行动的积极展开,前述状 态也可能有所缓解, 部分大学生在找到满意的工作后症状会消失。
微观系统中大学生对后疫情时代这个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反应体现在个体认知观念的改变, 具体表现 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认识,“疫情那么长的时间,(我)有时间就一直在反思自己: 到底是什么样的 人?到底适合做什么?(发现)还是公务员会比较适合我,给人一种安全感”。(WCY)二是对职业、行业的 看法,“我因为疫情才有机会去做志愿者,接触到了政府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对政府机关的工作有了自 己的了解, 才发现了(公务员)这条路也是适合自己的。”(WWJ)在行业选择上,疫情也带给大学生对不同行 业发展的反思,“疫情可能让有的人会觉得(物流)行业更有前途,更愿意去投入。而我会看到疫情对行业带 来的不确定性或者风险性更大。”(LGH) 三是对三观的改变,“疫情改变了我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没想到世 界变化这么无常, 我觉得好像世界有点残酷”。(WWJ)可以发现受访大学生对于安全稳定这一价值观念的 重视程度在上升,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择业选择倾向于保守, 呈现出追求职业稳定性的趋势,更热衷于寻 求公务员、国企等体制内的工作。 “在疫情没出来之前,我可能还是会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现在疫 情爆发了, 家里人会比较担心, 我自己好像也慢慢地偏向于寻找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 从一个比较激进的 想法变成了比较保守的想法。”(CCL)
(二)中观系统:家庭父母与同学
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除了会受到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的影响, 还受到同辈、学校 或工作组织等小规模群体的影响。与之相反,个人行为也会对这些系统因素产生相应影响。[20]对于大学生 来说,家庭和同辈群体中的同学是影响其择业观最重要的两个系统。疫情的爆发会影响到个体家庭的经济 状况、父母就业情况以及父母对子女未来发展的观念, 从而容易通过父母期待和家庭责任对大学生的择业 观产生作用。 “因为疫情我妈妈下岗了,我就要快点去工作, 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考公是很符合他们期望 的, 他们也会希望我这样做。以前会想着创业, 但是其实真的不适合我,家里没有办法给支持。选择考公 的话,适合我,也适合我这个家庭。”(WCY)事实上, 由于个体在微观系统中的认知观念改变, 使其更倾 向于满足家庭系统的要求和期待, “父母以前也是一直说要我追求穩定的工作, 让我去考教师或者考公务 员,要是放在以往,可能这种唠叨我就听不下去,但在疫情背景下,(我) 会觉得这种唠叨还是挺有道理 的(WWJ)”。
同学系统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方面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就业信息和求职 情况,有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在就业过程中及时调整自我。“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会跟同学 沟通和讨论, 我就会慢慢降低了我的期待,因为感觉他们碰过了很多壁(CCL)”。另一方面大学生“考公 热”“考研热”的出现容易导致个体产生从众心理而盲目去考公考研, 或者增加对某个职业更向往的心理 预期,“我发现大家都在考公考研,然后就会看大家在干嘛我就去干嘛。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如 果不好的话不会那么多人想去考。”(CCL)
(三)宏观系统:媒体舆论、社会趋势与国家政策
本研究发现宏观系统中包括文化、媒体舆论、社会趋势、国家政策等也会对个体择业观念和行为造成 重要影响。文化指的是共同的态度、价值观、目标、精神信念、社会期待、艺术、技术和行为的综合体。[21] 疫情期间媒体对于社会价值、奉献精神、信念感等方面的文化输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认可 和认知,有学生因此更坚定或改变了自己的选择: “网上有很多对医院医护人员正向的一些宣传,当时会 觉得读(护理) 专业还是很有价值的(LJT)”。“在疫情影响下,大家看到了公务员的担当和作为,对公务 员群体的印象会有所提升,这个是会影响到我的。”(WWJ)同时媒体舆论对于就业形势、行业趋势或某些热
门职业的报道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择业观念,“如果媒体反映出来的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企业, 它们的前 景不是非常好的话,我也不会考虑 ……就像前段时间报道很多中小企业都倒闭了,所以我只想进大企业, 我可以找一个跟(我原本)期待不太一样的工作,但是不太想进中小企业,可能会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 (SDN)“大肆报道会让我觉得(教师)是非常让人向往的职业, 也增加了这个工作对我的吸引力。”(WJQ)
同时, 面对疫情影响下经济增速减慢、招聘岗位减少的严峻社会形势, 大学生在择业观念和行为上表 现为思想顾虑增加、求职标准降低、择业范围扩大、地域选择改变、求职行为积极等方面, “之前本来只 想去银行,现在就把要求降低了,只要不是销售岗,我们专业符合的我都去试试。最大的影响是我之前很 笃定不想回老家,疫情期间感觉(到)各方面的压力, (现在)我也是有考虑回老家就业。”(SDN)面对企业招聘 门槛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社会趋势以及国家出台的研究生扩招、公务员招聘等政策,都容易影响大学 生的职业选择: “疫情期间有个政策, 这两年招收的公务员会以应届生为主,我想如果考公务员的话,这 两年是比较好的时机,要是错过的话,以后想进入单位体制内的话就会更加困难,这也是考虑的一个因素。” (WWJ)
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处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复杂行为,受到不同层面系统的交互影响,反之, 个体的就业行为也在影响着系统的发展与构成。用一种整体的、情境的、关联的视角看待大学生择业观的 影响因素, 以系统性的思维理解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趋势和特点(见图 1),为理解复杂的就 业行为如何受到疫情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反映了疫情影响下大学生择业方面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部分结论与已有的量化研究相呼应, 如一项 2019 年 11 月和 2020 年 3 月的大样本追踪调查显示毕业生普遍下调就业预期、就业压力和风险意 识明显上升,选择中小城市就业等趋势。[22]而在就业单位选择上,该研究发现疫情爆发后,应届毕业生选 择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下降, 选择去私营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上升。这与本研究的结论有较大差异, 有可 能是因为调查时间在 3 月份, 大部分公务员考试已结束,未考上的毕业生又已错过大企业的秋招机会而不 得不选择私企就业。事实上, 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的就业倾向 明显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职业稳定性偏向悲观。另外, 在心理焦虑方面, 该研究发现 3 月份疫情爆发后应 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 11 月有所改善,研究者认为可能与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缓解了就业紧迫感以 及家庭的支持有关。 疫情发展至今已有三年, 对大学生就业和心理的影响在持续发酵, 后疫情时代下毕业 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焦虑仍然较为严重, 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本研究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分析疫情对大学生择业观念和行为的影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 在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扎斯特罗的理论模型中,一方面, 作为微观系统的个体是与其他各生态系统互动的主体, 三层系统存在着多元互动的关系;另一方面, 微观 系统内部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也处于相互作用中。 [23] 由此可见,疫情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是全方位、 多因素的,通过多个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发生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既需要从对个体本身进 行心理调节和认知引导, 又需要注重其他影响因素的干预和变化。
择业观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前提条件:需要和自我意识,二者直接决定和影响大学生择业行为的产生 与发展。[24]结合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正是因为疫情的影响让个体明确了自我需要(如安全稳定、地域选择、 单位选择),调整了自我意识(如降低期待、价值观念、扩大选择)而產生择业观的改变。李增华认为当 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出多元并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时代性和传统性并存、主动性与被动性交错、发展 性与现实性并重、功利性与奉献性博弈、个体性与群体性共存、独立性与依赖性纠葛、妥协性与坚守性权 衡[25],处于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充分反映了灾难影响下社会变革中职业选择的矛盾与纠结,大学生在择业 过程中通过社会生态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之间互动不断调整自我的择业价值观,使择业行为总体趋于 理性, 择业标准更加复杂而多样化。
大学生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与同辈群体、家庭成员、大众传媒等进行的社会互动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从社会互动理论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择业观会发生变化是因为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信 息传递使他们逐渐理解了社会就业的形势,逐渐清晰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同时也通过理解别人的行为, 更为现实地摆正了自己的求职定位, 修正了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同学作为大学生身边年龄相仿、思想观念 接近的同辈群体,彼此之间容易产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群体性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往往容易被个体作为 社会化的参照标准。这种互动对于大学生把握就业大环境、专业就业方向、薪酬标准、行业选择等具有重 要的价值。家庭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父母的教育和职业观念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大学生 的就业观,包括家庭成员的态度和期望、家庭教育的引导以及父母权威作用的发挥。对个体成长来说,家 庭对个人的心理和观念有强大渗透力和塑造力。[26]疫情期间大学生普遍与家庭相处的时间大幅增加,父母对其择业观的影响程度也相应加大。大众传媒主要通过新闻报道、报刊、网络、新媒体等社会舆论宣传、 知识教育和生活娱乐等方式, 为大学生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社会规范和行为方 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27]大众传媒、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 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也为新闻传媒提供写作素材, 影响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和舆论。
(二)研究启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解大学生择业观变化与后疫情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与互动提供了理论视角,对 影响大学生择业观变化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种系统。同样,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引导和教育也可以从微观、 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入手采取措施。
从微观系统来看,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会持续的相继发生、相互影响,决定 人的认知和行为。毕业季是容易出现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时期,加上疫情更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 负担。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注, 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和心理焦虑的干预和辅 导, 如心理解压沙龙、团体心理辅导、运动舒压等。另一方面,把心理调适与职业指导结合起来,通过求 职技巧教授、职业价值观引导、职业理念灌输等方式让大学生正确看待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和机 遇, 从而改变毕业生对于求职择业的不合理信念、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择业观念。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 心理健康中心应加强关于大学生择业心态和观念引导上的沟通交流和教育合作, 发挥各自的优势引导个体 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和认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从中观系统来看,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高校应充分利用同辈群体的力量对 大学生求职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通过组织求职互助小组、求职信息共享群、面试技巧交流会、群面 模拟训练、师兄师姐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们搭建同辈之间沟通学习的平台,使大学生们可以通过 同辈的替代经验产生共鸣,提升求职自信心。对于家庭系统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从学校的层面应该一 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对其求职择业的期待和干预, 避免因父母与子女在择业观念上引起大的冲突和 矛盾,鼓励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后疫情时代就业的新形势和新趋势,改变父母对某些职业行业的固有观念。 另一方面, 学校系统与家庭系统可以建立合作机制, 如通过“给毕业生家长的一封信”、建立“择业观教 育家长辅导站”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就业政策和择业观念的宣传和引导,确保在学校的配合下家庭系统对大 学生择业观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宏观系统来看,国家政策和媒体舆论对大学生就业有较大的导向作用,面对大学生的“考公热”“考 研热”趋势而忽视中小企业的就业岗位,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中小企工作岗位 的吸引力。同时,对于大学生集中趋向体制内就业的形势,政府和高校更应加强大学生从事新就业形态和 灵活就业的宣传和帮扶。政府需要出台关于大学生以新形态实现就业的奖励补贴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 以鼓励大学生形成开放的择业观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媒体舆论需要发挥信息传播和价值输出的积极 作用, 避免为了追求新闻热点对某些职业或行业进行过度地吹捧或不实报道而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不良 影响。大众媒体应起到正确引导大学生择业观的社会责任,多做关于正向价值观、创新精神、创业文化、 新兴职业等方面的报道,如大学生村官、支教计划、大学生创业故事等, 这都有助于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 的择业观。
参考文献:
[1]陈喜、李海萍: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研究》 , 《教育评论》,2011 年第 5 期。
[2]李后建: 《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16 年第 2 期。
[3]《因疫情影响六成受访毕业生就业“求稳”》,登录自中青在线网
(http://zqb.cyol.com/html/2020-04/21/nw.D110000zgqnb_20200421_4-05.htm)。
[4][11]胡秋灵、马丽: 《大学生择业观的变迁与引导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 年第 3 期。 [5]秦俭: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8 年第 9 期。
[6]苗天峰: 《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择业心态的变化及其引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 年第 6 期。
[7]聂玮: 《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生个体择业观差异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2 期。
[8][26][27]刘小海:《从社会互动视角解读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4 期。 [9]周骏宇:《二元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年第 5 期。 [10]陈志论: 《新形势下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培养和构建》,《现代教育科学》,2010 第 5 期。
[12][22]李春玲: 《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教育研究》,2020 年第 7 期。
[13]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 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环境 的新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4 期。
[14]Bronfenbrenner U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ook Reviews: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J]. Science, 1980, 207: 634-635.
[15]Charles H. Zastrow & Karen K. kirst-Ashman. 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onment[M], Sixth Edition, Thomson Brooks/Cole, 2004: 412-418.
[16]Grbich C.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 An Introduction[M].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7: 10-13.
[17]Wakeford, J.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by barney glaser; anselm l. strauss[J]. Nursing Research, 1968, 17(4), 377-380.
[18](英)凱西·卡麦兹: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边国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19][20][21](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师海玲、孙岳等译,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3]王晓莉、张世娇: 《新手教师韧性发展的个案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18 年第 6 期。 [24]冯成: 《大学生择业观转变探索》,《教育与职业》,2013 年第 23 期。
[25]李增华: 《多元并蓄: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特点概略》,《学术探索》,2012 年第 5 期。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College Students' View of Career Choice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Sun Jing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mpact of the occurrence of COVID- 19 on college students' view of career choice, and analyzed the relev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hange of college students' view of career cho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8 college graduates whose "employment concept was affected by the epidemic", and the interview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by grounded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view of career choice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in the three systems of micro, medium and macro, showing ne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ursuing safety and stability, reducing job-hunting standards, and choos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Based on the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guiding measures for college students'view of career choice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ividuals, families, peers, government and media.
Keywords: post-epidemic era;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view of career choice;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qualitative research
責任编辑:袁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