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在维系青年群体异地恋亲密关系中的作用

2023-07-25 05:15赵梦琪李千驹
北京青年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亲密关系微信

赵梦琪 李千驹

摘  要: 将亲密关系的维系放置在微信环境中进行考察发现: 微信通过聊天界面、断连方式、产品定位以及产品设计风 格四个方面塑造了一种平等化、低稳定性、理性的交流沟通环境, 从青年用户群体的使用体验来看, 通过微信这一工具所获 得的情感体验是理性的, 对亲密关系区分度不强, 有时还会带来关系边界模糊的困扰。微信在维系异地恋亲密关系过程中必不可少,但作用有限,亲密关系双方应理性把握。

關键词: 异地恋  亲密关系  微信  社交媒体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社交媒体已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 2021 年 12 月, 即时通信用户使用率为 97.5%,用户规模达 10.07 亿。[1]即时通信工具主要满足用户交流互动的 社交需求,作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应用,微信显示出了高水平的时长黏性。[2]本文以微信为例,通过 将亲密关系的维系放置在微信环境中进行考察,对社交媒体在亲密关系维系中的作用开展研究,试图对当 代青年婚恋交友的行为模式进行理性关照。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对象

媒介与人类一直以来都有着紧密联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亲 密关系 1 的维持也越发依赖于媒介。[3]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亲密关系的展开和维护提供了新的可能。 网络空间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环境,个人能够在其中尝试与他人交往,并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进行公开[4], 或是宣告关系的破裂。[5]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社交媒介在亲密关系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均起到工具性(传 递信息)和情感性(交流感情) 的双重作用, 并能够通过社会距离、权力博弈等不断建构亲密关系的新形 式,进而成为影响伴侣双方交往互动的力量。[6]

但是, 社交媒体之于亲密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社交媒体的可供性(Availability)、可及 性(Accessibility)和移动性(Mobility)能够为亲密关系的构建提供帮助。有研究者认为,虽然在网络交往过程中, 伴侣双方之间的互动缺乏一定的社交线索,会导致缺乏人情味的交流, 但互联网能够提供 更多与他人联系的机会, 并且会在某些时候会比面对面交流更私人、更亲密。[7]除此之外,个人还能够通 过社交媒体更好地进行自我表露,从而更好地提升伴侣之间的亲密感。 [8]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爱情由 于缺乏稳定性和承诺感, 呈现出一种“液态化”的趋势。[9]有研究者通过对情感学习社群进行研究发现, 由信息和通信技术中介的亲密关系所呈现出麦当劳化和游戏化的趋势, 可能会导致亲密关系落入过度同质 化和物质化倾向以及虚情假意的陷阱。[10]而在基于现实基础上,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导致的异地恋中,人们 通过对于社交媒体的“驯化”,去克服传播中由于身体缺席所带来的焦虑,为社交媒体功能赋予了新的意 义, 但即便如此, 也并没有完全解决身体缺席带来的焦虑,反而会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11]与此同时,有 研究者发现, 由于社交媒体为身体亲密关系实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即通过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你关 系”(I-Thou relationships)变成“我-它连接”(I-It connections)2 ,从而承担了人们想要逃避情感的 同时获得恋爱体验的社会想象,使得亲密关系构建目的由主体间对话变成了满足个人需要,从而导致亲密 关系不再是主体间的社会性互动,而是成为主体对客体的消费,并且亲密双方是互为主客体。[12]

总之,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亲密关系开展和维持的方式, 也促成了当代青年独特情感体验的形成。 以往的研究重在探讨社交媒体对于亲密关系的影响,但缺乏对于具体技术环境的考察和用户情感体验的相 关研究。本文将结合微信相关的功能界面,对所收集到的调研数据进行深入研究, 并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分 析微信在维系青年群体异地恋亲密关系中的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调研方法

本研究所收集的质化数据主要来自访谈内容,其中包含 1 名男性和 7 名女性被访者(见表 1)。本研究 的相关数据收集和使用均获得了被访者的同意,并对所有被访者进行了匿名化处理。

在访谈对象选择方面,笔者将在一段情感关系中,既有线下相处经验,又有纯粹线上相处经验,并且 各个阶段时间均不低于两个月者作为本次调研的对象。原因在于, 根据现象学的启示, 在场和缺席两者之 间具有同一性,两者均指向同一对象,即“我们在领会某事物的在场之时,我们恰恰是把它领会成并非缺 席的:如果我们要察觉到在场者,那么就必须存在着它的可能的缺席之视域。” [13] 因此,感受过两种相处 方式者能够通过其切身经历, 获得身体在亲密关系中的在场与缺席两种体验,以及由于身体缺席而带来的 在线上相处过程中对技术在场的强烈感受。

在调研方法选择上,主要采取焦点小组座谈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这是由于情感生活作为极具个人私密 性的生活经验, 如果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很难获得真实情况,而焦点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能够通过与被 访者进行互动, 与其在情感上建立联系, 从而使被访者能够更加坦诚地自我披露。

三、微信功能界面分析

何塞·范·迪克和托马斯·波尔认为,社交媒体最重要的逻辑之一便是互联性(connectivity),即 在社交媒体生态系统中,虽然用户拥有一定的主动性,但平台本身所具备的特性仍然會介入(medicated)到 用户的活动之中,并决定用户之间连接的方式。[14]本文选取在建立和维系强关系最具代表性的社交软件——微 信作为研究对象, 并通过对微信界面采取一种“漫游方法”3(walkthrough method),从聊天界面、断连 方式、产品定位和产品设计风格四个方面对微信的相关功能界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考察在具体的 技术环境中,微信是如何对亲密关系的构建和维护产生影响的。

(一)聊天界面:人际关系的平等排序

本文所指的聊天界面是在微信界面中具有人际传播功能的界面页, 其中包含显示聊天记录的“微信” 界面、通讯录界面、联系人资料界面以及聊天框界面四个部分。

“微信”界面所展示的是用户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聊天记录。一般情况下, 聊天记录将以列表的方式,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用户也可以将部分聊天记录置顶,以实现凸显对话重要性的效果。但如果需 要置顶的对话较多, 仍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因此关系亲密度区分效果并不明显。

在通讯录界面, 用户的所有联系人按音序列表式排列, 但用户能够设置星标好友, 从而使其与普通联 系人进行区分。同样, 星标好友也是按照音序进行排列。除此之外, 用户能够通过左划具体的联系人昵称 栏进行备注,从而体现与该联系人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

联系人资料界面包含备注和标签、朋友权限、更多信息(包含共有群聊和好友来源)、发消息和音视 频通话等功能。而左上角的资料设置界面除以上功能外,还具有推荐好友、设为星标好友以及删除、拉黑 和投诉等功能。在其中,设置标签、备注以及朋友权限是能够对关系进行区分的功能,但这种区分仅能够 对关系亲疏进行大致的区分。其原因在于除了备注设置以外,设置朋友权限和标签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实 现用户间亲密程度的区分,而是在于通过选择是否向相关联系人开放朋友圈访问权限的方式,实现对于用 户的隐私保护。

在聊天框界面, 用户能够采用多种方式与相关联系人进行交流。但相较于文字输入,其他功能的执行 需要用户更进一步的操作,即用户在微信中使用除文字输入和表情外的其他功能时,需要点击切换语音输 入和工具折叠的功能按键才能够找到并使用其他功能。“人性能供性”(manual affordance)理论表明, 当人工制品明显地打造得适合人类的手或身体时, 人类便能够发现操作它们的方法,不需要任何书面说明。[15] 在微信的聊天框界面中,有关文字输入的功能按键的大小占据了尾端功能栏的绝大部分,凸显了文字交流 形式的重要性。这一点也得到了访谈者的肯定:所有的访谈者(n=8)均在访谈中承认,自己在使用微信 进行线上恋爱时,最常使用的沟通方式就是文字交流。

综上所述,微信的聊天界面在人际关系排序上呈现出平等化的特征,关系亲密度显示与区分只能通过置顶、设置星标好友以及修改备注进行。同时, 微信聊天框界面总体设计使得文字交流形式更为突出。这 两个特征体现了以下两种逻辑的暗合:第一,由于关系亲密度成为非主要因素而被纳入设计考量之中,因 此微信所呈现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形式上是平等的、无差异的。第二,微信以文字交流为主要沟通形式, 但其存在着清楚表达与简洁性之间、 即时回复与时间成本之间的双重矛盾[16],这将会对亲密关系带来一定 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在访谈中也得到了证实, 例如受访者 Luna 就表示,在线上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由于 懒得打字、语音留言又难以言全等原因,很多事情都无法与对方进行分享,由此造成了双方之间关系的疏离。

(二)断连方式:亲密关系结束的快速与轻易

如果说微信界面的设计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平等的、无差别和无等级的,那么微信的黑名单、 删除好友等功能则促成了用户之间更为轻易地断连。

与现实中的“绝交”行为相似,微信拉黑和删除好友被认为是对亲密关系最直接的否定行为,被赋予 了严重的负面意义。[17]但与现实不同的是,微信中的“断连”行为较现实而言, 更为轻易和彻底, 即用户 只需进入联系人名片左上角的资料设置界面,便可选择将联系人加入黑名单或一键删除。这种断连的轻易 性在访谈中得到了证实, 例如受访者 Mable 就认为,由于沟通双方隔着屏幕和地理距离,只要通过拉黑好 友的方式,“想要消失在对方世界里成为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 拉黑和删除也不一定就意味关系的破灭。在某些特定场景中,拉黑和删除好友成为了 缓冲亲密关系双方矛盾的一种手段。在受访者 Moon 看来, 在吵架的时候,亲密关系双方通过拉黑功能, 既能够“撒气”,也能够避免双方在气头上说出伤人的话, 从而给双方提供冷却情绪的时间。

(三)产品定位:不安感和过度连接的难以顾及

微信总裁张小龙在 2016 年的微信公开课上阐述了微信生态三大理念: 第一,微信是工具而非平台, 其主要功能是便捷的社交沟通工具。第二, 一款好用的工具对用户而言是“用完即走”的, 要做到适时出 现。第三, 产品要懂得做减法, 不要过度消费用户热情。 [18] 由此可见, 微信的初衷在于研发出一个工具性 质的社交软件, 其主要功能在于连接。

微信的产品定位塑造了兼具即时性和异步性的交流环境,因此用户在发送信息时,实时回复的强迫感 消失,交流也会更加平等自然。[19]但这一特性也可能会导致亲密关系双方之间不安感的产生。在受访者 Wendy 看来,“有的时候,他突然就不回复你了,也不告诉我(他) 在干什么,就会让我很不安。”

另外,用户在平台的诱导下不断扩张自身社交连接的行为, 将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过度连接”,从 而加剧人们的社交负担。 虽然从情感沟通、社会支持、社会资本等角度看, 强关系、强互动或许能给人们 带来更多回报,但过多的强关系线索、过于频繁的互动,又容易使人们产生倦怠,甚至某些时候让人“窒 息 ”。[20]部分访谈者(n=4)认为,在忙碌的时候接收到来自恋人的大量信息,会造成一定的负担和压力, 并容易因此对对方产生负面情绪。

(四)产品风格:情感交流的理性感受

从产品风格来看,微信界面设计简约、平面化,核心配色是“黑白灰”,“绿”作为小面积点缀。微信 的整体色彩和设计风格,都给人一种理性、严肃和简约的感觉,对于亲密关系双方而言缺乏浪漫的体验, 不利于情感的维系。

总之, 通过对其功能界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微信作为社交沟通的一种手段快捷有效,但对于亲密关系 的建构和维系来说, 难以满足所需, 有时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四、用户体验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项核心结论:微信的界面设计使得用户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平等,但是由于关 系类别难以区分、更容易造成断连等原因,可能会给亲密关系带来负面的影响,既有的研究往往从全局的、 总体的角度去对这种影响进行概括式描述。在这一部分之中, 我们将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察他们对于这 种线上和线下情感实践之间差异的具体感受。

(一)主观感受:理性化的亲密关系

大部分受访者(n=7)均认为,通过对比自身在线上和线下恋爱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线上的恋爱过程 会让他们感到更加理性。Molly、Shelly 和 Luna 在讨论中一致认为,线下与恋人接触时,因为“会被冲昏 头脑”,从而会感到双方之间“什么难关都能战胜”,但是一旦回归线上,就会更理智地思考双方之间存在 的现实问题和未来走向。访谈者 Mable 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实际上,去年我和前任在线下相处的时候发生了很多矛盾,这些矛盾如果放到我还在读大学(和他保 持线上关系)的时候,我可能会更清晰地审视这些问题,但是我跟他(线下)在一起的时候,就好像丧失 了这种能力。即使(我) 当时很不开心, 也有想过分手了就解脱了, 但是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做出这个决定。 (Mable,女, 25 岁,杂志社记者)

而在受访者 Wendy 看来, 理性在于双方会避免过于情绪化的用词,“在线上的时候会更加仔细地思考 自己的言论,特别是在传递负面情绪的时候,要斟酌一下自己的用词,避免太直白的表述,因为文字看起 来很冰冷”。

(二)情感定位:现实亲密关系的虚拟投射

有学者认为,社交网络提供的持续接触与身体接触的方式类似,人们能够通过不断更新的原料(feed) 来检测情绪。 [21]但笔者发现, 大部分访谈者(n=7)认为线上的恋情只能作为现实亲密关系的虚拟投射, 是出于对距离和现实因素的考量所达成的妥协。对他们而言,线上的亲密关系体验永远无法替代线下的真 实情感体验。这种虚拟感的构成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社交媒体无法提供线下交流的真实感。第二, 线上 亲密关系缺乏与现实因素的联系。

关于社交媒体无法提供类似于线下交流的真实感方面, 受访者 Don 认为,通过微信视频与恋人进行联 系时,虽然能够看到对方,但是由于卡顿和延迟等原因,面对面沟通的真实感将会被进一步削弱。而受访 者 Phil 则认为视频中所呈现的恋人形象是不够真实的,“因为角度、灯光等原因, 再加上可能处于室内环 境,人的穿着比较随意, 从而让人感觉(视频中的人)没有现实中那么好看了。”

在受访者 Wendy 看来,线上视频无法营造线下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其原因则是在于长时间的线上视 频使人难以集中精力。“拿着手机的时候,可以一邊刷淘宝一边听对方讲话,但是在线下的时候,他肯定 不可能会在聆听我倾诉的时候玩手机。”受访者 Shelly 则认为真实感的缺乏在于同一行为线上和线下之间 给人的感觉并不相同,对此她进行了详细阐述:

其实我前任是很爱撒娇的类型。当时在线下的时候,他一撒娇我就觉得什么都可以原谅他了。但是转到线上(看不到本人) 的时候,就会觉得之前告白带来的感动都没有了,撒娇这个行为就会失去线下时所 具有的效果,变得没那么有用了。(Shelly,女, 22 岁,学生)

在缺乏与现实的联系方面,有研究曾发现,在线交谈中人们倾向于将对方理想化, 这有可能会导致一 方错误地保持着一种对另一方的理想化观念。[22]受访者 Mable 对此深有体会。在她看来,线上所展示的自 我形象是不完全的,形象的塑造完全取决于对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会使个人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他/她 好像很懂我。

这种与现实联系的缺乏还体现在线上交往缺乏现实语境方面。受访者 Moon 认为, 只有考虑到现实的 因素, 情感才能够长期维持, 而线上维持的亲密关系只是双方最后为了转移成为线下交往所做的铺垫。受 访者 Don 也持有相同观点,他认为线上的状态无法涵盖恋爱关系的所有层面,现实的复杂因素是无法通过 网络得到完全体现的。

(三)干扰困惑:亲密关系类别的边界模糊

笔者通过访谈发现,部分访谈者(n=4)认为,长时间的线上亲密关系,会让他们模糊朋友和恋人之 间的边界, 从而感受不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受访者 Molly 对此有一段叙述她和女友之前发生矛盾的故事:

我记得那是我俩快分手了的时候, 当时她就問我,和她在一起时到底还能不能感到开心。我就说能, 并表示每天和她打电话或聊天的时候我都感到很开心。 然后她就反驳我,说别骗自己了,你和好朋友聊天 也会感到一样的开心。 (Molly,女, 22 岁,学生)

受访者 Wendy 对此也深以为然,她认为线上表达亲密的方式就只有不停地聊天,发图片,发朋友圈等, 会让人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与朋友无异。

值得注意的是, 大部分的访谈者(n=6)认为,线上所体会的情感体验并不如线下所得到的情感体验 那般强烈。对他们而言,双方通过微信而进行的情感交流,在大部分时间内,更像是一种为了维持这段关 系而进行的必要实践。

五、结论

本文通过把亲密关系的维系放置在微信的具体技术环境下进行分析,更为具象地考察了社交媒体在维 系异地恋亲密关系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微信的界面设计讲求平等化,追求简洁和理性,更注重文字交流 形式。由于微信在设计之初秉持“熟人哲学 ”碎片化、缝隙化的交流理念, 决定了微信虽然满足多种类型 感官同时卷入,但卷入程度却不深浸,属于一种浅表卷入状。[23]从青年用户群体的感受来说,线上的情感 体验是理性的, 极少能够带来强烈的感情体验,有时还会带来关系边界模糊的困扰。通过微信进行的情感 交流,最终只是现实关系的虚幻投射,只能作为关系维系的一种手段。因此,青年朋友在通过社交媒体维 系异地恋亲密关系时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注意扬长避短。

注释:

1.亲密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亲密关系强调的是关系双方的相互依赖程度, 其范围不局限于恋人、夫妻关系, 也可 以指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双方依赖程度很深的关系(close relationship)。而狭义的亲密关系指的是伴侣关系 (intimate relationship),仅包含浪漫关系和夫妻关系。本文所探究的异地恋亲密关系属于狭义的亲密关系中的浪漫关系。

2.在马丁·布伯看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两种原初关系, 即“我—你 ”(I-Thou)和“我—它 ”(I-It)。其中,“我—你”代 表着一种平等和交融的关系,而“我—它”则代表着一种对立和利用的“关系”。马丁·布伯认为,“我—它”并不能算得上 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关系,只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经验和利用,而现代科学将这种关系推到极致,从而导致人对于自然,甚至 对于他人的过度利用。这一概念来源于:(德)布伯,马丁: 《我与你》,陈维钢译, 商务印书馆,2015 年版,第 3 页。

3.这种方法通过浏览应用程序的注册、日常使用和账号删除等方式识别应用程序的功能、功能中嵌入的文化值及其语境,从 而突出应用程序的预期目标、运营模式和治理方法,并形成一套理想使用的预期, 有助于探究技术如何引导用户行动。这一 方法借鉴 Light, B. , Burgess, J. , & Duguay, S.The Walkthrough Method: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pps. New Media & Society, 2018,20(3):881-900.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 年 2 月 27 日。

[2]安珊珊:《2020 年中国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研究报告》,《传媒》,2021 年第 14 期。

[3][10]叶韦明、侯忻妤:《亲密关系的麦当劳化与游戏化:情感学习社群的网络民族志研究》,《浙江学刊》,2021 年第 3 期。 [4]Ito,M 等:《Hanging out, messing around, and geeking out: Kids living and learning with new media》,The MIT press,2013 年版,第 117 页。

[5]董晨宇、段采薏:《我该选择哪种媒介说分手 复媒体时代的媒介意识形态与媒介转换行为》,《新闻与写作》,2018 年第 5 期。 [6]李华伟、徐开彬:《信息渗透与权力博弈:社交媒介在青年亲密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关系发展的阶段理论》,《中国 青年研究》,2022 年第 6 期。

[7]Whitty,M.T.(2008). Liberating or debilitating? An examina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exual relationships

and friendships on the Ne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4(5),1837-1850.

[8]Chambers,D: Social Media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Palgrave Macmillan,2013 年版,第 121 頁。 [9]董晨宇、段采薏: 《传播技术如何改变亲密关系——社交媒体时代的爱情》,《新闻与写作》,2018 年第 11 期。 [11]胡阳: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异地恋媒介使用研究》,《新媒体研究》,2020 年第 15 期。

[12]田林楠:《在自由与安全之间:社交媒体中介下的亲密关系》,《社会发展研究》,2021 年第 2 期。

[13](美)罗伯特·索克拉夫斯基: 《现象学导论》,张建华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35 页。

[14]Van Dijck J, Poell T.(2013).Understanding social media logi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1(1), 2-14. [15](美) 艾伦·库伯等: 《交互设计精髓》,倪卫国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273 页。

[16]张美静:《人际传播的符号回归——网络表情符号 emoji 在社交媒体爆红的因素分析》,《新闻爱好者》,2015 年第 12 期。

[17]董晨宇、段采薏: 《反向自我呈现:分手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消除行为研究》,《新闻记者》,2020 年第 5 期。 [18]王治国、汪昊:《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的微信传播功能——基于微信的 27 次改版升级》,《新闻战线》,2017 年第 18 期。

[19]詹恂、严星: 《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现代传播》,2013 年第 12 期。

[20]彭兰: 《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国际新闻界》,2019 年第 2 期。

[21]Papacharissi Z., Gibson P.L.:Fifteen Minutes of Privacy: Privacy, Sociality, and Publicity on Social Network Sites,Springer,2011 年版,第 75 页。

[22](英)亚当·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任衍具、魏玲译,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 第 85 页。 [23]李畅: 《媒介环境学视域下微信的传播偏向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 年第 6 期。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Maintaining the Intimacy of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among Young People

——Take WeChat as an Example

Zhao Mengqi    Li Qianju

Abstract: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aintenance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 in WeChat environment, it is found that: Wechat has created an equal, low-stability and ration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rough four aspects: chat interface, disconnection mode, product positioning and product design style. From the experience of young user group,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btained through WeChat as a tool is rational,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timacy is not strong, and sometimes even brings the confusion of blurred relationship boundary. WeChat is essential in maintain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n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but its role is limited, and both side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should grasp it rationally.

Keywords: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intimate relationship; WeChat; social media

責任编辑 王文影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亲密关系微信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 A case report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微信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