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2023-07-25 19:11赵永青
学周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体育课堂农村中学教学策略

赵永青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围绕核心素养下的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展开探究,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了核心素养在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价值,提出了核心素养下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以进一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充分结合,为学生构筑起“以人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4-016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53

体育活动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加强具有重要价值。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已经成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中学体育课程也应当以培育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为己任,强调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加强锻炼和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观,掌握系统完善的运动技术和方法,且能形成良好的自主运动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所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强调丰富的人文底蕴、严谨的科学精神,能够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化发展,在不同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成为有责任担当、主动实践创新的时代新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分支,主要指学生通过系统性体育活动所能构建的运动知识体系和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形成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热爱体育锻炼的积极情感,在锻炼过程中能够培养顽强拼搏、遵守规则、善于合作的优秀体育品质。

第二,养成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学生通过锻炼能够掌握走、跑、跳、攀爬等运动技术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综合运动能力,且能每天坚持运动,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第三,掌握完善的健康知识。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科学健身的方法,掌握一定的预防伤病的知识,从而为未来的生活和运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在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价值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不断推动着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成为体育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核心所在。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体育教师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述,也要关注学生健康行为的塑造和心理品质的培养。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培养为体育课程的改革带来新契机,不仅有利于提升体育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调整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还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运动综合素养,促进新课改的更好实施,从而推动中学体育事业获得高质量发展。

(一)有利于提升体育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在体育课程中培育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学生体育知识和运动综合能力的同步考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系统完善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还将形成积极的运动品质,获得丰富的运动经验,进而增强认知水平和运动水平,持续提高社会适应力。由此可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活动的变革,促使教学与学习的双向互动,不断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学阶段是学生构建意识观念的关键时期,加强核心素养的引入,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终身运动理念,能够引导体育教师不断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强化课程教学重难点,从而有效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有利于调整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学校及教师评估教学成效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评价自身运动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优化,考评内容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运动结果,更应强调其运动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在运动上的进步和成长,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运动心态。引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可以促进体育课程从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转向关注学生运动过程和学习进步的评价机制,教师应结合相应的评价工具,系统、全面地判断不同学生在体育运动和自主学习中的具体表現,从而构建起更加科学化、个性化、全面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核心素养的引入便于教师从体育运动能力、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认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判,同时关注学生在运动和学习中的态度以及进步幅度等,为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改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运动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也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核心素养,将更加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引导和激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优化课程,通过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元化课堂运动,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自主训练,这个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运动、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例如对抗活动、游戏教学等能够促进运动与游戏的融合,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形成。比如对抗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运动意识。

三、核心素养下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认为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应当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正是生活教育理念的一种延续,以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己任,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要想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必须不断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课堂教学拓展为课内课外同步结合,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丰富学习途径,增强运动意识

在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是重要指标内容之一,而传递体育的文化精神又是实现意识增强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体育教师应当充分了解体育学科的发展史,尤其要深入了解中国体育的发展史,将历史文化与体育教学相融合,不断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生理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展开讲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了解体育运动,了解运动锻炼对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进而形成主动锻炼的意识,不断提高运动能力。除了课堂技能教学,体育教师还应当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体育运动,从而不断增强对体育知识的认知。

比如,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与主题班会相结合,以体育精神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以此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为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入运动视频或图片资料,比如奥运赛场上中国健儿奋勇夺冠的视频,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视频等,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无限魅力,在体育观摩中点燃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师还可以播放以体育精神为主题的电影,例如《一球成名》《胜利之光》《摔跤吧,爸爸》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不只是锻炼,也是实现梦想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奋勇向前、勇于挑战的精神。

(二)分解复杂动作,降低学习难度

核心素养的培育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将进一步推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重构。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有难度的运动项目,部分动作对于身体综合素质较弱、运动能力较差的农村学生而言难度极大,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在此背景下,要想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体质,提高体育运动的实践技能,教师就需要解决高难度体育运动的学习问题。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运动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尤其是针对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更要讲求教学的方式方法。比如可将复杂动作分解成简单动作,使其成为无数简单动作的组合与连续,然后加强对各个运动关键点的练习,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强化等过程掌握技术要领,不断提高运动实践能力。

例如在“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这一复杂技术分解成为不同的步骤,引导学生分开学习,首先可以让学生在手中没有篮球的情况下反复练习步伐,感受“三步”的技术要领;然后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三步步伐的基础上,练习运球、原地投篮,初步掌握整个运动过程;最后指導学生学会控制,比如步伐控制、运球、原地投篮等,反复体会,加强训练。化繁为简的过程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三步上篮的技术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练习,在互帮互助中攻克学习难点,从而不断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把握学生兴趣,增强课堂趣味

体育运动的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反应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农村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例如在身体对抗活动、游戏教学活动中,两者相互结合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中学时期的体育运动锻炼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内容,身体对抗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组成部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设计一系列符合科学规律的身体对抗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可将趣味教学法应用于体育课程教学中,比如通过游戏教学方法的引入,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从而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针对好胜心强的学生,趣味性活动更符合其天性,能够有效增强其健康意识,例如趣味性立定跳远、艺术性障碍跑等,都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基于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要从农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结合教学规律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将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各种游戏形式中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和训练的热情,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以跑步运动来讲,由于其过程枯燥乏味,部分学生难以产生锻炼的兴趣。对此,体育教师可将跑步训练与游戏活动相结合,设计如“喜羊羊灰太狼”的障碍追逐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赛道上,每隔500米设置一种障碍,在小羊和灰太狼的角逐中完成跑步训练。为了增加跑步难度,教师可指定不同角色的不同跑步要求。例如小羊角色需要快速通过障碍物,而且不可返回赛道。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小组内设置部分“反杀卡”,让学生分别扮演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角色,完成逃跑即可获取反杀机会。这种教学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动画角色中完成,既能锻炼学生的短跑技能,提高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也能不断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优化竞赛机制,点燃运动激情

核心素养背景下,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应当通过有效措施点燃学生的运动激情。除了课堂教学活动,体育课程还应积极构建多样化的竞赛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以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科学性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提高运动水平,不断促进体育精神的形成。

例如体育教师可以设置小型运动竞赛,通过举办微型比赛培养学生的运动思维,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一定的竞赛策略。以跑步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竞赛活动,同时根据男生女生的差异进行细化,通过趣味跑、障碍跑、欢乐跑、接力跑以及终点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跑步训练,从而使学生在竞赛中提高协作精神。

四、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应当积极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全面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策略,不断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重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引入游戏教学、竞赛教学等方式方法,不断丰富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为全面提高农村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罗时虎.农村高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现状分析及培育途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1(6).

[2] 陈兆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青少年体育,2020(9).

[3] 孟芬琴,徐贵.核心素养下中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

[4] 贾云婷.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3).

[5] 任丹.核心素养引领下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9(54).

猜你喜欢
体育课堂农村中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