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实践探讨

2023-07-25 23:38:32张全祥
学周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张全祥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将其融入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助于优化教学体系,革新教学方法。文章对在核心素养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概述,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层面切入,钻研和分析了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实践路径,为学生搭建起积累和运用、思考和探究、鉴赏和创造以及阅读和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在优质的语文课堂模式中形成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4-0153-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51

从广义上来说,语文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生的语言建构、理解、运用以及独立思考、深度探究、自主学习等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知识、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素养。是否具备核心素养,是判定学生是否具备社会发展能力的必要前提。对此,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作为重点培养目标,围绕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项要素,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精选多元课程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思考灵感,从而促进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以此凸显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从而全力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核心素养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重要意义

新的教育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初中语文的变革和发展,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以及学生的成长需求,而立足于核心素养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不僅有助于将新课标理念融于语文教学中,还能完善语文教学目标,明确语文教学方向,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关键能力和美好品质,进而成长为新时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双向融合,要求教师重新规划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成长规律、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不断寻求最佳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会更加深入地领会新课标中的教育理念,其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综合素养等皆能得以提升[1]。再者,从语文课程发展的角度来说,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语文课程不再是传授知识的载体,而是融合了立德树人、弘扬传统文化等多项任务为一体的综合体,其体制更加健全,内容更为丰富,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被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的特征,经过不断完善和优化,能够更加贴近初中生的实际需求。总之,对于初中生、语文教师和语文课程本身而言,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都不容忽视,教师要将其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向着全面发展、综合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二、核心素养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实践路径

(一)以语言为基础,指向积累和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课标》)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了语言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价值。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对此,教师要以语言的建构和实践为基础,将语文教学指向积累和运用,以扩充学生的语言文字素材储备,使学生能够有效迁移和运用语言文字,以此形成一个建构和实践相融合的循环。

1.制作知识积累本。从传统语文教学中不难看出,虽然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语言文字的积累,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好句,但是这样的积累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不相符,学生即使记录了大量的好词好句和语文知识,也难以解决“怎么用”“用到何处”的问题,这显然无法实现建构语言系统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语言文字在语文课程中的基础性地位,改变单一摘抄好词好句的方式,引导学生制作知识积累本,将积累本划分为字词知识、诗词知识、文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多个板块,每一个板块占据独立的位置。每一个知识积累板块都要细化为两个区域,一为“原文原句”,二为“自主批注”,学生将原文原句抄写在积累本上,并在自主批注区域内分析语句的特点和作用,明确其艺术效果,这样既能扎实地记忆语言知识,也能了解其应用范围,如此才能初步完成语言建构的任务[2]。在此基础上,为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要定期展开专项复习活动,以字词、诗词等板块为主,集中引领学生梳理积累本上的内容,让他们回顾自己是否在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等活动中运用了积累本上的内容,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加深记忆,也能自觉反省自己,从而在积累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知识。

2.创建班级阅读角。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是积累和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当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时,学生既能感悟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不同作者传达的思想观念,也会学习和积累其中的优秀语言文字、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由此完成知识输入的任务。为此,基于阅读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为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建班级阅读角,在班级内设立阅读专栏,投放优秀文学家、教育家、历史学家的作品,或者与语文课程相关的新闻材料、科普短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学生可以利用课间、早自习、晚自习等碎片化的时间段,自主选择阅读资源,展开短阅读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还有助于学生广泛积累阅读素材、语文知识。教师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朗读角,让学生选取诗歌、散文等内容展开朗读训练,通过个人朗读、合作朗读、配乐朗读的方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完成积累和建构的任务。

3.课前演讲“五分钟”。除了语言积累和建构之外,语言运用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合理地迁移和运用语言知识,才能真正体现出语言和文字的价值,如此学生的语言素养才能不断得到增强。由此入手,初中语文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公,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前时间,开展课前演讲“五分钟”活动,让学生以轮换制的形式,从选择演讲主题、搜集演讲资料、撰写演讲稿件到实施演讲计划整个过程出发,全程参与到课前演讲“五分钟”这一活动之中,将日常学习和积累的语言素材、历史典故等材料,穿插于演讲稿之中,这样,学生既能够锻炼写作技能,也能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切实了解自身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录音或者文字述评的方式,及时记录和评价学生的表现,从演讲稿是否完善、演讲逻辑是否健全等多个层面,对学生展开客观评价,使得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明确自身在语言积累和运用等各个环节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优化自身的语言和知识系统。

(二)以思维为关键,指向思考和探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成了关键的教育教学目标,对此,语文教师要围绕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标,将语文教学指向和聚焦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深度探究,以此提升初中生的高阶思维。

1.巧妙设计问题。问题是带动学生自主思考的有效载体,有深度、有层次的问题,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此,在培养学生深度思考意识和高阶思维能力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巧妙地设计层次化、递进式的探究问题,以由易至难的顺序,让学生由简单问题入手,逐步过渡到高难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与课文中的内容、主旨、口语交际的论题以及写作材料的主题等融为一体,使学生在问题的助推下深入解读语文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能够展开自主思考,还能有意识地进行深度探究,从而加强阅读学习的深度。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要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为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此契合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真正达成启发式的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2.引领小组合作。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当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学生如果一直困于个体思维之中,很难及时有效地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对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变革和突破,通过创建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在语文课堂上引领不同的小组展开合作学习,要求他们围绕语文课程中的难题、重点等,展开小组辩论、项目化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在多元思维的碰撞下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局限能够被打破,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愈加多元化。此外,以培养高阶思维为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合理调控小组任务难度,以更富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话题为载体,引领学生展开辨析、争论,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现实经验等融为一体,进而以丰富的论据为素材,佐证自己的论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可增强综合、分析和评价等高阶思维。

3.创新阅读方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否创新、是否多样化,也会影响最终的培养效果。因此,以阅读教学为例,语文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绘图法、批注法、细读、精读等不同方法,让他们能够根据阅读文本的差异,灵活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在《小石潭记》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绘图阅读教学法,要求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绘制作者的游踪,以流程图为载体,记录文章的整体行文逻辑,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还能够使学生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此外,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也可以组织话题讨论、读写结合等不同形式的创新性阅读活动,以此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提升初中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等能力[3]。

(三)以审美为要点,指向鉴赏和创造

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学生才能实现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也才能具备甄别信息的能力。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审美为要点,通过对比阅读、创设情境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将语文教学指向鉴赏和创造,引领学生的审美发展和提升,使其成为具备文学审美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1.于对比中品鉴。美是多种多样的,往往不受形式、内容等要素的限定,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获得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加深他们的鉴赏体验,语文教师要创新审美教学的方法,让他们在对比中品鉴文学作品的不同美感,引导他们从内容、形式、艺术手法、结构特征等不同方面,比较两篇甚至多篇文本的异同点,从不同作品的对比鉴赏中获得差异化的审美体验。相比于传统的鉴赏阅读,对比阅读可以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让他们获得超越文本本身的强烈感受。而且,为了辅助对比阅读和鉴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采用书写文学短评的方式,为对比中的每一篇或者每一部作品,创作一句、一段文学短评,将自己的主观阅读感受、获得的客观信息等展现出来,然后通过书面语言来展示阅读成果,在阅读、写作相融合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能够呈现出逐步增强的状态,这与初中生的个体成长历程相吻合。

2.于情境中感悟。在情境教学法的加持下,学生会获得更为强烈的审美体验,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求合理创设情境,那么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悟会明显加强。鉴于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在审美鉴赏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优质的教学语言等,创设生活化、视听化等多种形式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写作材料、整本书阅读资源等,与具体的情境关联起来,于具体的情境中重新审视和分析语文教学内容,进而深度挖掘其隐藏深意和审美元素。以《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为例,为领会文本中的画面美和意象美,教师要将教材内无法直接给出的画面补足,以微课视频和多媒体图片为载体,要求学生边欣赏图片、动画,边阅读,将课文中的文字与直观化的素材融合起来,据此创设视听化的阅读情境,以视觉和听觉等为主,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丰富语文课堂中的审美元素,以此加强阅读教学的审美性。除了现代教学科技之外,教学语言也是创设情境的有效载体和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利用“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它们在你的记忆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等启发式和点拨式的语言,将课内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于生活化情境中搜寻美、感知美,促使他们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个人的审美体验。

3.于创作中升华。审美素养不仅包含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还涵盖了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所观、所感和所听展开文学创作时,他们自然能够将这些美记录并展示出来,进而完成创造美的任务。以这一目标为导向,为强化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文学创作活动,通过举办野外研学、主题班会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为学生寻求灵感、搜集资源,提供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其他学生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创作灵感,进而将耳中所听、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的事物、情感等,以文学创作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事物,被赋予了审美性特征,而學生自然成了创造美的主体,其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得到了升华,语文教学的质量也能够随之提升[4]。与此同时,为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相关活动,促使他们积极展开审美创造,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文学展览会、评鉴会等形式,将学生创作的优秀作文、优质短评等作为展览中的作品,在学生之间进行传播和分享,以激励学生继续创作具有审美性的作品。由此,学生不仅增强了观察能力、阅读能力,也提升了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据此核心素养的理念就逐步深入到了语文教学之中,为语文课程的改革增添了无限力量。

(四)以文化为亮点,指向阅读和实践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意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素养。在《课标》中的先进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师要遵循以文化为亮点的原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教学的焦点指向主题阅读和实践探索,让学生主动挖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要素,落实传统文化陶冶情操、育人心智的作用,以此深化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核心素养。

1.开启主题阅读。阅读是了解、感知文化的最直接手段,当徜徉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时,学生能够直接感受语言文字文化,并通过语言文字文化,解读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这一方式,学生所积累的文化资料会更加丰富,其文化意识、文化认同感也会明显加强。因而,语文教师要以阅读为主要手段,通过开启主题阅读活动的方式,围绕语文课程中的人文主题,精选课内外的阅读资源,包含单篇文本、群文体系、整本书以及新闻短评等多种形式的材料,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切实领会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和伟大,于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并能将传播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以家庭故事会、社区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向他人宣扬文学作品,以此成为传承文化的小标兵。以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的教学为例,当学生能够在课内准确解读经典国学作品的内容后,为进一步扩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加深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围绕《孟子》这部国学经典,展开以“孟子曰”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自主制订整本书阅读计划,通过吟诵、品读等不同的形式,挖掘《孟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使学生充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除了阅读课内的资源之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以四季的更替、传统节日的变换等为素材,设计主题化阅读活动,如在端午节,教师可将“屈原的一生”作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搜集与屈原相关的人物传记、神话故事等文本材料,学习屈原的精神。总之,教师要灵活选取活动主题,带领学生解读不同类型的文化,以此达到增加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的目的。

2.建构活动体系。从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体系来看,知识性、输入性已经成了初中语文课堂的标签,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不足,通常只能了解和学习教材中的基础字词、课文大意等类型的知识。当前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知识性较强、文化性不足的状态,这与《课标》中的理念相悖,难以推动初中生的成长与发展。对此,教师要勇于摘掉标签,改革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着力建构语文实践活动体系,依据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目标,开展演讲、辩论、情景剧、探访民俗村、重走红色道路、参观博物馆等多种类型的实践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课文、积累的阅读经验等,与真实的实践感悟结合起来,让他们能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文化的感染下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

另外,与实践活动相配套,教师也要组织专门的总结和反馈活动,提前要求学生记录下实践感悟,以写读后感、观后感、项目报告、制作手工艺品等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出运用语文知识的思路和过程,以及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并在相互交流、多元互动的环节中,增加各自的文化储备,加深他们的文化体验。由此,学生既能够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也能够提升文化修养,如此他们的综合性发展之路就会更加开阔,语文核心素养也能够很好发展。

三、结语

语文教师应以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作为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通过制作知识积累本、创建班级阅读角、巧妙设计问题、引领小组合作、开启主题阅读等多种方式,将核心素养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不仅能够明确语文教学方向、创新教学方法,还能让学生变革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这对于提升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语言感知、审美鉴赏、文化体悟等多项能力,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也能从根源上推动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志.关注学习过程培育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支架理论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8):33.

[2] 王兵權.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1(36):11.

[3] 路志云.立足核心素养科学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课外语文(上),2021(1):88.

[4] 罗忠仁.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融合探讨[J].成才之路,2021(31):115.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