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高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课堂知识,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学习的融合。对此,文章从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出发,分析了现阶段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实践教育目标、实践教育内容、实践教育方法等角度提出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教师顺利组织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进步与成长。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4-009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30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必须让学生通过实践运用理论知识、检验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的发展与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突出的学习体验,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打破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本本主义”
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明显的“本本主义”,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讲本本”,学生跟着教师“学本本”,而后通过考试活动“考本本”,并未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实情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与记忆,能够突破教学活动停留于课堂之中的困境。
(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化的必由之路
推动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的开展,有助于实现教学深化,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在社会实践期间,学生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对社会问题形成正确认识,最终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学习。
(三)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手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形成新的感悟。例如,教师在讲解完与爱国主义相关的知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在周末搜集身边的爱国故事,并将其以报告的形式上交给教师,从而对爱国主义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分析
(一)社会实践意识薄弱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受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没有认识到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之间的必然联系,人为地将两者割裂,忽视了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教师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作用,甚至认为社会实践会浪费学生时间,这种错误的观念阻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期间一味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多为记忆类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也能写出答案,这就导致部分教师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可有可无。这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没有意识到应当通过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二)教师对学生实践行为指导不当
部分教师意识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但是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期间,教师存在指导不当的问题,具体包括缺乏指导和过度干预。一些教师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但在实践之前并未帮助学生明确实践思路、设定实践目标,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提升实践效果的小技巧。教师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的实践效率较低,不知道应当如何完成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无法从实践中获得反馈,缺乏良好的实践体验,很容易丧失实践兴趣。另外,部分教师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期间存在过度干预的情况,甚至给学生确定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严格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行为。虽然学生最终完成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是学生在实践期间缺乏自主性,社会实践活动出现形式主义倾向,并未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实践活动,学生同样也不会产生良好的实践体验[1]。
(三)社会实践内容和方法单一
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期间并未给出多样化的实践任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和方法较为单一,实践内容缺乏层次、深度不足。例如,某位教师连续数个周末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将其作为道德与法治的周末作业,但是教师给出的实践任务均为调研分析。学生在最初几次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能保持较高的兴趣,但是在后来的实践活动中,不少学生认为调研实践枯燥无味,甚至开始编造调研数据以糊弄实践作业,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实践兴趣。
(四)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不完善
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后,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其在实践期间存在的不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精准、全面的社会实践评价能对学生形成激励作用,鼓励学生保持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不完善还体现在评价的主体较为单一。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接触社会人员,他们对学生的实践行为和实践表现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但是教师并未让学生收集这些社会人员的意见。此外,一个班级内部学生众多,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精准评价。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策略分析
(一)树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目标
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认识到社會实践活动对学生运用、检验知识的重要意义,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以积极的态度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并将其作为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开展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内容,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应当树立并设计科学的社会实践目标。
1.实效性。实效性要求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期间获得成长,能够实现知识的应用。例如,教师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府机关的过程中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为:记住我国政府机关的性质和主要职能,理解政府职能的有限性和服务性。教师给出这一目标,学生便能在社会实践中保持明确的方向,而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目标也可以避免学生出现形式主义倾向[2]。
2.层次性。层次性要求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存在的层次化差异,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设置具有层次性的实践目标。例如,教师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给出了解我国政府性质和主要职能的实践目标,针对中等学生给出了理解政府职能的有限性和服务性的实践目标,而针对学习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给出了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党和政府的关系的实践目标,突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目标差异[3]。
3.人文性。人文性要求教师在设计实践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凸显实践活动的人文色彩,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中的人文关怀。教师可以直接给出人文性的实践任务,如你在生活中看到哪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事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做好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为了使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对实践活动的指导程度,既要帮助学生明确实践思路,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实践技巧,也要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完成社会实践。
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指导,可以给出几种不同的实践方法,让学生根据实践需求具体选择。在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通信设备为学生提供帮助,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思路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能够顺利开展实践操作。当学生在实践期间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寻求他人的帮助,或者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完成实践活动的方式。例如,教师在周末布置调研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某项事物进行调研分析,而周末出现阴雨天气,学生无法出门进行面对面调研,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阅网络文献的方式进行调研,可以借助道客巴巴、豆丁网等网站平台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应当坚持让学生完成每一步操作,对社会实践的每一个步骤形成自己的体验,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这也使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与建构主义理论相契合。
(三)做好社会实践内容和社会实践方式的优化设计
教师应当做好社会实践内容的设计,以便能够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使其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中。教师给出的社会实践内容应当做到有趣味、有难度、有选择。
有趣味要求教师给出的实践内容应当充满趣味性,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作用。尤其是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更要通过多样化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开展实践活动。同时,趣味性的内容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有难度要求教师给出的实践内容应当难度适中,既要避免实践活动任务过于简单而导致学生丧失成就感和效能感,也要避免实践活动任务难度过高而打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实践活动的任务和内容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
有选择要求教师应当注重实践任务、实践活动的选择性。例如,教师让学生选择社会民生新闻,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分析,在上课之时进行分享。教师没有具体限制学生所需要开展的任务内容,而是将实践活动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4]。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并展示社会实践的成果。例如,教师在周末布置了实践作业,有的学生选择独自完成实践任务,有的学生选择与他人进行合作,而在上交实践作业成果的时候,有的学生选择上交实践报告,有的学生则与同伴共同出演情景短剧展示小组实践的成果。
通过社会实践方式的优化,能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素养的发展,如个人探究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而小组合作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评价
教师应当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准确评价,以发挥活动评价的指导和反馈作用,并能持续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随笔、照片或者视频的方式记录实践过程,而后将记录下的资料打包发送到教师的邮箱之中,教师在收到学生的实践报告之后,结合学生的实践过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在开展实践活动评价期间,教师应当指出学生在实践期间的成功之处,让学生继续保持,而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和失误,教师则应当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并鼓励学生在下次实践活动中注意避免出现相同问题。教师应当推进实践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教师要给出评价,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如果学生以个人探究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要让学生对其实践结果、实践表现进行自评,如果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社会实践,则应当让学生在自评的同时进行组员之间的互评。此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收集在实践期间接触到的社会人员给出的意见。教师可以将社会实践评价收集起来,融入对学生的期末考核评价之中,合理划分实践活动评价和期末考试成绩的占比,让学生更加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将道德与法治的社会实践评价融入期末考核,也可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期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使期末考核的结果更加全面、客观,避免唯分数论考核标准的片面性。
四、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帮助学生运用、检验理论知识,打破现阶段课堂教学期间存在的“本本主义”,并使学生在实践期间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形成良好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并设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目标,做好对学生实践行为的指导,优化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设计,最终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结果进行有效评价,并将评价内容融入学生的期末考核之中。
参考文献:
[1] 王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1.
[2] 王新宇.初中《道德與法治》课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1.
[3] 周珊珊.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21.
[4] 倪丽尧.多维评价促发展——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思考[J].现代教学,2018(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