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外教学的创新模式

2023-07-24 04:11李惠婷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模式

李惠婷

摘  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难以达成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也应随之创新,从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历史社团,开展系列学习与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关键词:“课外教学”模式;学生历史社团;学科核心素养

2017年教育部制订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于2020年进行了细微的修订,明确了高中历史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提出了学科的核心素养概念,即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在此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

中学历史涵盖的知识内容十分繁杂,包括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领域的诸多内容,仅仅依靠课堂进行历史教学,远远不能达成新形势下我国学校教育课程目标。课堂教学一方面是时间非常有限,很多学校高一与高二基础年级一周只有两节历史课;另一方面是教师传授的知识单一,仅限于教材的知识内容。因此,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在课堂之外,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渗透和推进。一线教师应该在此大背景下,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常规做法,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比如利用学校组织的学生历史社团建设便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本研究就以德化第一中学创建的学生社团——“鉴明历史社”为例,阐释具体实施策略。

一、课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应关注高中学校的多样化办学,学校组织的学生社团为高中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发展创造了条件,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从社团活动中吸取知识、挖掘潜能、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其中历史类的学生社团更是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面对历史知识庞杂、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知识传授单一等问题,历史社团的建设大大弥补不足之处,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把学习的领域延伸拓展,使学生在社团建设与活动中得到知识的丰富与素养能力的提高。

二、课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组建学生社团,奠定课外教学基础

高中学生社团是由在校高中学生组成的,为了实现其共同意愿或者为了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在学校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管理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根据其活动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学科类、艺术类、实践类。学校在学术类社团中组建了跟历史学科紧密相关的学习社团,由对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学科拓展类社团——“鉴明历史社”,其宗旨是“鉴史悟今,明世省己”。主要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之精髓,学习外国文化之精华,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历史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涵养历史情怀。本社团的对象主要是基础年级的学生,按高一和高二两个不同年级分成两大组,这样利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观看电影《鸦片战争》,鼓励学生通过融入历史情境的方式探究历史知识,感悟历史教训,形成深刻的认识。观看电影的方式会让学生了解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落后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通过武力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那时的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因为我们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为了改变这种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危害。教师口头讲解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不利于学生理解,但是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影,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促进学生了解其中的本质,提高其理解能力。

(二)开设课外课堂,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学好历史的基本素养能力。唯物史观不是靠具体的某一节课或者某一个历史知识点就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养成的。正因如此,有限的课堂教学很难达成该素养的培养目标,所以教師应在教学实践中,以历史社团为依托,开展了选修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课外课堂。

课外课堂的教学对象均为“鉴明历史社”的成员,每周各一节课。选修课程由教师制订教学的课题与内容,师生共同学习与探讨,最后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完成学期作业。如学校开设了一门“世界大国风云录”的选修课,介绍了世界舞台上先后崛起的几个大国的发展历程,并组织学生观看了央视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最后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大国兴衰启示的作业。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大同小异,最大的区别就是由学生自发组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由各个小组自己拟定研究的主题开展学习。当然,课题的选定必须是与课堂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此种的研究学习才有意义和针对性,因此按照不同年级来组建学习小组的环节显得至关重要。学生确定主题后,教师指导学生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学习研究,同样是以学期为单位,最后学生完成学习成果报告。

以上两种课外模式都能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单一等不足,很好地使学生从课外学习中进一步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拓展深化了教材内容,掌握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在自主学习探究中得以养成。

(三)自制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时空观念是学生认知历史、学好历史的关键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我校利用“鉴明历史社”开展了相关活动。如在教学楼通道的小黑板上每日更新“历史上的今天”栏目,并留有空白让感兴趣的学生补充交流。此外,历史社团每周展示一次自制的知识结构图。具体做法由不同年级的学习小组分别承担本年级每周历史课的学习知识展示,用时间轴的方式呈现知识结构,列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关联性,当然也可用思维导图、图形、表格等各种方式来呈现知识结构。负责本周内容的社团成员,可以是各自完成后择优录取,也可以是大家合作完成。完成自制的知识结构后,再由社团成员负责每班复印一份张贴,供各班同学参考使用。

例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学生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加工和理解认识到本课需要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认识到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学生会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知识结构图的建构,促进学生在分析中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学生会以“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为关键词,通过主动梳理和建构的方式来丰富知识框架,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知识网络图。在梳理和建构中,学生会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是正确的选择,最终让中国人民获得了胜利。

高中历史学习的前提是先掌握好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学生每天、每周自己动手整理制作知识结构图,能很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

(四)举办各类比赛,增强学生的史料意识

历史核心素养的史料意识包括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两者均以史料为载体,具有可操作性,也是历史学科高考试题中最重要考查的素养。学我校以历史社团为依托,在增强学生的史料意识与能力上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活动。如每月一次举办的“历史阅读分享会”。由教师指定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经典历史著作与文献作为社团成员的阅读书目(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史记》《万历十五年》《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激荡四十年》《全球通史》《世界文明史》等),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目,但需教师适当指导和把关,以确保阅读书目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此外,每个月举办一次社团“历史阅读分享交流会”,按照不同年级分小组开展。阅读分享会主要是学生上台交流本月所读书籍的一些感想与思考,并提出问题当场与同学进行探讨,进行思维的碰撞。每月举办的阅读分享会要求学生把发言内容写成文档形式,并制作PPT进行演讲。社团负责人邀请本年级的一些历史和语文教师担任评委,评选出每月的“阅读之星”。每学年举办一次“历史小论文评选比赛”活动,社团成员自愿参加,主题由学生自拟,可以选择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困惑撰写,也可以是教师依据上一级的相关比赛活动统一布置。先由本校教师评选出校级的一、二、三等奖,再把优秀的获奖作品由教师指导修改后,进一步选送参加县级、市级的学科评选活动。

历史阅读会和历史小论文比赛活动,都是建立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對史料进行辨析、分析、评判,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这一过程就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具体实践,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史料意识。

(五)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落实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但是家国情怀素养并不是通过训练出来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的。因而,教师应借助历史社团这一平台,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播放一些媒体资源让学生观看,在历史与现实中去体会和感悟。

如在高一年级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让历史社团组织同学周末时间在学校多媒体报告厅播放《建党伟业》《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学生集体观看这些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更能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又如在教学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利用当前国家齐心协力,共同“抗疫”的现实热点,让历史社团的学生在课外去搜集一些图片资料、音乐作品、影像视频等,并做成专栏在学校公告栏和公众号供全校同学观看。通过这些资源,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以人为本、责任担当、顾全大局、和谐大同、命运大同等中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文化自信的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自然就不会是纸上谈兵,空洞无力了。

三、结语

总之,在当今新教育改革背景下,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充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探究形式,从传统的校内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社团探究活动中,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和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内涵,并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喻利文. 探究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模式[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2):22+24+2.

[2]张彩虹.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06):23-24.

[3]周玉梅. 探析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02):28-29.

(责任编辑:罗  欣)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模式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