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3-07-24 22:17:50黄成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重要性

黄成运

[摘 要]为了适应新一轮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中的人物史料进行分析发现,人物史料在其中占有较大篇幅。人物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史料有助于教学开展、学生适应学业考评、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加强学生文化自信等。

[关键词]人物史料;高中历史教学;重要性;中国古代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0-0064-04

人物史料作为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既是认识和研究人物的主要依据,又是认识和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人物史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媒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史学界对“人物史料”尚无明确定义。人物包含兩个方面,一是指具有某种特点或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二是指普通人物。史料是指过去遗留下来关于人类思想及活动的痕迹,是研究历史的基本资料[1]。故人物史料的概念应是这两者含义的结合,即人物在历史相关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和存在物。

21世纪以来,中国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步伐,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这突显了高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史料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人物史料,在其中占有较大篇幅。

一、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人物史料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备课、上课等环节都与高中历史教材密切相关,人物史料又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须重视人物史料。2019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新的普通高中历史教材,其中包括《中外历史纲要》。下面对《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的课程框架和人物史料分类进行分析。

(一)《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的课程框架

《中外历史纲要(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通史叙事方法,通过叙述中国与世界历史中的现象、事件及人物,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过程与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史部分有4个单元,共15课,使用史料170多则,其中人物史料60余则。《中外历史纲要(上)》在采用通史叙事方法的同时,注重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外历史纲要(上)》采取详今略古的编写原则,虽然中国古代史部分叙述简略,但发展脉络是清晰的。

(二)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人物史料分类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所以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高度重视史料选用,尤其是人物史料。《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人物史料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图片史料。这类史料包括人物画像图、人类遗址分布图、人物活动场景图、人物俑图等。例如,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的孔子人像图,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的唐太宗人像图,等等。这些人物史料在教材中是以图片形式出现的,所以把其归为图片史料。

第二类,文字史料。这类史料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所占比例较大,通常在“史料阅读”“探究与拓展”“学思之窗”等栏目中出现。例如,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中“学思之窗”的《史记·李斯列传》,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中“史料阅读”的《汉书·景帝纪》,等等。这些人物史料在教材中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所以把其归为文字史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编写,以叙事为主,使用了大量史料,其中人物史料占较大比例,且多以上述两种形式出现。这些史料各有优势,教师需要对其高度重视。借助人物史料,以“以人系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人物,通过人物来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二、人物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人物史料有助于教学开展

历史以人为中心,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人物史料。人物史料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于一体,将其运用于历史教学,可以推动各个教学环节顺利进行,有助于教学开展。

1.润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翦伯赞指出,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2]。因此,高中历史学习必须重视研究史料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更新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人物史料来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秦始皇人像图设计问题。人物史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人物史料巧妙地设计问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2.阅读史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媒介,人物史料作为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象的重要途径,并且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研读人物史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教师可采用“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3]这则人物史料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历史具有过去性、不可重复性,时间越久远的历史,就越难以把握和理解。《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时空跨度大,且叙事性强,学生对其中许多历史事实的学习较为困难。而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人物史料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教学重难点问题。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生活的背景,可以理解历史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以人系事”既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又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借助历史人物,通过“以人系事”的方法进行历史教学,是贴近中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4]。

例如,在教学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教师可以利用关于秦始皇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二)人物史料有助于学生适应学业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流程中包括学业评价,而考试是一种重要的学业评价方式。在各类学业水平考试中,如平时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高考等,都会选用人物史料来考查学生提取、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5]。为了完成新课标提出的目标,教师可使用人物史料来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实证能力,帮助学生适应学业评价。

新课标把高中学业质量标准作为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提出了有关学生掌握史料的要求,具体可参见表1。

据表1可知,每一项质量描述中都提到学生对史料的掌握情况,足见史料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达到相应的学业质量水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特别是认识、分析、运用人物史料的能力,然后以学业质量水平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相应水平。

(三)人物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历史课程目标是提高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实施人物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即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例如,在教学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教师可以借助人物史料,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让学生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如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家殷人足,志高气扬”[3]这则史料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经济繁荣情况,齐国经济实力强源自变法,通过变法,齐国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时空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例如,在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职贡图》构建时空框架,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经济情况。

史料实证,即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例如,在教学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中的“文學艺术”这一子目时,教师可以使用教材中三大书法家的人物史料来讲解书法艺术这一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做到论从史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

历史解释,即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国家定两税……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这是诗人白居易《秦中吟十首·重赋》中的诗句,教师可以根据这则材料设计问题:“你怎样看待两税法的利弊?”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材料,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家国情怀,即学习与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与认同感。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局势复杂化的趋势,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极其重要,而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平台。正如邓小平所说,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6]。例如,在讲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时,教师可以引用这则人物史料:“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飇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7]学生可根据这则史料及相关教材内容,分组探究戚继光抗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戚继光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有所了解,而且加强了国家责任感,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学中,教师开展史料教学,特别是人物史料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掘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的本质,理解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人物史料有助于加强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在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中,前三个自信的本质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可见让学生了解、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到孔子的时候,教师可适当补充《论语》的内容。《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等思想。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入《论语》中的内容,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缔造者。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人物史料,向学生展示历史人物的高尚品格、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等。人具有可塑性,故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自觉传承先辈们的爱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综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物史料,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巨大作用。开展人物史料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有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适应学业评价。当然,人物史料也有不足之处,如部分人物史料具有片面性,无法反映历史的原貌或全貌,还需要其他资料补充印证。于教材而言,《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中的上层人物史料较多,而普通人物史料则很少。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物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将人物史料与其他史料相配合,使它们取长补短;教科书编写者应合理安排各类人物史料的占比,增加普通人物的史料。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佩瑶.史料教学与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探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

[2]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王磊.以人识史,以史育人:中学历史“以人系事”教学的实践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3):8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8]  李程骅.文化自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重要性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简述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9:24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49:45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00:32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