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探究

2023-07-24 23:19:48李洪基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知识点信息技术教师

李洪基

[摘 要]信息技术2.0时代的到来,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推动地理教育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对信息技术2.0下高中地理教学产生的新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教育技术,探究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旨在推动现代信息技術与大单元教学的融合,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2.0;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0-0093-03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以下简称“三新”)的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成为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要点。在过去的教学中,地理教师大多以课、节为单位,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不足,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只能掌握零散的知识。在“三新”背景下,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紧紧跟随教育信息化2.0的发展步伐,打造出智能化的高中地理课堂,落实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

一、信息技术2.0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新变化

(一)教学智能化程度提升

在信息技术2.0的时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智能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有限,许多教师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搬到了屏幕上,没有深入挖掘和运用信息设备的各种功能。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统计学生在地理大单元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料,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行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指导。信息技术2.0时代的到来,为师生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教学环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简单便捷。

(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2.0时代的到来,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明显提升。一方面,网络平台上积累了众多教育领域的学者、一线教师上传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校际之间的线上交流更加频繁,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成为现在的热门话题。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通过数字图书馆、教育资源库以及各大搜索引擎来寻找想要的教学素材,进而丰富地理课堂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评价更加精准客观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教学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存在一些不足,无论是作业批改,还是组织测验和考试,教师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深入地了解和评价每个学生。在信息技术2.0时代下,教师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大单元学习的情况进行智能分析。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测验,系统会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智能分析并生成图表,教师通过查看图表可以快速发现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了解每个学生的错题情况。在整合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根据学生存在的不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做到精准教学。

二、信息技术2.0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确立单元目标,线上设计与发送导学案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整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和方向,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将相关的地理知识串联起来,然后设计导学案,并通过线上平台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预习,初步了解本单元的内容。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使他们对相关的地理概念形成基本认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时候,教材包括《植被》《土壤》两个小节和一个问题研究活动。新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确立大单元目标:通过实地调查、互联网等途径,掌握地理实践的方法;掌握观察植被的方法,学会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能够比较不同土壤的特征;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意识。

在确立了大单元教学目标后,教师就要设计相应的导学案。依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可知,野外观察活动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导学案,在导学案中写明以上教学目标,并布置学习任务,设置相关问题。

1.植被

(1)观察并思考:小麦和大豆的根系有什么不同?(2)植物的根有什么功能?(3)影响植被根系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2.土壤

(1)观察并描述:土壤的团粒结构有什么特点?(2)土壤的形成因素有哪些?(3)生物在成土中的作用是什么?

3.问题研究

(1)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之间有什么关系?(2)海绵城市有哪些生态功能?(3)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我国城市的“看海”问题?

在上课前的一周左右,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发送导学案,让学生了解大单元学习的目标,并要求学生通过户外调查、实物观察、查找资料等方式,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理解本单元的主题与核心知识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开发信息资源,创设生动的单元教学情境

大单元教学涵盖的知识点较为丰富,通常需要多个课时才能完成,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大单元中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单元主题,掌握知识点。信息技术2.0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支持,教师可利用学校资源库或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资源,创设出生动形象的大单元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室里就能直观地观察到世界上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上百万年间地球地质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如断块山的发育过程、地壳的运动作用等。这些都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模拟出来,让学生对相关的地理现象和事物有直观的认识。观看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人类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地球共有几个圈层?地球的各个圈层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结合情境内容进行思考和作答,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总结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大多源自人类的生产生活,教师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体验,认识到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真实形象的情境中理解和吸收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师在创设单元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融入现实生活的元素,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地理知识的概念与内容。例如在教学《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的时候,教师可利用电子地图指出新疆阿克苏的位置,展示一些当地的图片,让学生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形成感性认识。随后,提出问题:“新疆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被称为‘水果皇后,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土壤、地形、气温、降水等多种角度出发,对新疆阿克苏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当地产业发展、作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并鼓励学生根据本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提出产业发展的建议,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意识。

(三)丰富单元内容,培养学生信息化学习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信息化学习的观念,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资源库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将课内外的知识信息整合起来,拓宽学习视野。在建构大单元知识网络的时候,除了充分整合教材内容,还需要适当地融入课外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抽象的地理概念。

例如在教学《自然灾害》时,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设计核心问题:“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我们应当怎样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怎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防灾减灾?”同时,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气象、水文、地质等不同类型灾害的特点。教材中简要讲解了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但提供的资料较为有限。教师可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词进行搜索,查阅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料,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这样不仅能推动课内外地理知识的结合,丰富大单元教学的内容,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让信息技术2.0的理念渗透到学生心中。

(四)运用信息工具,构建地理大单元知识框架

在大单元教学中,怎样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效整合起来是一个难题。有的教师用分条罗列的方式来梳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这种方式看似条理清晰,但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忆起来比较吃力,也难以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信息技术2.0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信息工具来整合大单元知识,以简洁、直观的方式呈现大单元知识的层级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产业区位因素》的时候,教师可利用XMind软件进行教学,绘制出本单元的思维导图。首先,要明确“产业区位因素”的中心词,然后画出“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分支。接着,再详细绘制每个分支下的知识点,如“农业”可延伸出“定义”“特点”“因素”等分支,“特点”又可以分为地域性特点、季节性特点、周期性特点。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不同的底色,如“农业”部分用绿色底框,“工业”部分用蓝色底框等,以提高视觉上的区分度。在教授本单元的时候,笔者选择了两个班级开展实验,在实验班中运用XMind软件的思维导图总结大单元知识,在对照班中用文字罗列的方式总结知识,然后开展测验活动,用大数据统计学生的成绩,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实验班级中检验成绩在80分以上学生的人数和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班。由此可见,相比于文字罗列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XMind软件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大单元地理知识。

(五)注重线上互动,多途径巩固单元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2.0时代的到来,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为师生的课外互动交流提供了新途径。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师生交互局限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外很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单元教学的效果。对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的线上互动,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环境与发展》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自己不理解、掌握不牢固的知识整理下来,通过线上留言的方式告知教师。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查看学生的留言,以此来了解学生对大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个别简单的问题,可通过发送文字、语音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学生提出较多的问题,则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情,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同时能够发现自身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教师还可以在线上发布练习题,利用系统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分析,将后台数据作为大单元教学评价的参考依据。此外,教师可以将日常教学的课件上传到网络学習平台,以便学生随时观看和使用,并经常为学生推送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文章、短视频等,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地理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梳理本单元的内容,并通过线上平台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理解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在教学《自然灾害》这一章后,教师可以“自然灾害”为中心词绘制思维导图,以“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防灾措施”等作为一级分支,然后再详细地罗列每个部分的知识点,如“气象灾害”又包括“暴雨”“台风”“雷电”等,将丰富的知识浓缩到一张图当中,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自主复习本章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建立起系统化的知识框架,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并列关系等,进一步提升大单元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信息技术2.0时代的到来,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高中地理教师要树立终身发展的理念,将新的技术、资源、方法融入地理课堂中,优化备课、授课、测验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地理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大单元教学有机整合起来,打造出智能化、整体化的地理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曹乃川.浅析网络教学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8):79-80.

[2]  周微微.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22):86-88.

[3]  陈红丽,申大魁,魏丹.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2):20-22.

[4]  张磊. 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知识点信息技术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一张图知识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