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琼
摘 要 茹志鹃《百合花》塑造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旨,从心灵、语言、行为、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探究分析,可以深度解读小说,获得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关键词 《百合花》 内涵探析 心灵 语言 行为 环境
茹志鹃写于1958年3月的小说《百合花》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本文拟从心灵、语言、行为、环境四个方面探析其“四美”内涵。
一、《百合花》中人物的心靈美
《百合花》塑造了解放战争时期部队战士与革命群众的心灵美,能够让读者窥斑见豹地真切感受到通讯员、“我”、新媳妇、乡干部、担架员一众人的人性美、形象美。
一个人的心灵美首先表现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注重自身形象。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表明他懂得“装饰点缀”自己,很有生活情趣,是热爱生活的表现。通讯员的心灵美还表现在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他在向老乡借棉絮的过程中碰了钉子,受了新媳妇的气。在“我”的劝说下,他“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通讯员是服从大局的人,能够以革命事业为重,注意群众影响。在得知“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的真相后。通讯员心里“过意不去”,“嘟哝起来了”说:“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这里流露出他的善良与同情心。通讯员的心灵美更表现在宁可苦自己,也要厚待他人,在危险面前,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将死的威胁留给自己。通讯员回团部前给“我”留下的虽然是两个干硬的馒头,这却是他饿着肚子省下来的,是对战友的一片挚爱之心。最感人的是通讯员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在一个小巷子里,他本来走在担架队的后面,反动派的手榴弹突然撂下来,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的危急时刻,通讯员大喊着要担架员“快趴下”,他则勇敢地“扑在那个东西上”,最终被炸成重伤,不幸牺牲。
作为与小通讯员同龄人的女同志,“我”到了包扎所后见困难就上,得知“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需要向老百姓去借棉絮时,不仅自己主动承担任务,还动员通讯员帮忙分头去借。得知通讯员没有借到棉絮,还认为“老百姓死封建”时,为避免与老百姓闹僵关系,“我”赶紧带着通讯员找上门去道歉。不仅如此,“我”处处积极主动,自觉在群众中起带头作用。“我”带着那些妇女,给伤员拭脸洗手,或者喂他们吃一点,或者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伤员要解开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在“我”的劝说下,妇女们都愿意了。“我”的形象美、心地善良还表现在通讯员送“我”来包扎所的路上,“我”发现通讯员拘谨,主动与他攀谈,消除他的紧张心理,尽量让他轻松快乐起来。
包扎所驻地的乡干部也是心灵美的人,他不辞辛劳,“眼睛熬得通红”。“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地走来”,这是他展示在“我”眼前的忙碌形象。这乡干部直到下午两点钟以后,才就着喘息喝水的机会“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而且还是“迅速地做着这一切”,同时安排着下边的工作。即便忙成了这样,乡干部居然心细地记着“今天是中秋节”,带来了“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慰劳包扎所的伤员与工作人员。与乡干部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担架员们、在包扎所帮忙料理伤员的妇女们,无不是纯朴善良的可爱的人。
二、《百合花》中人物的语言美
人物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文明礼貌用语上,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美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礼貌、友善、关爱上。
去包扎所的路上,“我”与通讯员不断有对话交流,主要是“我”问,通讯员答,双方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在家时你干什么?”“你多大了?”“参加革命几年了?”“家里还有什么人呢?”一系列的问话,是“我”有意要缓解通讯员的紧张心理,显示出“我”的善解人意。通讯员是被动的,有问才答,简洁的回话中显示出对“我”的尊重、信任、亲近,也表现出他的拘谨、纯朴、诚实。
到了包扎所之后,通讯员明显活跃得多了。“我”托他帮忙向老百姓借棉絮,结果他空手而归。见面后,他对“我”说“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通讯员的话里明显有情绪,心里有气。这番有情绪的话中表现出他本真的性格,朴实的为人,他不伪装。“我”向新媳妇借到了被子,通讯员颇不服气:“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通讯员的话既有对自己前面借被子行为的反省,也有对新媳妇前后不同的做法很不理解的心理。其实,新媳妇第一次听了,没有证实,不会轻信,第二次听了,得到了证实,她也“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而且“半晌”才去房里抱被子呢。说明通讯员不懂得新媳妇的处境与心理,毕竟人家新结婚才三天,“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对新媳妇来说,这被子何其珍贵。况且家里人都不在,她独自做主将被子献出去,真的需要巨大的勇气。可见,新媳妇是在犹豫中艰难做出决定的。通讯员了解情况后“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嘟哝着说:“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通讯员这番“嘟哝”表明他理解了新媳妇的处境,感受到了她的压力,也觉得不该借用新媳妇唯一的嫁妆。通讯员对新媳妇有了真切的理解与同情。“我”故作严肃地说:“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通讯员听后“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儿”,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通讯员的话中表明他承认了自己的冒失,有对新媳妇的愧疚,有不想让新媳妇为难的体贴善良。
新媳妇后来主动问通讯员到哪里去了,“不好意思地”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新媳妇的主动问话表明她的热心、纯朴,也是一种歉意的表示,表现出她的坦诚与善良。通讯员重伤被抬到包扎所后,新媳妇先后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通讯员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对他气汹汹地嚷了半句“是我的——”。新媳妇第一次“啊”声里有对通讯员身受重伤的紧张担忧,她因“同志弟”被炸伤而悲伤难过。新媳妇第二次“啊”声里有对通讯员舍身救人勇敢行为的震撼且崇敬。新媳妇气汹汹地嚷出的半句话,表达出对通讯员的无限惋惜悲痛与由衷敬佩爱戴,流露出对这位牺牲的年轻战士亲人般的难舍深情。
三、《百合花》中人物的行为美
行为举止最能见出一个人的秉性修养、思想觉悟。小说中通讯员在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撒开大步”“把我撂下几丈远”,始终与“我”保持一段距离。赶不上他时,“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儿后,他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通讯员这番动作行为表现出他的朴实可爱,既羞于与女同志亲近,缺乏与女孩子交流交往的经验,害怕让旁人对自己产生误会,又忠于职守,担心女战士在路上出现意外。
“我”陪通讯员回到新媳妇家借来了被子,“我”要他去接新媳妇的被子时,他“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因为走得急,他的衣服挂住了门钩肩膀处被“嘶”的一声挂下一片布来。新媳妇“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他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通讯员接被子的动作、衣服被挂破后逃走的行为,显示出他误解新媳妇时的恼怒情绪、害羞心理。后来理解了新媳妇的做法,通讯员“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这番动作行为表明通讯员单纯善良,生气也快,消气也快,通情达理,纯真得可爱。
“我”陪通讯员回到新媳妇家,道歉过程中,新媳妇“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后,新媳妇“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对她说了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后,新媳妇“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而后“转身进去抱被子了”。新媳妇这番动作行为表明她的纯朴可爱,她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挣扎,为了支援前线,独自做主献出唯一的嫁妆百合花被子。一个通情达理、有大局意识、有牺牲精神的农村新媳妇形象格外感人,令人肃然起敬。
通讯员重伤被抬到包扎所后,新媳妇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后来一直“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我”低声劝她不要缝了,她“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卫生员动手揭掉通讯员身上的被子,新媳妇“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新媳妇这番动作行为流露出她因为“同志弟”牺牲而无法抑制的巨大悲痛,流露出对青年战士的无限热爱。这是英雄的人民对人民英雄的真诚致敬,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切表现。
四、《百合花》中的环境美
小说中没有正面描写激战的惨烈场面,而是着力突出环境的优美迷人,以环境烘托人物。通讯员奉命送“我”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的背景下,作者着意描写出这样一幅充满生机与诗意的画面,表达出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在“我”看来,“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通讯员在前沿包扎所帮忙向老乡借被子的空隙里,居然不声不响地采来了野菊花,插在他背的枪筒里,“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是美好的大自然对通讯员的吸引与熏陶,让通讯员养成了爱美的习惯。
听了通讯员在家乡“帮人拖毛竹”的话,“我”由毛竹想象出“一片绿雾似的竹海”,联想起家乡竹林的优美环境。家鄉自然环境的清新幽静、生机盎然,孕育出家乡人淡泊宁静、朴实低调、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个性品质。“我”想象出家乡竹林的熟悉生活场景——“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年轻的小伙儿参加扛竹劳动,一则显示年轻小伙的勤劳,二则表明家乡老一辈人的勤劳习惯与坚韧品格影响、熏陶了年轻一代。这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美景的眷恋,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平静幸福生活的追求。
乡干部在中秋节这天“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我”联想到家乡中秋节的温馨浪漫的场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在红色信号弹即将划过天空,我们的攻击即将开始的前夕,“我”这番对家乡中秋节欢乐场景的联想,与对家乡绿雾似的竹海的遐想一样,表达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残酷战争与流血牺牲的厌恶与控诉。
《百合花》中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意蕴,深刻的主旨,都可以通过探究分析小说人物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与小说环境美而获得。“四美”内涵探究法是解读《百合花》的一把好钥匙。
[作者通联:福建宁德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