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萍
摘 要 以学生提问为教学起点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是“双减”背景下教学的理想状态。这能让执教者规避原地踏步的无效折腾,避免由执教者一厢情愿主导课堂的尴尬境地。以学生提问深化阅读教学,是有意义的学习与对话,也是教与学的回归。语文课堂因学生提问而真实、鲜活与饱满。
关键词 学生提问 阅读教学 深化起点
美国教育学家肯尼思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教师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首都师大王陆教授在她《课堂提问主体转向的机理分析》中说:“课堂提问价值理性的缺失导致课堂提问及教学过程的异化,教师一直独占课堂提问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形成较大的障碍,阻碍了‘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为推进深度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度思考,大胆质疑,并以学生的提问为教学起点,设计出合理的学习路线图。下面以《新闻阅读》《人物传记》的教学为例进行论述。
一、从单元整体筛选学生提问,梳理有价值的任务单
关于学生提问的整理与呈现。
第一单元的系列“任务群”十分明确,即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大块。学习任务由阅读、口语交际到写作,由课内到课外。为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可先用一整节课要求授课班级预习单元内容,让學生记录阅读过程中的疑惑点。然后整理学生提问如下:
—— 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客观真实,而撰稿者一般都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应如何把握分寸?如《消息二则》一文,如果战场上面对的是抗美援朝时的美军或抗日战争时的日寇,大可以在撰写消息时用丢盔弃甲、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极具贬义之词,将对方描绘得越惨烈越痛快越鼓舞人心。但若面对的是不想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国民党军队同胞,这时应如何处理感情倾向?这种感情色彩和新闻的客观公正容易引起冲突,是否相背?客观、公正和准确应像药品说明书那样,应有手术式的冷静,对获得胜利的喜悦感和自豪感的记录,分寸极难把握。
—— 新闻在多数情况下报喜不报忧,新闻是否只能写喜事和盛世,失败的例子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从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来看,的确缺乏为失败者记录的文本,从每日报刊及网络新闻来看,即使有写给失败者的报道,篇幅也比较短小。
以学生提问为起点设计学习任务。
针对学生提出的新闻真实性的问题,笔者在课堂任务设计中作如下情境设置:
立场不同,新闻稿面貌不同。毛泽东从人民立场出发,撰写了《消息二则》,请以国民党中央社新闻撰稿人的身份,从国民党方面立场,对渡江战役记写一篇新闻稿,该如何措辞? 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课堂上各路碎片化信息扑面而来。最后,教师将学生现场口述信息整理成一篇消息如下:
我百万守军依托长江天堑做战略性撤退
中央社长江指挥中心二十二日二时电 二十一日,“共匪”30万人强渡长江,我军做战略性撤退。沪江之战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共匪”蓄谋已久,精装上阵,我军死守长江防线,屡败屡战,毫不松懈,无奈“共匪”火力太猛,国军虽奋力搏杀,但寡不敌众,实难抵御。蒋委员长当即下令,余部撤退,保存实力,从长计议。
学生初步明确,立场不同,在社会中所负的责任不同,角度可以不同,表达的措辞也明显不同。但结局不可随意改动,大方向必须把握明晰,这就是新闻表达的立场原则。
针对学生提问中的报忧问题,笔者在学习任务设计中做如下情境设置:
《飞天凌空》是典型的新闻特写,是一篇热情洋溢书写获胜者的报道。为解决学生疑惑,即失败者的新闻价值何在。设置如下课堂学习任务:
1.播放跳水新星全红婵的满分夺魁视频,感受高水平跳水运动的魅力;
2.播放菲律宾“灵魂跳水队”双0分视频,感受UP主的嘲讽和调侃。
新闻特写的撰写要求:以视频2为素材,参照《飞天凌空》的写作范式——“准备、起跳、腾空和入水”的正面描写与观众反应的侧面描写相结合。摒弃视频2嘲讽、奚落失败者的文案,采用勉励、活泼的正向文风。
这样的课堂学习任务给学生开启了另一扇窗,那就是为赚流量的视频,无视失败者的心理,有失客观。运动场上,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特例。规范的、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要体现一定的视野与格局。经讨论,学生以课文精彩语句为抓手,如在描述吕伟翻腾动作从容时课文这样写道“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学生切换到练笔时写道“奈何时间对菲律宾运动员来说十分紧迫”等。经充分讨论,整合学生资源,教师整理下水示范:
无惧失败,拼搏即是王者
—— 菲律宾国家跳水队比赛失误侧记
他站在三米台前,眼眸低垂,神色凝重,似有千斤之压。当观众窸窸窣窣的动静从四面八方传来,他顿了顿,信步走向跳板。(准备)
轻摆双臂,两肩微耸,唇间呢喃,步履深沉,他加速往前用力一蹬。低头的瞬间还来不及调整,也许是速度过快,他的身体明显前倾,更制约了腾起的高度,随即远离踏板甩了出去。(起跳)
紧接着,他迅速调整姿态,抱住双膝,努力后仰,向后翻腾两周半,无奈双手依次从紧抱的小腿脱落滑出,他疑心乱了节奏,铆足了干劲,露出奋力搏杀的艰难表情,是滑稽尴尬?更是顽强力拼!(腾空)
距离水面,近在咫尺,然极尽扭转之能事,却无回天之力。他的身体已然不听使唤,闭拢的双腿全面散开,他极力举起双手,希望完成入水前的最后一个动作,奈何时间对他来说十分紧迫,重重摔在水面,如一块碎裂的翡翠,溅起四溢的碎片,又酷似一幅凌乱的印象派作品腾空出世。正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入水)
作为菲律宾跳水男队1号种子选手,他的失误令人沮丧。重压之下的2号选手接着上场,此刻,他前所未有地渴望能打破僵局,然一如队友,肢体僵硬,技术动作变了形,他呈下跪姿势,一头扎进水里:水花四溅如喷泉,重压之下全破防。
伴随着观众的唏嘘声、嘲笑声和0分的报幕声,两位小哥并肩齐坐,牵着手相互安慰,落寞、愧疚、不甘和悲伤的眼神,溢出了屏幕……教练拍拍他们的肩膀真诚地安慰自己的弟子,并对媒体说:“他们已经尽力了。”
通过背后的信息了解:菲律宾国家跳水队准备十分仓促,他们对体育的投入力度完全比不上国力雄厚的中国,很多运动员无法参加系统训练,还需做其他兼职谋生,能有勇气参与国际大赛,就已值得尊敬和赞许。在上面依样画葫芦的文字里,能让学生在仿写中明晰对新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从课文局部筛选学生提问,突破思维另辟蹊径
藤野先生的照片和手迹
针对第二单元《藤野先生》中的两幅插图,笔者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提问热情高涨,任何一处细节都不放过。主要问题整理有:
为何留言用中文而不用日文?为何用“惜别”而不用“赠别”?为何落款为“藤野”而不用“藤野严九郎”?为什么谨呈“周君”而不写“谨呈周树人同学”?为何一向模糊的藤野先生,照片里的着装工整且系了领结?编者放入这两张图的用意是什么?为何不放经过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或者解剖图作为插图?……
大量的问题喷涌而出,生生质疑,相互解答,逐个补充,形成气氛热烈的学习场:藤野先生学过中文,敬重中国先贤,用中文是对来自中国学子的尊重;“惜别”情感丰厚,“惜”字流露出对鲁迅的疼爱与不舍;落款“藤野”,说明关系非同一般,师生情谊浓厚;一反模糊的常态,工整地系了领结,这种反差令人动容;放经过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或者解剖图作为插图,也未尝不可。
三、探究提問的方法,助力课堂往纵深处发展
在进行了两个单元的尝试实践后,提炼出学生提问的基本策略方法。
首先,创设提问氛围。从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逐步走向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关照学生需求,让学生意识觉醒,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自己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学生最初存在明显的观望和胆怯心理,长期习惯了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要跳出学习“舒适圈”,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极不适应。来自课堂每个角落的困惑和疑问都值得倾听,每个人的好奇心都值得被尊重,当得到学习伙伴和教师的认可时,学习者成就感提升,提出问题的信心与愿望随之增强。
其次,呈现提问示范。当课堂开放,允许学习者自由发声后,势必会有各种脑洞大开的新奇思路或不着边际的天马行空,有时偏离学习目标的轨道甚远,甚至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提问影响课堂进展。初期的尝试虽有浪费时间的嫌隙,但这是必经之路,值得试错。后续学习者如能进行有效质疑,与教学目标精准对接,需提供正确的、有迹可循的优质示范。初中生阅读品析、观察能力和审美鉴赏等能力尚待提升,源于他们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思维方式呈现点状,因此,必要的提问示范可以为他们提供路径。学生有价值的发问,通过实物投影仪呈现分享,效果不言而喻,同伴的引领质量翻倍。
最后,明晰学习路径。当学习者大量的问题呈现,容易形成提问与执教者备课预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形成这两者之间的有机整合,动态生成一节基本吻合教学预设的课堂,这种功夫绝非一朝一夕,但跨出去,就是一种突破。执教者备课时,应形成预设学生困境与困惑的习惯,逐一罗列,与学生提问重叠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越知悉学生所想,就越容易实现学习目标。久之,会让执教者更深入走进学习者,提供显性支架。明晰学习路径,才能在课堂上戴着脚镣翩然起舞,这是核心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有提供问题支架、借助生活情境、探寻矛盾点或不合逻辑的部分等,需要有意识地引领,才能看到碰撞、交锋与点燃,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以学生提问为教学起点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是“双减”背景下教学的理想状态。这能让执教者规避原地踏步的无效折腾,避免由执教者一厢情愿主导课堂的尴尬境地。语文课堂因学生提问而真实、鲜活与富有实效。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立项批准号:FJJKCG20-19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市莲花中学]